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邳州市

邳州柳琴戏

邳州柳琴戏
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邳州柳琴戏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邳州柳琴戏,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

柳琴戏,古称“拉魂腔”、“拉后腔”、“拉胡腔”、“拉河腔”、“拉呼腔”等,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而改称柳琴戏。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邳州及其接壤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柳琴戏是邳州人民的家乡戏,男女老幼都能哼唱,故有“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也不香”的民谣,柳琴戏腔调委婉缠绵,优美动听,字字入耳,其尾音翻高八度,火爆激越,使人振奋着迷,似能勾人魂魄,因此得名“拉魂腔”。旧时邳州“拉魂腔”艺人先以“唱门子”,后以“跑坡”、“撂地摊”形式演唱。清末民初,开始出现组班演唱的戏班,进入到城市茶棚、小戏园演出,从而使这一剧种形式得以固定。解放后,“拉魂腔”进入了繁荣时期;1951年邳睢县八义集镇组建“新生剧团”;1955年,正式建立“邳县柳琴剧团”,并以此为载体带动和促进该剧种的繁荣和发展,邳县各乡镇都成立了一至二个以柳琴戏演出为主的业余演出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办全县大规模的戏剧会演、调演,每年创作并演出的柳琴戏都在三十场以上,其中创作演出的《喝面叶》、《相女婿》、《志群接鞭》、《红桃图》、《春秀》、《梅雨情》、《王继天》、《一门三烈》等数十出剧目,分别参加华东地区和江苏省汇演并获奖,在国家、省级剧本发表,被录制戏剧专题片,灌制唱片在全国播放交流。邳州被誉为“戏剧之乡”。




下一篇:桃园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