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 > 如皋市

如皋盆景蟠扎技艺

如皋盆景蟠扎技艺
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皋盆景蟠扎技艺为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皋盆景制作技艺,盆景造型以树形的“两弯半”为特征,是汉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园林艺术的珍品。通派盆景以南通为中心,包括周围各县尤以如皋一带为重。

南通地区盆景的起源有文字和实物记载始于宋,宋代教育家胡安定记录如皋的一盆“蛟龙穿云”古柏盆景,距今已有900多年。南通盆景园保存的桧柏盆景树龄已经有600余年,通派盆景的代表作“蛟龙穿云(雀舌松)”,树龄470多年,诞生于明嘉靖年间。清末南通状元张謇对通派盆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张謇在创建的南通博物苑内陈设盆景,并配有专门的园丁管理维护花木,在1913年成立的南通甲种农业学校,建立园艺实习园地,并配套建有温室,开设花木盆景选修课程,在当时社会上视盆景为“雕虫小技”的环境下在全国率先将盆景艺术带入高等学府。在南通魁星阁道观改建为中公园时,张謇聘观内道士朱汇泉,在公园内专门从事盆景的护养。经过张氏父子之手,使“蛟龙穿云”等一批通派盆景优秀作品得以保存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通盆景得以迅猛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市人民委员会在市区发动征集盆景,并组织力量分赴县区的石港、四安、陈桥等地征集收购到一批盆景佳作。在南通人民公园、文化宫等处相继建立了花卉盆景园,既供广大市民欣赏又是生产和研究盆景艺术的基地。1979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南通盆景获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盆景艺术展”,南通两盆“两弯半”大盆景在展览大门入口处亮相,获得高度好评,之后南通盆景声名鹤起,享誉四方。中国著名盆景艺术家理论家徐晓白教授在1985年主持编写的《中国盆景》一书中,首次将通派盆景列入树桩盆景七大流派之一,并作了专门介绍,这为南通盆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理论基础。2104年4月,由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通派盆景技艺(通派盆景蟠扎技艺)”被列入南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皋盆景是通派盆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6月,盆景技艺(如皋盆景)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皋盆景起始于北宋、发展于明清、成熟于20世纪末。宋代词人王观、教育家胡媛、明末才子冒辟疆、戏剧理论家李渔等精于此道。文人墨客往来交流,加之如皋道教盛行,道家之阴阳八卦的哲学理念对如皋盆景的成型发展影响至深,如皋两弯半盆景就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不断臻于完善和成熟。其内涵是一个道教太极图阴阳鱼的分界线,左三片为三阴片,右三片为三阳片,合为六段,背三片稍大,意为三连,此即乾三连,坤六段,正是八卦相的两个主卦——乾、坤卦;顶片为圆顶,谓之天,株植于盆土谓之地; 丰满圆润,完美地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包含在造型特征里的理念,才是如皋盆景真正的精髓。

及至明清,私家园林兴盛,造就了一批批制作盆景的能人高手,经过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总结,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如皋盆景造型技艺。1949年1月,如皋市人民政府接管公园,征得民间珍贵盆景移送公园收藏,后因文革前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如皋盆景才得以复苏。20世纪以来,以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花汉民为代表的如皋盆景艺人先后在意大利、荷兰、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举办讲学、展览、展销等活动,成功举办了六届如皋盆景艺术节,世界各地艺术家纷纷前来参观交流、切磋技艺。在追求精品艺术的同时,依靠当地传统优势、产业优势,实现了如皋盆景的规格化、批量化、商品化生产,推动了如皋经济的快速发展。2014年12月,如皋市申报的“盆景技艺(如皋盆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及文化艺术特色】通派盆景以树桩造型为主,以棕丝剪扎技巧为主,传统造型为“两弯半”。通派盆景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丰满,成型后的树木盆景要上下枝叶丰满,郁郁葱葱层次分明,顶(树顶)呈“镘头顶”,片干(枝片)呈“鲫鱼背”,“两弯半”式盆景枝片尤其要丰满。二是清幽,秀丽幽雅,僻静幽邃,意境深远。三是奇特,表现奇松怪石,奇异而特别,新奇而精巧。四是古朴,苍老朴实,刚劲坚毅,庄重肃穆,朴实无华。

通派盆景的造型特色主要有:一是以小叶罗汉松为代表树种,其他树种有白皮黄杨、六月雪、圆柏、迎春、紫杉、璎珞柏、五针松、榔榆、杜鹃、金雀、石榴等,选择达到预期造型效果的小苗进圃培育,并对其枝条加以取舍,使其按照设定好的方向生长。二是以规则式的“两弯半”为主,逐渐发展演变出站飘式、悬崖式、直林式、斜干式等多种形式。三是传统扎法以“棕丝法”为主,其棕法有头棕、躺棕、抱棕、怀棕、回棕、飘棕、竖棕、拢棕、悬棕、套棕、平棕、侧棕、带棕、扣棕、勾棕等。四是以两盆一对为主,讲究对称造型,陈设在门厅左右,此形式能增加环境的庄重、威严之气氛。通派盆景的加工过程:主杆选择树型树势,用棕法蟠扎固定,主杆前倾45°,第一弯在根部下棕,第二弯在第一弯顶角里下棕,操作时拇指顶握弯势,用力适度,形成两弯,即所谓美人腰;按三阴三阳三背一顶的要求,选枝排片;蟠扎平片由上而下,弯曲有度、摆布均匀、层次清晰,阳片处弓背宜短、阴片处弓内宜长、背片选 ,整体以丰满为佳。后期管理:蟠扎成型后常浇水,保湿润,防治病虫,施薄肥。在今后的一二十年里对其进行修剪和调整,确保两弯半的造型特色。

近年来,通派盆景勇于创新,师法自然,求变出新,注重意境,看桩造型,形神兼备,富有新的创意,创作了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自然式造型作品。在攀扎技艺上,改“以扎为主”为“剪扎并重”并引进金属丝造型技法,简化造型工艺,走上快速成型、商品化生产之路。

【传承保护情况及代表性人物】清至民国期间南通地区盆景艺人辈出,较为知名的有储有山、许树茂、朱东成、朱祥斋、朱芦清、陈其圣、花仲良、朱本仁、许逢青、仇丙陆、佘明友等;建国后通派盆景的代表艺人有:朱虹秋、朱宝祥、叶树人、韩怀东、孙福高、花汉民等人。目前,通派盆景技艺(通派盆景攀扎技艺)有:王如生、朱锦堂、袁华、花永怒、朱本涛、朱拥军、朱远成、孙月飞等。其中,王如生为国家级如皋盆景造型技艺的江苏省级传承人。

【主要价值及影响】(一)艺术价值:通派盆景艺术寄托了艺人的审美情趣,历代南通盆景艺人习惯应用变幻奇特的植物造型,来展示主观情感中对美的认识,以及探索人生的哲理,是人生感悟的结晶。

(二)文化价值:南通地区境内现存不同时代的盆景,是活的文物,虽历经数百年的变迁,至今仍生机盎然,具有特别珍贵的文物价值,折射出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佐证着南通历史文化发展的痕迹。

(三)民俗价值:南通有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和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派盆景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南通地区民俗的丰富与传承,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实用价值:通派盆景,古往今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民众用它来美化环境,陶冶性情。




下一篇:冰雪酒酿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