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民俗文化

绍兴市民俗文化介绍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因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宁波等地,古时属越州管辖,故名越窑青瓷。上虞是举世公认的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形成于汉代,鼎盛于三国西晋,全盛于五代北宋,至北宋中晚期,则日趋衰微。上虞也是早期越瓷的中心产地,各地出土的早期越窑瓷器多产于此。上虞越窑青瓷的制作,要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开采—粉碎—筛选—淘洗—沉淀—陈腐—练泥—成型—晾坯—修坯—装饰—施釉—烧制等。瓷土(石)的选取……[详细]
  古越绍兴人杰地灵,物产富庶,民风淳朴,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绍兴人在这方热土上繁衍生息,演绎出在烹饪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用蒸汽作为传热介质的蒸制法等河姆渡时期的古老文明,积淀成别具内涵的“壶酒兴邦”、“饭稻羹鱼”等典故、传说和生活风尚。它们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间食俗,展现和揭示着博大精深的古越饮食文化,张扬着“民以食为天”这一代代相传的古训。绍兴菜源于民间,犹如水到渠成,有根可寻,有源好溯。其用料大多是……[详细]
  越王句践故事以春秋时期吴越战争的历史与文化为背景,以越国霸业战争兴衰成败为基础,以越王句践与越国群臣等历史人物为线索,历经2500年,在越地民间口头广泛传讲,又经多次收集整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数量庞大的故事群,现存故事100多篇。句践(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春秋战国末期越国的君王。他在与强吴的争战中,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艰辛努力,终于振……[详细]
  绍兴,春秋时为越国之都城,故又有越州、古越、越郡之别称,古今绍兴医家亦因之称为“越医”。本项目之“越医”,包括绍籍在本地、外地的医家以及外籍长期在绍兴的医家。“越医”肇始于春秋,兴起于东汉,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越医”之记述早见诸史书、方志、各类文集笔记,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反映在医著及医方中。《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医学史》记载的古今二百零八位中西医名家,越医就有十一人;国家……[详细]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800年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清·袁枚诗《过剡溪水急不能上》也有“乌篷船小沙石横”的诗句。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是于越先民历来崇尚黑色的明证。乌篷船制作共分三个部分,即:船体的制作、船篷的制作和桨橹的制作,乌篷船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船只,船篷的制作很关键,其工……[详细]
  “大禹传说”产生于遥远的上古时代,流传于越地民间数千年,这些传说有两个基本指向:一是其治水的传说,将大禹引向神话传说;二是其立国的传说,将大禹引向历史人物。大禹是中国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的伟人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治水英雄和立国之祖。禹姓姒,世称大禹,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创立者,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治水英雄。“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他公而忘私……[详细]
  越歌是古越地(今绍兴)人用越地方言传唱的有关越地景物、风土人情,反映越地民众生活的一种地域性歌谣,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歌谣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歌历史悠久,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提到《弹歌》、《涂山歌》等,一般认为春秋末期已有越歌流传,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传承历史。越歌传播地域广泛,主要流传在今绍兴一带,并辐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甚至远播海外的华人世界。越歌内容丰富,数量繁多。20世纪80年……[详细]
  绍兴民间的祝福大典,俗称“请大菩萨”,亦称“祚福”,起始于元朝。“大菩萨”神祃纸上印有“南朝圣众”四字,相传“南朝”是指已沦亡的南宋王朝,“圣众”就是为抗元殉国的忠烈。由于蒙古贵族对汉人统治十分严苛,汉族人民为怀念故国和献身的忠烈,不得不采取隐喻的方法,创造了“南朝圣众”神像,大家来进行爱国的纪念活动,公开的说法是一年一度请祚福之神,求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家户户吉祥如意。为了防止意外,……[详细]
  绍兴花雕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礼·天官·序官》记载:“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郑玄注:“女酒,女奴晓酒者。”在越国时代,越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把酒作为奖励越民繁衍生育、图强国力的激励措施,使女酒习俗沿续后世。从有文字记载从我国先秦时期的“女酒”习俗演变到明、清初时期的“女儿酒”风俗,在清中期,“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已成为……[详细]
  绍兴古戏台的产生、发展与绍兴戏曲的孕育、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明朝以来,戏曲转入发展和繁荣时期,绍兴古戏台也相继出现。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就记载有绍兴陶堰司徒庙中古戏台演出社戏的场景。现存的绍兴古戏台主要有五种类型:庙台,祠堂台,草台,河台,街台。此外,旧时还有会馆戏台和大户人家中的家庭戏台,但目前已经消失。绍兴古戏台的建造分基础、主体、屋面、装饰四个过程。它的构件,一般由台基……[详细]
  绍兴水乡社戏是旧时在绍兴农村和城镇中组织的,具有酬神祀鬼性质的戏剧表演活动。社戏产生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祭祀歌舞。祭祀歌舞是古人献给鬼神的首份文艺礼物,也是社戏产生的最早源头。它们主要是为了农业性的生产祭祀而表演的节目。那时,最有影响的祭祀歌舞是由巫觋来表演的,而巫觋是古江南地区、特别是吴越的一大“特产”。在《越绝书》中多有巫觋墓的记载。如:“江东中巫葬者,越神巫无杜子孙也,死,勾践于……[详细]
  王羲之是尽人皆知的“书圣”。永和七年,出为右将军、会稽内史,直到升平五年逝世,王羲之生活在会稽(今绍兴)共计11年,保存至今的尚有兰亭、鹅池、墨池、戒珠寺、题扇桥、右军墓等诸多遗迹,后世流传的王羲之传说也大多发生在会稽,绍兴民间至今津津乐道,以为茶前饭后之佳话。“王羲之传说”在民间文学界、文化艺术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六朝时期,王羲之传说就产生并流传于越地民间,至今绵延不绝。以王羲之的轶事趣闻为基础,……[详细]
  绍兴目连戏,是指流传于浙江绍兴市及所属各县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戏文,是绍兴水乡“社戏”乃至整个民间戏曲的主要剧种之一。具有以下特点及意义:一是历史悠久。明代已盛行,祁彪佳《远山堂曲品》《祁忠敏公日记》,张岱《陶庵梦忆》均有记载。绍兴理学家王明阳将其与《西厢记》并称,谓其“辞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鲁迅称其“这是真的农民和手业工人的作品,由他们闲中扮演”。二是独具一格。与全国目连戏比较具有三大……[详细]
  “君不闻,紧鼓斗残龙虎,急弦际会风云;伤壮志之未酬也,悲馒头华夏血染;奋大圣之金棒兮,扫鬼蜮玉宇澄清;回气荡胸,落尘震庭;声将海底翻起,调高冲霄遏云。是何戏哉!是何曲哉!是何唱哉!倾人间不平之戾气,寄吾越豪迈之风魂者也。”(洛地《绍剧发展史·序》)这便是数百年来传唱于江南越地的绍兴乱弹――绍剧。绍剧以生、旦、净、丑等齐全的脚色行当,披袍执笏搬演帝王将相的征战杀伐之剧;与道光、咸丰年间在绍兴兴发的,……[详细]
  绍兴酒是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根据所处位置及操作技艺不同,绍兴酒分“东帮”和“西帮”两大流派,地处绍兴城西东浦、阮社、湖塘等地的酿坊称为“西帮”,地处绍兴城东斗门、马山、孙端、皋埠、陶堰、东关等地的酿坊称为“东帮”。绍兴酿酒历史悠久,据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顺民》有载:“越王苦会稽之耻……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史称“箪醪劳师”。康熙《会稽县志》载:“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