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温县民俗文化

温县十大民俗文化

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但由于工业化、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陈氏太极拳的当代发展面临困境,其文化内涵日渐消亡,原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拳、械套路濒临失传。近年来,焦作市、温县两级人民政府虽然在政策、资金投入、普及推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濒危的形势依然……[详细]
高跷舞
  高跷舞流传赵堡镇北平皋村、岳村乡、温泉镇、番田镇、黄庄镇、南张羌镇武德镇等地。传说很久以前,天下一连三年大旱,颗粒无收,饿死的百姓成千上万,能活动的人都外出逃荒去了,村中只剩下老弱病残在家等死。这天晚上,村中一个老人家,已经一整天没吃一口饭了,饿得前心贴后心。正在饥饿难耐,只见从村外走来几个人,这几个人威风凛凛,走到快要饿死的老人跟前,说:你可到村外某处去挖刨一下,可免饿死。老人睁开眼睛,原来是南柯一梦,想起梦中所见之人,与庙中所供神像无异,心下诧异,于是约上几个年迈之人,来到神灵所指示地点,果然挖出一些红高梁。老人们欣喜若狂,赶快用那红高梁煮了些粥,你一口我一口,吃了起来。没想到,这些粮食虽然每人只吃一点,却并不感到饿了,老人这才明白,是神圣显灵,来救助这一村的弱老寡小。当即对天许愿,如果……[详细]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四大怀药——特指产于焦作市(古怀庆府)辖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中药材,中药典籍中称之为“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合称四大怀药。怀药的生产和销售早在明末就已形成规模,怀庆府药材大会是当时我国五大药材大会之一,清朝康熙年间,怀庆药商形成了庞大的“怀帮”队伍,相继在武汉、北京、天津、西安、安国等地修建怀帮会馆,开设药行。怀药产品通过广东、香港、上海、天津等口岸销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称之为“华药”。……[详细]
赵氏孤儿传说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温县岳村乡三家庄。春秋时,温县属晋国,是赵氏封地。赵家几代人墓地均在三家庄附近。赵衰墓在三家庄村东不远处。《左传·昭公元年》有赵孟于公元前541年十二月初一祭祀曾祖的记载;赵盾墓地在三家庄西南方头村,墓前有金章宗乙丑孟春县丞所树石碑,现残碑尚存,碑文及历代诗赞散见温县历代志书;赵孟祭祀曾祖时不幸于当月初七卒于温,也葬于赵盾墓不远处,人称“孤儿冢”,现残碑尚存。程婴抚养赵氏孤儿的三家庄成为抚孤纪念地。只可惜,由于保护不力,现只剩此残碑,碑上字迹也辨认困难。三家庄怀梆剧团一直编演《赵氏孤儿》一剧。从1947年至今,剧本多次移植整理,演员历经四代,但常演常新,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代代相承,久传不衰。秦腔《赵氏孤儿》剧本、京剧《赵氏孤儿》剧本、豫剧《赵氏孤儿》剧本都标明赵氏孤儿抚养……[详细]
  和式太极拳是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和兆元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习文学医。1825年,师从本镇拳师陈清平习武。后在北京供职。在理学大家李棠阶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创编了一套体用一致,技理相合的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详细]
  蝴蝶釵锣鼓镲、锣、鼓等是优秀的民间打击乐器,主要流行于怀川一带,但蝴蝶镲是在温县余村传承的一种打击乐器技艺。余村位于县城西20公里的猪龙河畔,与武松桥西的孟州武桥村为邻,是水浒英雄孙二娘开店的遗址地,是宋朝陈氏四进士的出生地,历史上曾称为进士村。蝴蝶镲锣鼓是宋朝余村的先人们为庆贺四进士的荣升,特创编的庆贺鼓镲乐谱。乐谱分12节,将易文化阴阳五行揩理、天体运行规律和传统文化融于谱乐之中,即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一年24节气,象征着月月吉祥,日日平安,节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详细]
  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和式太极拳以《周易》理论为基础,像其形取其义用其理,移动周身处处走圆,无不是圈,行成周身无处受力,自然圆活。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处处顺其自然合乎自然,自然而然,形成轻灵圆活,顺遂自然的特色。……[详细]
  西周村舞虎周村的舞虎(俗称耍老虎)是从舞狮演变而来,创于清朝康乾盛,距今有二百多年。经过十几代人编演,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高超表演艺术。老艺人根据老虎性格特点创造出了此狮子更凶猛、更剽悍的动作,因此难度更大,解放前“周村虎”走遍了老怀庆府八县,还曾远去西安宝鸡等地表演,因此,在怀府八县享有盛名。……[详细]
  《司马懿得胜鼓》是盛传在河南省温县的民间打击乐,她古朴典雅,粗犷豪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所创,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司马懿得胜鼓的历史渊源公元3世纪中叶,魏、蜀、吴三国鼎立,各称雄一方,相互争夺天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为了夺取斗争的胜利,命军中乐师根据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关系原则,选用大鼓、大镲、鞭鼓、云锣、月锣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创编了《得胜鼓》鼓曲。该鼓曲问世后,一直在军中沿用。将士出征,以鼓乐相送,壮扬军威;将士凯旋,以鼓乐相迎,隆重庆贺。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率四万步骑北伐辽东叛将公孙渊,北渡黄河途经家乡温县时,在县城南门外济水河东岸的虢公台上,宴请地方官吏和父老乡亲。宴会上,司马懿命乐队演奏得胜鼓助兴,震天动地的鼓声……[详细]
  武德镇抬鼓又名吉祥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创立于清乾隆年间,并融入当地流行的武术套路,使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演奏乐器增多。其鼓谱共十路,演奏人员多达160人;场面宏伟壮观,艺术风格古朴典雅,威武雄壮。旋律多变,扣人心弦。乐队仪仗龙凤锦旗有序,大红纱灯绚丽夺目,具有鲜明的中原民俗特色。传承谱系清楚,至今家传有11队之多。基本特征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文化内涵厚重,乐谱有地域特色,旋律豪放优美,民众参与性强,具有音乐学术研究,群众民俗文化价值。但目前,艺人青黄不接,经费欠缺,演出陷入困境。武德镇抬鼓流传于温县武德镇村及周边村庄,经代代传承,成为当地民众参加节庆、庙会等文化活动时一项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武德镇抬鼓,又名吉祥鼓,创编于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朝末期,抬鼓演奏中又……[详细]

全部温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