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 > 蕉城区

蕉城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蕉城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蕉城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元时期,中国的远洋木帆船备受各国商人、使节的青睐,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帆船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这种安全性即来源于帆船中的水密隔舱。所谓水密隔舱,就是船舱中以横隔板分隔开的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各个舱位。水密隔舱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船体的强度,而且即使某一舱位触礁进水也不危及其他舱位,保证了船舶航行的安全性。与此同时,水密隔舱作为船壳板弯曲的支撑点,也提高了帆船的坚实度。我国的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早在13世纪末就由马可•波罗介绍到西方。此后,这一技术逐渐为世界各国造船业所普遍采用,对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泉州素以发达的造船业著称,据清代嘉庆时的《西山杂志》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泉州地区所造海船已有“十五格”,即船上分出15个隔舱。出土文物证明,最迟在宋代,泉州所造海船已采用成熟的水密隔舱结构。传统的水密隔舱木帆船建造技术在目前的泉州晋江市深沪镇仍有存留,当地正按传统模式设计木帆船。所造帆船从船型设计、选料、建造工艺、外观涂装到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仪式都遵循传统,14道隔舱板将船分为15个舱,隔舱板下方靠近龙骨处有两个过水眼,每个隔舱板与板间的缝隙用桐油灰加麻绳捻密,以确保各舱之间相互隔绝。

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岐后村的造船技艺系明代洪武年间由闽南传入,其后世代传承,直到今天。民国时期,漳湾多制造200—300吨位的“三桅透”木帆船。新中国成立后,漳湾船厂承制了为数众多的捕捞船与运输船,其中很多是60吨位以上的水密隔舱结构木帆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金属船的普遍应用,漳湾福船制造业日益萎缩。目前岐后村虽仍保留小规模生产,但传承人日渐稀少,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

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木船日益失去生存的土壤,木船生产行业也随之衰落,制造技艺逐渐流失。在此状况下,必须从速制定相应的抢救和保护措施,以保证传统木船制造这种珍贵民间手工艺的有效传承。




下一篇:绿茶制作技艺(婺州举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