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麻江县

瑶族隔冬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隔冬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隔冬”是河坝瑶族祭祀去世老人的一种传祭祀式。现主要流传在麻江县龙山乡河坝村,河坝村以瑶族为主,属麻江县龙山乡,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处麻江县东南部,属武陵山山脉余脉,总面积2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900米左右,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距县政府所在地25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河坝河从寨中穿过,河坝村总人口3500余人,瑶族占88.38%,是麻江县最大的瑶族居住地。

“瑶族隔冬”起源时代已不可考。河坝瑶族是自称“育”的“绕家人”,历史上曾有“夭家”、“夭苗”等称谓。约于明代迁入,1992年民族识别定为瑶族。但是各种习俗仍沿用“绕家”的称谓。“河坝瑶年”又叫“绕家过冬节”,定在每年第十一个月的第一个虎场天。在近三年内,谁家曾有老人去世,就要在“过冬”之前举行“隔冬”仪式,祭祀去世的老人。隔冬基本上以“房”进行,如这一“房”三年内有多位老人去世,就要在不同的一天为多位老人隔冬,每天只能祭一位老人。在老人去世后的三年内,每年要为去世老人进行“隔冬”一次,形式和内容基本一样,但只有第三年最为隆重。“隔”乃阴阳相隔之意,瑶人自称“隔冬”为“哈策”。传说河坝瑶族古代是从远方逃难而来,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弱小民族,所以在祭祖仪式上用糍粑做桃(相传在逃难的路上曾以桃为食),用菜叶盛菜,不用竹筷子而用高粮杆当筷子等。瑶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和自然物,有平常不许吹芦笙的禁忌,要在“过冬节”后才能吹,到正月二十就要把芦笙封存。相信12代表完整的一年,12是吉利数字,祭祀仪式的物件大多是12数。“隔冬”这一天,亲朋好友寨邻、全家族都要到场,就像平常办酒席一样,主人要宴请三天。前来参加的人不能送现金,只能送鸡(去世老人是男性的送公鸡,是女性的送母鸡)、酒、糯米饭、肉、香纸、烛等物。主要活动仪式有:扫墓、杀猪、打糍粑、开田捉鱼等。

隔冬仪式由保卦公主持,午饭后先将客人送来的鸡全部杀掉,整个煮好,取鱼12条煮好,鱼不能剖开,煮酸汤菜一锅。糍粑打好后,捏成桃状,粘在一枝桃树枝上,挂于堂屋左边壁上(糍粑数为第一年隔冬7个,第二年9个,第三年11个)。将所有亲友送来的香纸烛堆放于大门外,滴上少许鸡血,由一位老者将其全部烧完。在堂屋内,包括保卦公在内的寨中12位男性长者分两边座好,面前各摆放酒1碗,鱼1条、糍粑1个、豆腐1条、熟肉糯米饭各一些,均分别用菜叶盛着。用一大盆将煮好的整鸡数只盛于中央,酸汤菜也放置在中央,在神龛前放置一双高粮杆做的筷子,供祖先用。仪式开始,保卦公点燃香纸烛并念口语,每念完一节,就向地上掷卦,要掷出顺卦为止,然后12人各呼“老人得去了”,就各取面前祭物少许,丢在地上。如此反复共12次,仪式方完毕。保卦公所念口语内容大意为:今天,我们为您进行隔冬,请您老人来享用丰盛的食物,您在上天之灵要保佑我们远离鬼邪,并为我们送来钱米和子孙……仪式完毕,要取祭品各一份送至保卦公家中。由保卦公过后享用。下午,主人宴请宾客,席上,亲友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划拳、唱歌、跳板凳舞,闹得越欢主人越高兴。家族中的女性还要依次向客人敬酒。如有人要返家,寨中妇女要一路唱歌敬酒,送出寨外。第二天,没有了祭祖仪式,只是吃喝玩乐,上午要吃已出嫁的女儿拿来的东西,下午则吃每户寨邻煮好拿来的酒菜,以示寨邻的团结。第三天上午,主人再次宴请宾客,亲友陆续返家,主人要将一些糯米饭或肉等赠与亲友带回。主持隔冬仪式的保卦公为某寨某大姓家庭中德高望重、记性好、口才好的男性长者,负责本寨所有的祭祀活动每寨1-2人,往往由上一代保卦公教授几个徒弟,待年老的保卦公身体不行了,再由大家从这几个徒弟中择优选举产生。河坝村各寨传承人分别为:岩脚:廷亮→龙邦奎→龙显刚;白岩:杨应成→杨勋久→杨勋国;平寨:龙刚国→龙全宽;团坡:曹炳龙→曹炳贤。

隔冬是麻江瑶族独特的葬后祭祀活动,它与其它葬后祭祀活动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固定的时间(“过冬节”前几天内)。其它时间均不进行。又因麻江瑶族在历史上曾四处迁徙,从而形成了对去世者“薄葬厚祭”的特点。有“居葬不哭、不奠、不戴孝”(《都匀志》)的习俗,古时的生活境遇在“隔冬”仪式上得到充分体现。

瑶族的历史决定了瑶族对逝者“薄葬厚祭”的习俗,清朝后期,才开始学习汉人设神龛供奉祖先。“文革”时期,隔冬仪式一度被禁止。解放后,随着与外界来往频繁,受汉文化影响,丧葬仪式越来越隆重,而“隔冬”仪式则逐渐被淡化。如今,只有在瑶族聚居的古老村寨还有举行“隔冬”仪式。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杜寨布依族丧葬砍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