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清苑区

清苑哈哈腔

清苑哈哈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苑哈哈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游寺》(《西厢记》中的一段)和北京“百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以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德州、惠民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哈哈腔唱腔属于板腔体,[流水板]是核心板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快三板]、[垛板]、[尖板]等。哈哈腔各行当唱腔大体相同,分男腔、女腔两种,男女同调,惟旋律稍有区别。其乐器以“拙笙、巧弦、浪荡笛”三大件为主,西路的笛子尤其突出,富于民间吹打乐的特点。

哈哈腔传统剧目以喜剧风格见长,代表性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卖水》、《杨二舍化缘》、《唐知县审诰命》等,另外还有《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以及《全忠孝》、《乌玉带》等从梆子移植的大戏。这些剧目乡土气息浓厚,戏文通俗易懂,深受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欢迎。

保定市清苑县设置于北魏太和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苑人历来崇尚文化,清苑县籍元杂剧作家李好古创作的《张生煮海》被誉为传世之作。

清苑哈哈腔属东路哈哈腔,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发展而成,演出场所起初是城乡庙会。清苑哈哈腔传统剧目有《王小打鸟》、《搬窑》、《三拜花堂》、《皂袍记》、《下陈州》、《白云山》、《唐知县审诰命》等近二百个。清苑哈哈腔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和器乐上。唱腔已经同当地语言韵律融为一体,唱腔的音乐结构以上下句为基础,上句、下句的交替结合、循环衍变,就构成了各种大小规模、相对完整的段落。器乐分为文场(管弦乐)和武场(打击乐),在文场长期衍变过程中,主奏乐器组(板胡、笙和竹笛)的基本组合形式,逐渐形成了三层叠置的织体。在伴奏上“拙笙、巧弦、浪荡笛”的特色尤为鲜明,音色柔美的笙以其传统-(五度和音)、演奏与唱腔基本相同的旋律,能动地起着托腔保调、调合音色、稳定音准、稳定节奏的重要作用,是文场“三大件”中的基本声部;板胡(定弦1、5)以其清亮、刚劲的音色,围绕笙的旋律进行加花,引起音程、节奏的局部变化,并还时常作装饰性的即兴演奏,成为“三大件”中的加花声部;音色清脆、富有光彩的竹笛(三孔作1),则常运用“抹、滑、飞、颤、剁”等多种冀中民间吹歌的演奏技法,灵巧地在板胡旋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是“三大件”中的色彩性声部。演奏过程中,板胡、竹笛这两个声部,既自由,又灵活。它们在音区部位、演奏手法、节奏处理上,相互配合得非常紧密而自然,使其音乐语言的陈述起伏跌宕,洋溢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哈哈腔的打击乐,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在一定的场合中,有时还用大鼓、小堂鼓、大铙、碰钟、星子、吊钗等。哈哈腔的打击乐套由两部分构成,即唱腔打击乐套与表演打击乐套,总称“锣鼓经”。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是“花板花鼓”,目前的表演打击乐套已基本和京剧、河北梆子相同。

清苑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的表演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哈哈腔汲取提炼当地人民丰富的生活语言,具有通俗质朴、生动活泼的特点,极富表现力。拖腔手法最富特色,俗称“小抬杠”。

目前,由于造诣较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哈哈腔处于濒危境地,急需弘扬和保护。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下一篇:怀安蹦鼓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