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民俗文化

徐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铜山北派少林拳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乾隆25年(1761),河北沧州徐太清带艺皈依河南嵩山少林寺,师从寺僧痛禅上人,精修少林拳7年。他为人正直,匡扶正义,为民除害,打死了沧州恶霸“罗阎王”,为避难全家出走,于乾隆36年(1772)开始隐居于徐州西南三十里的焦山,开荒辟地,以务农习武为生,至六世祖徐兴武时方独支迁居铜山区汉王镇班井村。此拳原传内不传外,在徐家连续相传五世,至徐兴武祖始传外,流传至今,……[详细]
  喜床画顾名思义,就是画在喜床上的吉祥画。在邳州当地一些乡镇,早年时候,年轻人结婚,打制一张上好的喜床,是上辈老人给子女准备婚嫁用品时的必备流程之一。为了突出喜床的“喜”气,往往还要请画师在喜床的面子板上绘制三幅寓意婚姻美满、心想事成、合家安康、人丁兴旺等吉祥意义的传统风俗画,取其纹样的谐音,饱含着对子女婚姻的期望和美好祝福。邳州喜床画起源,要追溯到汉代。在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能看到精彩的床画造像……[详细]
  薛桥村素有“苏北第一编织村”之称。薛桥村地处铜山区(原九里区)的西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适宜薛桥草编的原材料——高粱秸的生长,能生长出红、黄、白、奶白等颜色的高粱秸。薛桥草编工艺在清朝中期很兴盛。1949年后,薛桥村的男女老幼人人会草编活,如馍盘、草墩、蓖子等,闺女出嫁都要带草编,外村人也到薛桥订做或到集市购买草编制品送闺女。20世纪60年代,由集体组织去做草编,生产队按数量、质量记工分……[详细]
  “饣它(音sha)汤”原名“雉羹”,是由彭铿创制,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原始社会末期,彭铿因用雉鸡、稷米创制成雉羹(野鸡汤)治好了尧帝的病,被封到大彭国,是大彭氏国的始祖,更主要的是他的“雉羹之道”,便尊称他为“彭祖”。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被厨师们尊称为祖师爷。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自从彭祖创制雉羹以来,历代皇帝都把雉羹视为珍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详细]
  传说在汉朝河内地方,有一个人叫丁兰。传说他有感于“羔羊跪乳”和“乌鸦反哺”的情形,对自己未能趁父母健在时尽孝而痛悔不已,越发思念已故的父母。于是,他就用木头雕刻出父母的形像,供在家中堂上敬奉,俨然如对活着的父母,在生活点滴之处都不失恭敬。一天,置邺县一位名叫张叔的人,到丁兰家借东西,恰巧丁兰外出了,只有他妻子在家。丁妻当时不知道是否当借,迟疑中,她想起平日里,自己和丈夫遇到难以决定的事情,都是在父……[详细]
  周七猴子传说周七猴原名周嘉衸,子佐生,康熙辛酉(公元1681年)科举人,草桥镇纪集村董庄人,排行老七,自幼聪慧过人,乡人戏称“七猴”。周七猴既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爱打抱不平,加之个性机敏幽默,利用自己的文才和聪明智慧帮助弱势民众与地方恶霸斗争,于是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关于他利用自己的文才和智慧帮助弱势民众与地主恶霸斗争的故事在民间口头流传,当地民众、民间艺人、地……[详细]
  草桥柳编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利用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文雅的特点,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草桥柳编技艺复杂,作品的形状不同,编织手法也不同。经过艺人独具匠心的设计,柳编制品装饰性较强,造型美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它轻便耐用,价廉物美,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充分体现出新沂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传统作品为芭斗提篮、簸箕、针线筐等多种劳动工具。……[详细]
  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剪纸在新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沂剪纸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桂英为代表其风格豪放构思巧妙、独到,险中求胜没有固定的章法率性而为。剪纸线条粗犷、造型古拙、构思奇特而不拘泥于传统更多地采用了写意手法不追求形似以简约的刀法表达了心目中的生活。其作品多反映耕种、养殖、运输……[详细]
  新沂蓑衣制作为传统民间手工编织技艺,其历史可追查至清咸丰年间,是使用当地盛产的官草编制而成,制作过程中,每个环节全为手工操作,不仅耗时较长,且需要娴熟的编织技巧。新沂传统成品蓑衣一般重4斤左右,状如披风,短至腰部,,造型美观、绿色环保、经久耐用,在当地长期的农耕生产生活中起到遮雨保暖作用,对研究我国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蓑衣也是一种造型艺术,朴实自然、简洁美观,对于研究民间传……[详细]
  邳州工艺葫芦为邳州传统美术之一,艺人需有较好的绘画功底,以电烫烙烤色为墨,以铁烙笔为笔,以葫芦作纸,绘画出各式各样体裁的画面作品,用于家庭装饰和人们佩戴欣赏。根据葫芦型体和大小构设图纹内容,先用画针画出图纹造型轮廓及主线条,再用烘针烫出阴阳向背,突出画面的粗细、深浅、浓淡及线条块面。邳州工艺葫芦题材广泛内容繁多,形式有烙画、针刻、镂刻、葫芦各类造型,主要用于观赏、盛物和昆虫饲养等。不仅具有文化艺术……[详细]
  新沂锣鼓是新沂地区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各地的流传时间不同,但都是源于清代。新沂锣鼓由小板鼓、大鼓、大锣、小云锣、小锣、大铙、小铙七种乐器组成,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无鼓不成乐”又是最为普及的乐器,“民间无乐不成锣鼓”在演奏时,是“群音之长”运用在民间赛事上,是传递命令、鼓舞士气在集体劳动时,又是凝聚力量、协调动……[详细]
  邳州大鼓,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项目。邳州大鼓,外称淮海大鼓,用邳州方言演唱。邳州大鼓项目于201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详细]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时任太医院判的李时珍将“御酒”配方修改,制成了保健酒。因酒色微绿,被称为“绿酒”。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来到窑湾,因酒色绿莹,如同绿豆茶,遂赐名窑湾绿豆烧,从此“老瓦罐绿酒”就成了窑湾绿豆烧。窑湾绿豆烧的酿制,沿袭传统工艺,以红粮、大麦、小麦、豌豆为原料精心酿制,并配以优质红参、当归、天麻、砂仁、杜仲、枸杞等50余名贵中药,辅之冰糖熬制而成。熬制……[详细]
  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北至临淄、南及广陵一带盛产丝绸,丰县居其中。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丰县隶属豫州,中原丝绸传入西域,致中原丝绸闻名于世。刘邦从一个平庸的布衣而成为大圣皇帝,开布衣将相之局。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布衣”则成为平民的代称。丰县民间纺织技艺存续久远,并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丰县特色的民间纺织技艺。丰县民间纺织技艺的载体为家织布,亦称粗布、土布。家织布多为……[详细]
  徐州花轿婚俗,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徐州地区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亲迎图”在汉画像石中已经有形象的描绘。由于儒家思想影响,徐州对婚礼十分重视,形成三书六礼的习俗,徐州自宋代起,汴京出现花轿迎新娘的亲迎之俗,徐州邻近中原,所以花轿婚俗兴起。明清之际,徐州运河畅通,经济兴盛,花轿婚俗得以延续。清中期到民初,徐州城内有轿行多处,如马家、张家、孙家、田家等,各以城墙、道路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