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达州市 > 达川区

安仁板凳龙

安仁板凳龙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仁板凳龙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达州市达川区安仁板凳龙,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川区麻柳、檀木、花红、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它是一种以板凳为道具的民间舞蹈,2007年列入四川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仁板凳龙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安仁遭受极为罕见的旱灾,为发泄对龙王爷渎职的愤怒,人们把稻草用篾条绑在长条板凳上,令一壮汉背负着匍匐爬行,旁边的人则拿起锄头、扁担等劳动工具进行围追、堵、打,并用碗、盆、瓢等器皿舀水不断地向它泼水,雨很快就下下来了。原来,板凳龙就是东海龙王爷丢在凡间的私生子,它心痛儿子挨打,逼迫施雨。按照规定,下雨是要经过玉皇大帝审批、雷公下令,打几声雷就下多少雨。然而,东海龙王为了保护自己的私生子,私自下雨,触犯天条,激怒了玉皇大帝,被判斩成了数节,叫它永世不得复生。东海龙王不顾一切救子,同时也拯救了天下百姓,老百姓十分感激。为了报答东海龙王惠泽众生的恩德,人们用小麦、高梁、玉米壳、稻草和苎麻等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捆扎成龙的形状,每当秋收以后,都要自发地聚集起来,通过表演,表达人们的心声,数条板凳龙组合一体,又变成了一条长长的巨龙,还原了东海龙王的驱体。舞板凳龙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通过300多年的演变、创意,板凳龙从田坝、院落、街头、广场到舞台演出,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安仁板凳龙的形状与制作与其它龙不同。它是以板凳为基础,采用农村常用的稻草、玉米壳、高粱、小麦秸秆、苎麻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绑扎而成的。它通常用竹篾条作龙骨,弯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的雏形,再用玉米壳扎成龙须、龙鳞,用稻草捆成龙身,用苎麻丝固定在板凳上,每制作一条板凳龙必须经过七七四十九道工序,七是吃的谐音,告戒人们有吃之余不要忘记救命恩人。板凳龙工艺原始而简单,形状古朴而奇特,似龙非龙,如狮非狮,神态温顺,憨态可掬。原生态的板凳龙扎制完成后,是不加任何修饰的。近年来,才开始有彩绘之举,即在龙的稻草、玉米壳等上面涂上颜色,红、黄、绿相间,显得更加鲜丽夺目。

安仁板凳龙的制作很有讲究,必须由四条腿的板凳为基础,以象征四季平安、四季发财;采用农村常用的稻草、玉米壳、高粱、小麦秸秆、苎麻五种农作物在板凳上绑扎而成的,寓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安仁板凳龙通常由三个剽悍男子表演,即一条板凳龙三人舞,寓意“三阳开泰”。表演时前面二人各执一条板凳腿,后面一人双手执两条腿,按照规定套路,合着鼓点,有规律、有节奏地舞出各种花样。安仁板凳龙有追、赶、跑、跳、翻、滚、蹿、爬等基本动作。安仁板凳龙表演时不择场地,可以单条龙舞,也可以多条龙舞,多条龙配合起来。表演者在不停的奔跑中,一边翻、滚、跳、跃,一边舞动手中的板凳龙,不断变换队形和姿势,舞出“龙戏水”、“龙窜珠”、“龙抢宝”、“龙配凤”、“龙翻腾”、“跳龙门”、“闹龙宫”、“龙出海”、“归龙巢”等十多套姿势。舞龙没有伴奏、没有唱腔,只根据民间的鼓、锣、钹,包锣、腕锣、马锣演奏出来的曲牌变换各种招式。表演时,舞龙的人- 上身,肌肉虬结,粗犷豪放,舞姿刚劲,动作矫健,身手敏捷,充分显示出男子汉强悍的阳刚之气。

安仁板凳龙极具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它不仅对研究民间体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一斑。它是“湖广填四川”后产生的移民文化,反映出移民要生存、发展必须靠自己与自然、社会的不屈抗争,努力奋斗获得物质上的丰富和社会上的地位的精神。同时,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是楚、巴历史文化共同的产物,并传承几百年,成为当地明见文化的一支奇葩,被誉为“安仁三绝”之一,它的文化内涵决定了它的不可比拟的文化价值。它集舞蹈、体育、打击乐为一体,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文化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是集强身健体和愉悦身心为一体的明见体育活动,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一篇:峨眉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