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淮安区

南闸民歌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闸民歌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传统民歌,主要流传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原南闸镇)及白马湖周边的洪泽、宝应等地的部分乡村,兴于唐,盛于明清。清代《安宜县志》载:“高宝歌台上千首,风味最佳新河头”(新河头即原南闸镇所在地)。南闸民歌在白马湖的涵养以及运河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具有浓厚水乡情韵,抒情、委婉和悠慢的演唱特色。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音乐类项目。

南闸民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据统计,现有曲种100余种,歌词1000余首,包括民间小调、劳动歌谣、生活歌谣、渔歌渔谣、儿歌童谣以及戏文民歌等。涵盖传统民歌、革命民歌及新民歌等不同题材内容;有独唱、对唱、合唱、赛唱等歌唱形式。传统民歌尤以情歌见长,《姐儿香儿》《打条鱼儿三尺三》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革命题材民歌形成于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当兵要当新四军》《土地改革庆翻身》等;新民歌主要是1958年新民歌运动后创作的作品,有《五更学文化》《计划生育十劝歌》等。

南闸民歌调式多元,旋律优美,富有浓郁的水乡情韵,大部分歌词具有纯朴的口语特征,又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集对偶、比兴、夸张等于一体,还为淮剧发展提供了母本音乐及话本素材。

随着城镇化加速发展,南闸民歌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而式微。淮安市淮安区通过建设南闸民歌工作室,组建表演队伍,编撰校本教材,开展进校园活动,走进白马湖森林公园景区等举措,使南闸民歌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荀派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