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滨州 > 沾化区

中医正骨疗法(徐氏中医正骨)

中医正骨疗法(徐氏中医正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医正骨疗法(徐氏中医正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徐氏正骨大事记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沾化福寿长拳及正骨艺术第一代传承人王毓美拜五台山道士冯秀岭为师。

1924年.沾化福寿长拳及正骨艺术第四代传承人徐成林拜师赵凤龙。翌年始"行医乡里,终生不懈",教授其子徐顺三、徐泽三,成为家传徐氏正骨第一人。

1969年,徐氏正骨第一代传人徐成林创建东杨大队骨科医疗所。

1986年,徐氏正骨第一代传人徐成林逝世。其子徐顺三、徐泽三继承父业,各自开办诊所。随后,徐泽三创建"沾化徐泽三正骨医院"。

2004年,徐泽三创建滨州市徐氏骨科研究所。

2010年2月,徐泽三编著医学专著《护骨养生与中医正骨》由科学技术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3年5月,徐氏中医正骨被列入滨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4年,沾化徐泽三正骨医院被山东省商业厅评为"山东老字号"。

2014年,徐氏正骨药剂"血竭三七接骨膏""川芎追风活血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15年,徐泽三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医正骨与中医养生研发应用中心主体大楼竣工。

2016年3月,徐氏中医正骨晋级,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称。

二徐氏正骨医术的渊源与传承

沾化东杨村徐氏正骨术是鲁北地区中医正骨疗法的代表人之一,起源于清末道教武术福寿长拳。冯秀岭是祖师,第一代传承人是王毓美,第二代传承人是王廷辉,第三代传承人是王继胜、王宗周、赵凤龙(1883~1962年)。赵凤龙是大高镇越家糖坊人,道士,自幼酷爱武术,师从王廷辉。赵凤龙精通武术,正骨技术高超,性情豪爽,乐于教人,从不保守,1924年徐成林慕名拜师。赵凤龙将平生所学尽数传授爱徒徐成林。

徐成林(1905~1986)终生从医,成为遐迩闻名的中医正骨大师,从而开启沾化徐氏中医正骨历史。其妻罗文英(1909~1985),在长期耳濡目染和潜心学习中系统掌握了徐氏正骨术的诊病治疗技艺,对推动徐氏正骨医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986年,徐成林先生病逝,《沾化县志》为其立传(见下文)。徐成林去世后,其子徐顺三、徐泽三谨遵遗教,各自开办诊所或医院,光大父业。沾化徐氏正骨医术代代相传,已历三代,尊赵凤龙为师祖,第一代传承人为徐成林,第二代传承人为徐顺三、徐泽三,第三代传承人徐长洲、徐长军、徐长山。

徐长洲,自1991年医学院毕业后遂父徐顺三行医,1996年父亲去世后独立行医,自2007年担任东杨村党支部书记。

三徐泽三正骨医院

徐泽三,在父亲严格要求、悉心培育下,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全面掌握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徐氏中医正骨的施治技法和遣方用药,以其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发扬光大正骨事业,成就一代正骨名医,连任沾化县第四、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徐泽三,自20世纪80年代继承父业行医,并创办沾化徐泽三正骨医院,2004年创建滨州市徐氏骨科研究所,并担任医院院长和研究所所长。其后,长子徐长军、次子徐长山先后毕业于医学院,回正骨医院继承祖业,并逐渐成长为优秀的骨科大夫。徐长军是沾化区第八届政协委员。

沾化徐泽三正骨医院自创立以来,在徐氏父子的悉心管理、科学经营下,不断发展壮大。至2015年,设有中西医门诊部、中医正骨科、护理部、放射科、手术室、制药厂等科室部门,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器械,有大专以上医护人员45人,每年平均接诊病人1万余人次,实施手术1200余例,病人就诊康复率为97%,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2014年,沾化徐泽三正骨医院被山东省商业厅被评为"山东老字号"。

徐泽三集三十多年的行医经验,精心编著成医学专著《护骨养生与中医正骨》一书,2010年2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中医养生专家、全国公安系统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员肖庆斌作序,设护骨养生指南和中医正骨疗法二部分,共9章20万字。专家认为该书,一是传统正骨知识性全面而丰富,是骨科医务人员的必备之书,对提高医术水平具有教科书的功用,对广大民众则可发挥弘扬传统医学、普及基本知识的重大作用;二是实用性广泛,现实社会人人讲养生,书中丰富的护骨养生知识,对加速培养读书护骨养生意识,提高大众的护骨养生能力和健康水平,必将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对服务社会、服务大众,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14年,为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要,进一步传承推广徐氏正骨医术,更好地发挥传统医学救死扶伤、服务民众的功能,徐泽三联合多处知名医学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在沾化西区创建中医正骨和中医养生研发应用中心,占地100多亩主体大楼于2015年落成。

