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宁区民俗文化

江宁区十大民俗文化

龙灯(丹阳龙灯)
  龙灯(丹阳龙灯),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又称“孙土盖(zhuài丹阳方言)龙灯”,是一种民间集体舞,属传统的“滚龙灯”。该龙灯发祥于丹阳镇双河社区孙土盖村。龙灯有“青龙”与“绿龙”两条,号称“日金龙”,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朝就传有“龙谱”、“龙田”,民间也有专门的村级“灯会”组织。丹阳龙灯经过了明、清和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经历代玩龙传人的总结、改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有着自己独特演艺风格和表演套路的民间舞蹈丹阳龙灯。在表演上,以云、龙、镗相伴,技艺高超,可表演数十套路,主要有:“一字长蛇阵”、“双龙戏水”、“雌雄相亲”、“双螺蛳盘顶”、“双龙出水”等;云的套路有:“四角套灯”(亦有三角套灯),“左右顺风旗”、“夹泥巴阵”、“剪鹧鸪”……[详细]
铜山高台狮子舞
  狮舞扩展(铜山高台狮子舞)铜山高台狮子舞主要流传在江宁区禄口街道铜山社区及周边地区。由于许多舞蹈动作是在由六张桌子叠起的、三层桌子高的台子上完成的,因此被称为高台狮子舞。铜山高台狮子舞历史悠久。根据曹村曹家家谱记载,南宋年间铜山一带即有舞狮的习俗。后来由于战乱不停,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狮子舞日益受冷落,濒于失传。建国后,铜山曹村、彭福村、沈庄等地群众自发组成了舞狮队。20世纪60年代,沈庆喜、沈庆年、王化根等舞狮艺人经过不断挖掘、改进,将高台由一张桌子增加到六张桌子,由下往上按三张、两张、一张顺序叠成三层,创新出“海底捞月”等精彩、惊险、与众不同的动作和场面,形成了今天的独具特色的铜山高台狮子舞。每逢年节,舞狮队便走村串户表演,烘托了强烈的节日气氛,成为当地群众最喜爱的民间传统舞蹈。铜山高台狮……[详细]
周岗红木雕刻
  周岗红木雕刻,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江宁红木雕刻(以周岗为代表,以下均称“周岗红木雕刻”)是以传统工艺为主要手段,以各种优质红木为原料,经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手工技艺。周岗红木雕刻传承于苏州香山派,兼收京、苏、广各派之优点,并蓄古典与现代之精华,其刻画入微、光洁精致,生活气息浓郁。制作各种佛像、人物、花鸟、珍禽、茶几、屏风等实用器具和工艺品。它流溢红木文化之韵味,采用明清家具的榫卯工艺,用料考究,周岗红木家具雕刻已扬独家之优势、汇百家之技长,举苏州式家具古典雅致之风格、汲广式家具轻灵飘逸之气派,又收京式家具皇家华雍之貌,其产品精雕细刻,光泽似明镜,手感似象牙,厚重但不笨拙,轻灵而更领航隽秀,红木雕刻的家具及工艺品融实用性、观赏性、保值性于一体,堪……[详细]
南京仿古牙雕
  象牙雕刻(南京仿古牙雕),现雕刻原料为猛犸象牙。​​​​​​​仿古牙雕是南京市著名的工艺三宝之一,为全国四大著名牙雕之一。象牙制品以古装人物、古典器物和唐马的雕刻为主,风格古朴灵动,充满古典韵味。与全国同类制品比较,南京仿古牙雕以仿古为特色,创造了金国独一无二的仿古作旧牙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牙雕艺术室库的种类。技艺上融南北两派风格为一体,既有体现北派特色的圆雕人物作品,也有呈现南派特征的透雕、深浮雕龙舟制品。此外,南京仿古牙雕还吸收了金陵竹刻的皮雕技法。自1978年以来,南京的仿古牙雕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艺术成就突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详细]
方山裱画技艺
  方山裱画技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国书画装裱同我国的京剧、书法、国画一样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工艺。据史书记载,装裱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魏晋时期已经萌芽;南北朝时,逐渐形成了装裱的基本形制——卷轴;到了唐代,产生了挂轴和册页两种新的装裱形制,这标志了中国书画装饰工艺初级阶段的告终;北宋宣和年间,书画装裱工艺已趋于完善,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技艺和款式已有了新的发展,并涌出一批书画装裱艺术家,同时发明创造了至今不衰的“宣和装”的装裱款式;明清至鸦片战争前,装裱工艺形制及品式百花齐放,集历代装裱之大成,技艺更加完善。进入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装裱工艺在世间得到普及,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装裱风格,如南方和北方的装裱工艺就有了“苏裱”和……[详细]
南京牛首山踏春习俗
