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涟水县

民间绣活(虎头鞋)

民间绣活(虎头鞋),淮安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扩展项目。​​​​​​​

历史沿革

虎头鞋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童鞋,因其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属于民间绣活的范畴,

汉代时,我国已经有除夕画虎于门的风俗,开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先河。后来,画虎辟邪镇宅的民俗在民间成为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虎的形象在经历了漫长时光,经过丰富的文化填充之后,由繁化简地符号化了,驱邪与祈福,这就是虎形象的民俗内涵。

因为虎被赋予了驱邪镇宅避灾的寓意,所以古人常以虎的兽面形装饰在器物上,民间把虎看做是儿童的保护神,让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爱,寓意孩子能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活泼。自古以来,涟水地区就有穿虎头鞋祈福驱疫、祈求平安的习俗。

基本内容与特点

涟水地区的虎头鞋与其他地区制作方法相同,都需要经历打袼褙、剪鞋样、纳鞋底、绣虎脸、上鞋帮等几步流程。

打袼褙:袼褙即是用废旧的布料经浆糊多层次的粘贴在一起,做成的厚布片,基本上用作鞋底,是做虎头鞋必备的原材料,鞋底和鞋帮都是用它做成的。首先需要一块平整、无裂缝的木板,然后在木板刷上一层面粉熬制的浆糊,贴上一层废旧布料,如是碎布料还要注意边缘的对接,并要贴得服贴平整,防止做出来的鞋底或鞋帮会凹凸不平。然后再刷一层浆糊,贴一层布料,一般要贴3~5层。贴好后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揭下来就成了袼褙。

剪样:首先用鞋底样做模,剪下做鞋底要用的袼褙,一般一只鞋底用3~4层,做一双虎头鞋就要连续剪6~8片袼褙。然后分别把两只鞋底的袼褙叠在一起,用粗麻绳简单的缝一下,这就是鞋底的雏形了。

纳鞋底:纳鞋底选线要选择与鞋底颜色反差明显,但还要搭配协调的彩线,彩线一般是由多股细线拧在一起的粗线。由于鞋底比较厚,纳鞋底时还时常会用到针锥,针锥扎孔、大针引线,拉线、紧线一气呵成。线花还可以纳出各种形状、有斜排列、十字花、菱形,以及能够想象出的各种图案。

绣虎脸:虎脸有祖辈传下来的鞋脸样式,心灵手巧的民间艺人早已熟记于心,信手剪来就是一个生动的造型,亦可以根据需要设计鞋脸样。将剪好的样子放在用来锈制虎脸的布料上,用笔描出形状,然后开始绣。绣虎脸一般先从虎鼻子开始绣起,而后是眉毛、眼睛、嘴巴、牙齿和额头上的“王”字。最后用金色的丝线勾一下边,整个虎脸就更漂亮了。虎脸是整个虎头鞋最能出彩的地方,几缕彩色的丝线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张生气勃勃的虎脸,雪白的寿桃鼻,黑洞洞的老虎眼,粉嘟嘟的莲花脸,真让人爱不释手。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流传地域的变化,脸部造型变得丰富多彩,有母子虎、麒麟虎、王字虎、雀虎双喜等等,还在虎脸上加了许多其他的小动物,如蝴蝶、蜻蜓、喜鹊等等,花样繁多,全在个人眼光和喜好。剪下绣好的虎脸,剪成与鞋帮前半部分相同的形状,尔后结合包边把虎脸上到鞋帮上。包虎脸所用的布条与包鞋底的要求基本相同,可再窄一些。将虎脸放于鞋帮前部即上虎脸处,而后把包边布条放于虎脸的上方,对齐边沿,将三者缝在一起。缝制时沿着虎脸的走向,顺序将其缝起,包括两只虎耳朵。然后将布条翻下去,再缝一次,这次针不要扎在布条上,而是细小的扎在绣虎脸的布料上,这样从正面看上去是看不到针脚的,这虎头鞋也才算做得精致、地道。

上鞋帮:待鞋底和鞋帮全都准备齐全之后,就要把它们缝到一起了,也就是上鞋帮。先把鞋帮前端虎脸处对折,缝合。再把留作虎脸的部分紧贴着缝到鞋帮的前端。上鞋帮时,先从前端虎脸处开始,针脚要扎得匀,线绳要拽得紧。还可以将鞋帮的底边向里折一小溜,以方便扎孔。上鞋帮同纳鞋底一样需要针锥、麻绳和大针相互配合,针锥扎孔、大针引线,然后拉线、紧绳一气呵成。在两侧都上到中间时,将鞋帮后部比量合适后缝起来,再继续上完鞋帮。

上完鞋帮,还需扎上虎须,虎须是用彩色毛线做成的。首先选择与虎头鞋颜色协调的毛线,取大约有六七根的一小绺,在手指上绕几圈,剪断后扎在虎嘴的两侧,并修整成绒球状,虎头鞋顿时就增添了些许灵动气息。待孩子穿上虎头鞋,走起路来,这两个绒球做的虎须上下颤动,十分惹人喜爱。至此,虎头鞋的制作就完成了。

虎头鞋除了单纯的虎脸造型外,亦有加绣其它纹饰的,如金鱼、荷花、兔子拜月、寿字、蝴蝶、蜜蜂、百合、如意等,另外还有虎头枕、虎头帽等。

涟水地区的虎头鞋色彩艳丽,又和谐统一,花而不艳,做工细腻,形象逼真,既结实耐用,又迎合了人们祈求喜庆、祥和、幸福的美好愿望。

虎头鞋的制作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基础,适应了人们崇尚虎文化的心理需要,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富有观赏价值、民俗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前,涟水地区能够熟练制作虎头鞋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年轻人又多不愿学,虎头鞋制作技艺的传承状况堪忧,亟待加强传承与保护。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闵桥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