三徐泽三正骨医院

徐氏中医正骨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对骨伤病人及时作出诊断。通过望、触、闻、切等诊法,诊断骨折移位情况或整复结果,知其病情部位及轻重,因伤势不同而采取不同正骨方法。望诊就是用眼观察,一看肿势,二看畸型,三看疼痛状况。触诊就是用手仔细触摸伤处,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了解骨伤的部位和程序。触诊全靠实践和经验,正骨高手达到"手摸心会"的境界,凡是骨伤,用手一摸,就能知道骨伤情况。闻诊,在触诊的同时进行,即在触诊的同时听骨头的摩擦声。切诊,通过把脉,了解病人正邪交争的状态及瘀血程度。经过望、触、闻、切,全面了解病人的状况后,便能"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正骨手法徒手整复法,"相其形,顺其势,伸其短,纠其偏"。以祖传正骨心法为基础,通过轻、柔、稳、准的手法,运用拉、伸、屈、旋、提等牵引动作,为病人瞬间复位。复位的原则是"欲合先离,离而复合"。接骨时,动作必须熟练灵活,刚柔相济,以巧力随症施治,方能使断骨部位扣合严,接得稳。正如接骨更诀所言:"相其形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

对于关节脱位和骨折移位,主要应用牵引拔伸、屈伸折顶、旋转回旋、端提捺正、交错捏合、夹挤分骨、抖颤扣挤、摇摆触碰、夹缚紧靠等正骨方法。

(1)牵引拔伸。整复骨折和脱位的基本手法之一,主要功用是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长度。顺骨干纵轴进行牵拉,将因骨折或关节脱位而处于异位状态的骨骼回复原位,并为下一步捺正,端提等手法创造条件,且在捺正、端提时仍须维持一定的拔伸牵引力,直到固定妥善后方可松开。四肢骨折或关节脱位常先用此法离拽分骨。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对双骨或多骨并列处骨折在牵引状态下,先进行分骨,再作整复,以保持正常间距。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位置。沿肢体纵轴,由远近骨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方向,持续牵引。

(2)屈伸折顶(成角折顶)。主要用于关节附近部位的骨折,在牵引下利用关节的屈伸活动矫正骨折的移位及成畸形。常用于矫正在肌肉丰富处的横断,或锯齿形骨折、重叠移位较多、单用拔伸牵引不能达到完全桥正重叠移位等状况。此法可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曲迭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同时应用旋转、屈伸、外展、内收等方法,目的是矫正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移动。在牵引下将骨折的远段或旋转或屈伸,使其与近侧骨折段方向一致。即用远端对近端,将骨折的远近两端恢复到正常轴线上,成角畸形才能矫正,重叠移位也易于克服。

(3)旋转回旋。转动肢体,用以矫正骨折两端旋转畸形,即采用与旋转力"反其道而行之"的手法达到整复之目的,适用于四肢长管骨折而旋转畸形者。

(4)端提捺正(又称为端提挤按或提按端挤)。矫正骨折成角畸形及大骨陷之骨端,使其恢复原位。多用于有侧方移位的骨折(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移位和内侧移位)。重叠、旋转及成角移位矫正后,侧方移位就成为骨折的侧移位以提按为主,内外侧移位用端按手法。

(5)交借捏合。用拇指及其余各指配合捏造定骨折两断,按其远段移位的方向,相对交错用力捏合。用手指对合用力钳夹。适用于骨折后骨片游离或骨骺分离,以及关节脱位之整复。按照骨折畸形情况,分为抵接法和折接法两种。抵接法,是用双手分别握持骨折处的两端,两手拇指抵于骨折成角畸形的顶端,利用0 加压的原理,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而方向相反,使成角畸形得以纠正。本法适用于轻度成角畸形的骨折整复,如前臂单纯骨折等。折接法(或称"反折法"),是用双手握持骨折处两端,用力加大断端成角,使同一侧面的骨皮质紧密相靠,以夹角顶点作为抵顶支点,徐徐而稳妥地折回,使断端对合整复。本法可用于四肢长骨骨折侧方移位微有重叠,或成角畸形而分离者,一般情况下较为少用。

(6)夹挤分骨。利用两并列骨之间隙,借助于指力与物体加压,以保持骨间隙组织持续张力。对于并列骨的骨折以及多段骨折都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用于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掌骨与指(或跖趾)骨骨折与脱位等,以及四肢长管骨折的侧方移位而无重叠者,亦可用于髌骨骨折移位的整复。通过挤压而使移位对合。有挤压与纵向挤压两种。正骨复位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环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挤捏或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断端便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并列的双骨折就能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7)抖颤扣挤。在骨折已经基本复位,再用双手紧紧捏定骨折部位,作轻微的快速颤抖,以进一步矫正残存的移位及成角畸形;在夹板固定后,再用掌根在肢端沿骨干纵轴方向轻轻扣击,使骨折断端吻合更加紧密。

(8)摇摆触碰。用于横断、锯齿性骨折。经过上述几种手法,一般骨折即可基本复位,但横断或锯齿形骨折的断端间可能仍有裂隙,此时可用摇摆手法、触碰手法,务使骨折部紧密嵌顿。