  牛首山踏春习俗始于东晋,盛行于唐代,传承至今。到牛首山踏春人群主要以南京地区的市民和牛首山周边群众为主,全国各地及海外友人也有慕名而来的。牛首山踏春是南京地区古老的民间习俗,每年春季慕名前往踏青的游人如梭,牛首山遂成为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春牛首”,与“秋栖霞”齐名。牛首山踏春习俗的主要内容:一是踏青健身。人们利用闲暇时间,结伴同行参加春牛首踏春活动健身娱乐。二是观光赏景。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三景“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都在牛首山。牛首山有拱北峰、伏虎洞、神蛇洞、摩崖石刻、感应泉、舍身台、沐英湖、弘觉寺、唐塔、岳飞抗金故垒、南唐二陵、郑和墓等名胜古迹,其周边的狮子山、吉山、岱山也都是观光旅游胜地。历史上春天到牛首山踏青赏景的除普通百姓外,还有慕名而来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及……[详细]
  南京板鸭是湖熟久负盛名的特产。南京《玄武湖志》谓:“南京板鸭源于湖熟”,老南京称“南京板鸭”为“湖熟板鸭”,据清代乾隆《江宁新志》记载:“购觅取肥鸭者,用微暖老汁漫润之,火炙,色极嫩,秋冬尤佳,俗称板鸭。其汁数十年者,且有子孙收藏,以为恒业。湖熟地区,古时多湖泊,有丰富的鱼、虾、螺、贝等自然活饲料,野鸭甚多,也是饲养家鸭的天然场所。后来沧桑变迁,湖泽变为良田,依然沟渠纵横,土肥物丰,素称“鱼米之乡”,仍有利于家鸭的饲养。当地群众很早就有在冬腊月腌制咸肉、咸鸭、咸鹅等过冬的习俗。明朝以来,有回民迁居湖熟,子孙繁衍、代代相传,直到现在,湖熟仍是南京的回民重镇。回民迁居湖熟后,也仿汉人习俗,腌制咸鸭。但他们在腌制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腌制技术,逐步形成了具有皮白肉嫩,油而不腻,香酥可口等独特风味的“……[详细]
  南京制茶史源远流长,明清《六研齐二笔》《江南通志》等古籍中均有南京名茶的记载。晚清政府派郑世璜、陆溁等赴印锡考察茶业后,于1907年在南京创办江南植茶公所,这标志着中国近现代茶业科技的开端与发源,也成为现代雨花茶之源。经以陆溁、林双贵、俞庸器等三代传承群体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最终于1959年定型,由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更名为“雨花茶”。雨花茶产地为南京市区域,范围北纬31.14度到32.37度,东经118.22度到119.14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花茶外形似松针,紧细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绿润,白毫隐露,内质香气高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其制作技艺包括: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烘焙等工序。雨花茶制作技艺为师徒传承方式,传承至今已有以第一代陆溁,第二代林双贵,第……[详细]
  禄口皮毛制作行业创始于晚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在我国江、浙、沪地区久负盛名。1905年前后,由山塘姚金余带领陶仕贵等人去日本从事皮毛行业学艺发展。中日战争后部分皮毛从业人员归国,在苏州、上海继续经营皮毛业。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苏州、上海皮毛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大小皮业作坊和店铺有几十家。南京、扬州为领头的两派体系中,南京禄口皮毛业居众家之首。在民间及海内外,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都确立了禄口皮毛业的地位和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当年在苏州、上海从业皮毛手工艺人,返回故里禄口,通过师徒承继,禄口皮毛传统工艺在艺术和技术上一脉相承,世代相传。禄口皮毛制作从生皮加工到成衣几十道工序完全由手工完成,对原料选择、配皮等非常考究,深受海外客商欢迎。禄口皮毛加工业除在禄口街道及周边地区发展外,……[详细]
  董永传说,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董永是江宁丹阳董塘村人(现江宁丹阳镇)。丹阳古镇,曾以“吴头楚尾”和“江当锁阴”而名载史册,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七仙女下凡传说就源于此。现在“七仙山”、“饭山”、“七仙庙”、“石椅”、“脚印”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董永家住董塘村(距丹阳镇五里),家境贫寒,自幼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以种菜为生。董父积劳成疾,不幸病亡。诚实善良的董永家贫如洗,无钱葬父,只得卖身到傅员外家(丹阳大傅村)为奴三年,贷钱殡葬亡父。人间孝道感动天宫七仙女,遂下凡乔扮民女,在老槐树下与董永相遇,以老槐树为媒,结为夫妻。傅员外百般刁难,七仙女为赎夫一夜纺织十匹云锦,赎回董永。从此夫妻过着“你浇园来我织布”的美好生活。两千多年来,《董永和七仙女》这一美丽动人的传说,自……[详细]

全部江宁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