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福州市

福州伬艺

福州伬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伬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伬艺是一种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行于福建省的福州市及闽侯、长乐、连江、福清等县,并传播到台湾省及港澳地区,在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福州籍华侨聚居区也有演唱。它原名唱。自1943年从业艺人成立“福州市艺乐唱联谊会”始,定名为福州艺。

相传福州伬艺是由民间卖唱艺人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参照民间社火活动创造发展而来,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出现了不少以表演艺为主的民间班社,称为“社”,著名的有达云霄、驾云天、雅乐天、同乐轩等。太平天国时期,浙江、安徽、江西的流民大量逃亡福建,随来的艺人聚集在福州的经院巷和较场沿一带,以江淮小调、莲花落及弋阳腔沿街卖唱,对当地的艺产生较大影响。抗日战争后,艺表演渐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有关部门对福州艺进行扶持,成立了福州市艺工作者联谊会,建立了5处专门表演艺的场所,并组织艺人成立演出队和演唱小组进行演出。1960年又成立了以表演艺为主的福州市曲艺团,使这门传统艺术得以复兴。

福州艺使用福州方音说唱,表演形式通常为一至二人自操二胡或三弦说唱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表,另有人以三弦、月琴、低胡等伴奏。其中说唱表演的长篇节目称为“评话”,多人各操二胡、三弦、月琴、低胡及板鼓、檀板、摔磬、单钹、横笛、笙、小唢呐等自行伴奏围唱或轮递演唱的方式称为“全堂”。传统社火表演中进行的艺表演还辅助以跑旱船、踩高跷、台阁、马上、打莲花棍等杂技性的动作表演。福州艺的唱腔曲牌分“逗腔”、“江湖”、“歌”和“小调”四类,另有【采莲鼓】、【贺年歌】、【螃蟹歌】、【数落】等民间小调。其节目以中篇故事为主,辅之以散曲演唱。传统节目按照使用的唱腔曲牌,分为江湖本、歌本、逗腔本和小调唱篇四类,其中属于江湖本的代表性节目,有《珍珠塔》和《金龟母》等,属于“歌本”的代表性节目有《白扇记》和《拣茶记》等,属于逗腔本的代表性节目有《紫玉钗》、《猴告状》、《灵芝草》和《王昭君》等。这些节目是福州艺节目的主体,此外尚有各种曲调综合运用的平讲。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影响较大的有《红色三兄弟》、《锦绣河山》、《一帧照片》、《思归》等,同时还整理演出了《思凡》等一些优秀的传统曲目。


下一篇:南平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