(9)夹缚紧靠。小夹板固定,适用于纠正骨折的残余移位畸形,既是正骨手法的补充,又有固定的作用。在具体应用中靠法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法,而是各种手法的综合应用。

推拿复位手法推拿复位侧重于软组织扭挫伤及骨关节错缝治疗。常用手法分为推拿 手法和正骨复位手法两类。

(1)推拿 手法。软组织扭挫伤治疗,一般采用推拿 手法,包括捏、弹、按、压、揉、点、推、疏、摇、牵、搬、盘等,有拇指推揉、掌根推揉、虎口推揉、指按、肘压、提捏、弹拨、屈伸牵引、扳、抬腿、足背屈等方式。这类手法是其它各类手法的基础手法,具体应用于各类手法的临床操作中。理肢顺筋手法包括分筋(深压痛点或筋结之上,横向按揉,移上时不用力,移下时用力)、理筋(顺筋缓缓按压移动)、弹筋(提弹筋脉)、拨络(左右拔动)、滚摇(旋转运动)、升降(屈伸运动)、镇定(在行使其它手法后,将伤部固定于某种有利于其功能恢复的姿态,停待片刻)等。在骨折整复后,用拇指及食指沿骨干上下轻轻推理,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尤其对关节附近的骨折更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柔,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顺骨捋筋。此法也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软组织急慢性操作所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绞结僵化,或粘连硬缩所造成的关节功能障碍,有升降气血、舒展筋脉、镇定止痛之功效。

(2)正骨复位手法。有颈椎摇转法、提腿压腰法、揿压法、踩踏法等。这类手法主要适用于颈腰部损伤。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小关节紊乱症、滑膜嵌顿、继发性脊柱侧弯、颈椎半脱位、耻骨联合分离等疾病,以手法拿捏复位,从而使肌肉松驰、痉挛缓解、纤维环修复。通过整复、固定、 、外敷膏药、夹板固定等多个步骤,使患者骨臼、筋等回复原位,减轻病痛,再通过功能锻炼,逐步治愈。

遣方药剂,以外用膏药为主,治疗骨伤骨病。严格遵循祖传方药,采取不同部位、不同症状外敷不同中药的治疗方法,明显减轻病痛,缩短治疗固期,临床疗效显著。徐氏骨科自制方药有多种药剂,其中"血竭三七接骨膏"和"川芎追风活血膏"均于2014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五徐氏正骨医术的主要特征

徐氏正骨在一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历程中,通过几代传承人对中医骨伤理论的不懈探索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一整套系统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其整体辩证施治、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和独特的治伤技法与特效药剂相结合的治疗手段,具有鲜明的"徐氏正骨"特色。

辩证诊断医者须"虽在肉内,以手扪之,自悉其情"。在骨折整复前后根据临床症状,对骨伤病人及时作出诊断。在患处仔细触摸,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通过望、触、闻、切等诊法诊断骨折移位情况或整复结果,知其病情部位及轻重,因伤势不同而采取不同正骨方法。

正骨技法以牵引拔伸、旋转回旋、端提捺正、交错捏合、夹挤分骨、屈伸折顶、抖颤扣挤、摇摆触撞、夹缚紧靠为主,多种多样。拔伸捺正、提按端挤,讲求技巧,"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欲合先离,离而复合,陷者复起,突者平复"。在临床应用中,重视轻重结合,以轻为主;动作简洁,以巧代力;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整体观念,全面端详。做到因人而异,辩证施治,轻巧灵活,动作正确,重点突出,远近兼施,由轻到重,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深透沉实,发收迅妥,力度适当。

药物治疗特效药剂具有消肿止痛、保护皮肤、增强固定等重要作用,对骨折已临床愈合,而关节活动受限、肌肉僵硬、肌腱粘连者有显著疗效。在运用外敷膏药治疗骨伤时,对症下药,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症状、不同治疗阶段,分别采取不同剂型的膏药。比如:对不易愈合的股骨颈、腕舟骨、踝距骨等伤痛患者,均以专用验方,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血氧供应,能在短期内取得治愈效果;对各种手术后造成的骨折迟延愈合患者者,采用外敷膏药,内服秘方药剂,加快骨折合愈合;对各种骨感染(骨髓炎),运用中医药辩证施治,完全采用中药验方秘方进行治疗,清理托毒,生肌收口,效果良好。

器具固定采用动静结合,内外兼治的方法,强调手法治疗与自我锻炼相结合,夹板固定与功能锻炼相结合。要求病人遵照医嘱有针对性地配合身体功能锻炼,进而达到增强体质、加速康复、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对骨折合并脱位者进行联合外固定,夹板、绷带、压垫等器具必须";因形制具",确保骨折、脱位整复合的有效固定和功能尽快康复。

六徐氏正骨医术的重要价值

历史传承价值徐氏正骨医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底蕴深厚,历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配套的医疗方案和技术技法,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骨伤学的丰硕成果,对推动和促进传统中医正骨医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传承价值。


下一篇:中医正骨疗法(燕青门正骨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