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 > 金沙县

傩戏(庆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庆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戏(庆坛),又叫端公戏,民间戏曲剧种。属傩及祭祀仪式性表演形式,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传至四川鹤鸣山、青城山,明末清初辗转传入贵州黔西岩孔、马场以及金沙长坝、沙土等地,以长坝为代表,故又称“长坝端公戏”。

金沙傩戏(庆坛)分文坛和武坛。文坛就是为亡人做道场,即亡人从死到葬的全部祭奠仪式,武坛就是唱端公戏。文坛是忧事,武坛是喜事。当地人家为了还愿(如子女升学、病人痊愈,老人高龄寿诞等)都会请端公戏来庆坛还愿。武坛种类很多,根据主家要求,分别可庆赵侯坛、师孃坛、兜兜坛、祖宗坛等近十种坛。各种坛分别由若干折子戏组成,不同的坛有不同的折子戏,不能混淆。每坛演出都有其固有程式,如较为常演的赵侯坛,就分别由以下折子组成:(1)开坛礼请(即盐坛下马或告灶);(2)发碟;(3)招兵;(4)领牲;(5)大开砍(即亮路。女角一般请花灯小旦代替);(6)造枪、造洪山、禳星;(7)收兰蛇、打五台山;(8)收龟蛇;(9)黄河摆阵;(10)镇宅(即灵官扫台);(11)捡斋;(12)送圣0 。

各折子先后出现的人物有汉高皇、赵侯、马童、报子等20多个,大部分戴脸谱面具上场。脸谱有红色为主的灵宫,黑白色的花脸土,黄色的土地,粉红色的太白星君,土红色的捡斋和尚等。道具有口条(胡须)、花冠、勒子、戏裴(战裙官衣)、宝剑、鞭简、官刀、翎子、拐牛、马鞭子、扇子等。长坝端公戏具备戏曲剧种的基本要素:唱、唸、做、打俱全,手、眼、身、发、步及程式化表演,以及脸谱、服装、道具的运用,时间、空间的虚拟转换,伴奏打击乐、唱腔、道白等均可在传统戏曲各剧种中找到对应。比较而言,长坝端公戏更为接近于川剧。

金沙傩戏(庆坛)以口传心授的集体传承方式流传。

2014年11月11日,傩戏(庆坛)(金沙县)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名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册亨布依族转场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