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市 > 黄骅

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吊炉烧饼制作技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属地:黄骅市

类别:传统技艺

吊炉烧饼制作技艺是黄骅市后街村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120年历史。吊炉烧饼原称千层吊炉烧饼,制作流行于黄骅市城区北部后街村,该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

据考,中国烧饼是由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称胡饼、馕,盛于唐朝。明代,国人用铸铁做成吊炉,加工工艺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从阿拉伯入中国,后迁此地。此后常、张、韩、李、刘、赵等姓氏陆续迁居后街村。清末(1890年前后),黄骅财神庙村仉氏制作吊炉烧饼,后街人王云龙、张云亭等将吊炉烧饼制作方法引进,并进行改进,成为独特的后街回族吊炉烧饼。此后,后街人王俊成、刘金岭等对吊炉进行改进,将铸造铁板由固定改制成转动板,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烧饼品质。

由于吊炉烧饼制作投资少,烧饼制作技艺由此流传,成为许多回族和汉族家庭谋生的手段。吊炉烧饼在传承中,至20世纪60年代曾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街村民重操旧业,这一濒临失传的面食制作技艺得以流传。

黄骅吊炉烧饼的传承与它的形美、味美、口感香甜和复杂工艺不无关系,制作要经过二十几道工序。后街的烧饼,还作为一种镇邪和吉祥的食品在当地流行。

在2000年时达到最盛时期,已扩展至城区其他村民户,全城制作户达到100余户,其中后街村民达到30多户(现萎缩至后街不足10户,其他村已很少制作)。吊炉烧饼因其物美价廉,颇具特色,声誉甚高,成为黄骅特色食品。




下一篇:独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