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 > 宝山区民俗文化

宝山区民俗文化介绍

  木工,亦称“木匠”。在制造家具、门窗框架,或其他木制品过程中用手工工具或机器工具进行操作的人。木工是一种古老的行业,以木头为材料,伸展绳墨,用笔划线,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测量,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具和工艺品。木工从事的行业是很广泛的,不仅可以制作各种家具,在现代的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都离不开木工,比如在建筑行业要通过木匠来做必不可少的门窗等。在中国古代,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历……[详细]
  传统建筑修复和装饰技艺是指对中国古典和近代建筑遗存进行修缮复原的技艺。中国历代建筑修复主要依靠技师或工匠的口传心授,对于古建修缮的规范用材制度、工料费用等相关记载散见于少数文献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少数古籍中。系统的研究和整理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开始,梁思成在1932开办了中国营造学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开始系统地研究整理自己的建筑历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详细]
  榫卯结构,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榫眼。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典建筑和家具的灵魂,它使中国建筑、家具历经百年千年而依然坚固美观。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就已出现,宋元时期发展成熟,及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明清时期的家具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出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蔚为中国古代榫卯结构之大观。榫卯制作完全依靠手工制作,包含放……[详细]
  海派家具制作技艺是集中、西方家具特色为一体的传统制作技艺。海派家具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特别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随着西洋文化、洋人、洋行、洋货不断地涌入,西洋家具也被带入中国,最典型的城市为上海、广州、青岛、天津。上海,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用传统技艺制作西洋家具的前沿,也应运而生了海派家具。同时也产生了一批精通海派家具制作技艺的技师和知名品牌,如“泰昌”、“水明昌”、“毛全……[详细]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蒸馏酒,世界八大蒸馏酒之一,由淀粉或糖质原料制成酒醅或发酵醪经蒸馏而得。酒质无色(或微黄)透明,气味芳香纯正,入口绵甜爽净,酒精含量较高,经贮存老熟后,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按香型分,上海神仙酒属于浓香型白酒,是上海目前唯一的地产白酒。白酒制作大致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糖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但各地制酒技艺又有……[详细]
  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肥头鱼”。红烧鮰鱼是沪上家喻户晓的名菜。尽管鮰鱼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宝山的红烧鮰鱼却是首屈一指。宝山地处通连东海的长江口,一年四季的新鲜鱼货不断,其中刀鱼、鲥鱼、鮰鱼被市民誉称为“长江口三宝”。其烹饪技艺为:1.选鱼改刀:须采用2斤左右的鮰鱼,太小者味薄、太大者质老,而且宜用春鮰。如果是红烧,须肉质紧实,体态肥腴,一般要用3斤以上的“菊花秋鮰”切块红烧;2.烹饪出……[详细]
  唐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群(宝山寺)位于上海宝山区罗店镇练祁河畔,东起罗溪路,西近塘西街,是上海市闻名遐迩的佛教建筑群。这个唐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群作为宝山寺移地重建项目竣工于2010年,依照唐代营造技艺,参考现存唐代遗构,施工过程全部采用我国唐代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建造过程中,工匠们使用传统工具,沿袭传统的工艺,对大木作、小木做、砖瓦石作等工艺一丝不苟,锱铢必较。或弹线定位,开槽凿孔;或打磨成材,组合……[详细]
  上海象牙雕刻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后,牙雕艺人和古董商纷纷在上海开设作坊,从事象牙雕刻生产和象牙制品经营业务。晚清明初期逐渐成为出口工艺品的一大类。自1955年起,由冯立锦、蔡健生、徐氏三兄弟等组成了上海牙雕的基本队伍。目前以第五代传人梁端玉与周百均两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作为上海牙雕的中坚力量。上海现代牙雕主要有细花、人物和仿古等三大类。细花工艺多采用圆雕、镂空雕、浮雕等技艺……[详细]
  吹塑纸版画是将手工与绘画结合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吹塑纸为原料,利用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经过剪、刻、撕、拼贴等方法制成版面,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成为一个美术作品。它在版画中加入了现代人文理念和现代生活气息,为美术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宝山的民间艺人从蓝印花布、灶头画、剪纸图案等江南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美的内涵,注重从绘画形式上寻找突破口,完善和创造新的技法……[详细]
  海派锣鼓,是上海本地传统锣鼓与北方的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锣鼓等锣鼓流派融合的一种锣鼓乐种。锣鼓乐在上海民间曾经用途广泛,无论婚丧喜庆、节日庙会,还是民间舞蹈,游艺杂耍,无不采用打击乐器来烘托气氛,用以表达人们的欢乐心情。上海的锣鼓乐有明清时期流行于江南的十番锣鼓和京昆戏曲锣鼓,它与苏南十番锣鼓应属同宗,但在曲目、乐曲的结构、演奏风格及音乐格调等方面都有其自己的特点。这是十番锣鼓在流传过程中所发……[详细]
  萧泾寺为上海宝山地区的著名佛教寺院,据史志记载,建于南宋乾道年间,毁于明永乐二年。相传该寺属长江沿线七十二寺庙之首,庙舍五千零四十八间,现遗存的直径近米的柱石足以证明当时庙宇之宏大。据传,在明初皇位相争中,朱元璋长孙朱允炆(建文帝)败逃后曾入寺避难,其叔朱棣(永乐帝)愤而将寺焚毁。后人重建的寺舍仍达二百余平方米,大殿和偏殿直至1992年才被拆除。当地流传关于萧泾寺的传说达二十余则。关于萧泾寺的传说……[详细]
  罗店龙船罗店端午划龙船习俗,明清以来盛行于罗店镇。罗店,常受风雨之害,“赋税尤重于旁邑”,乡民出于对现实灾难的恐惧和抵御,岁时节令多作避邪消灾活动,史载:“五月五日以龙舟竞渡,有戏舞、军器、赛拳者……罗店此风最盛。”罗店端午划龙船保持着江南古老的原始宗教等民俗形态,同时也因人文环境的不尽相同,刻上了罗店鲜明的地方烙印,主要体现于祭祀仪式、船体装饰、水上表演三个基本部分。“划龙船”以端午正日为始,通……[详细]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民间久有在土布制衣上配以花样纹饰,以色线“游花”,后随布之“势流”挑十字形成图案,这便是“罗泾十字挑花”。据传说推算,应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详细]
  罗店彩灯艺术源远流长,开始的形态是流传于民间的折纸艺术,是古人祭亡灵扎纸以示悼念,这种手工艺发展到高级形态就演化成了扎彩灯。罗店彩灯在罗店流传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有文献记载,传承人之间也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罗店彩灯分类:(1)挂式彩灯六角花灯、十二生肖灯、蝴蝶灯、金鱼灯、鲤鱼灯、花篮灯、万年青灯、小方灯、腰鼓灯、八仙灯、和合灯、平昇三级灯等(2)座式彩灯大型走马灯、大型塔灯、动物造型灯、宝塔……[详细]
  宝山吹塑版画作为民间传统绘画的新载体,是在对版画创作材料和技巧的研究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宝山吹塑版画以吹塑纸为原料,利用其可折、可刻、可切、可剪、可揉的特征,为版画的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使民间绘画摆脱了传统形式的制约,加入了现代人的理念和现代生活气息。宝山区十分重视吹塑版画的创作,每年举办各类吹塑版画创作活动,以此作为提高市民素养、繁荣社区文化的举措之一。二十年来,在全区形成了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