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烟台 > 莱州民俗文化

莱州十大民俗文化

蓝关戏
  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是弋阳腔在胶东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著述表明及历代艺人的口碑资料,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明代末年,弋阳腔在其风靡全国之时传至莱州,成为早期“蓝关戏”发生的重要契机,促使了它的孕育和萌生。蓝关戏即是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弋阳腔,“其节以鼓,其调喧”的表现形式和吸收了胶东的民间曲调及其他成分。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蓝关戏的历史是一部声腔剧种的发展史,蓝关戏的衍变和传承,是我们探索蓝关戏古老文化内涵的“向导”,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历史资料价值。……[详细]
莱州草辫技艺
  据《辞海》记载,我国草帽辫尤以山东掖县的产品最为著名。《莱州市志》中记载:“莱州草辫源于沙河一带农村,民间传说已有1500年的历史”,“沙河集形成于明朝。”沙河《龙翔观》“初建于金大定七年重修于明万历六年”由此可证,沙河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历史上就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据《莱州市志》的记载,1500年前的沙河农民受发辫的启示,用三根光亮洁白的麦杆草掐出了人字形的草辫,后人使用草辫做草帽又得名“草帽辫”。莱州草辫技艺“明代经直隶、豫州等地,在国内传播。鸦片战争后,用草辫生产的草辫等工艺口,受到外商的青睐,成为我国最早进行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十九世纪中叶,辫商云集沙河,坐庄收购草帽辫,由烟台、青岛、天津出口外运。”沙河以“大中和”为首的大地主,纷纷成立辫庄多达20余处。据史料记载:“当年……[详细]
掖县滑石雕刻
  掖县滑石雕刻是原产于山东莱州的一个以当地特产“莱州玉”为原料进行手工雕刻的工艺品种,它在中国滑石雕刻工艺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莱州汉族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艺术沉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掖县滑石雕刻属文化艺术范畴中的汉族民间美术类的一个工艺品种。选料、设计、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骤,与作品独到的视角、巧妙的构思、创作的灵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雕技”是形成掖县滑石雕刻的关键:主要技法有“圆、立、镂、透、衬、浮、线、巧,对比、分层、呼应,均衡、穿插”。“上光”、“打蜡”是掖县滑石雕刻工艺中的最重要环节,这一工序起到了润色、提神作用,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据考,早期艺人们并不知运用此……[详细]
东海神庙祭祀活动
  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市府驻地西北9公里渤海之滨,为我国历代朝廷祭海处,与泰山岱庙盛名并誉天下。早在舜时已有望祭海神之礼,秦皇汉武东巡始亲祀海上。北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在莱州大修海庙,由国家在莱州庙祀东海神成为定制:每年立春遣使祀之。元时两次增修海庙,祭祀亦为隆重,明初每岁春秋遣使致祭。历明清至民国初,经历代大加修拓,庙成直观:占地约40余亩,房屋设施二百余楹。同时,其祭祀活动的礼仪制度也日臻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隆重而恭谨敬肃的祭祀礼仪制度,其中包括:祭期、献官、坛庙斋宿等场所修整,祭器及其修补,所用牲帛香烛枣栗盐鱼菜肉米酒等物品祭前筹备之制,以及祭祀中斋戒,陈设、就位、迎神、奠帛初献,亚献等十余种礼仪操作规制。全国沿海各地海上人,附近沿海北长山蓬莱等船户渔民客商纷至沓来参加祭祀。193……[详细]
吕村年画
  闻名于胶东半岛的吕村年画,发祥于莱州市平里店镇吕村。生产规模虽不抵中国“四大年画”产地,却也因其乡土气息浓厚、工艺流程独特、墨彩交融艳丽、手工绘制精细等特点深受当地群众和中外客商的青睐。吕村年画,来自于民间,拥有相当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百姓根基,其题材多是祭祖、消灾、赐福、贺官、庆寿、烟火接续等。其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渔樵耕读,才子佳人,琴棋书画。也有创造喜气洋洋新年气氛的福禄寿喜、自然风光、花鸟鱼虫、红男绿女等。如,(影)、(影)屏、文武财神、菩萨、门神等。吕村年画融版画、传统国画和民间壁画技法于一体,经过了几代人的刻苦探索和潜心研磨,形成了今天这种勾线填色、水墨色彩相交融的民间工笔年画风格。相传吕村年画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清朝咸丰年间,就有民间艺人张文兰开画屋教子孙绘制年画的考证。吕村年画服务于……[详细]
吴式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源于杨式小架太极拳,始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后经其子吴鉴泉(从汉姓吴,1870——1942)与其弟子王茂斋(1862——1940)一起加以改进修润而成。它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武术界素称“南吴北王”。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柔轻灵,严密紧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王茂斋,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人,于十九世纪末在北京的麻刀铺学徒,有幸师从于全佑,得其真传,与鉴泉师弟情义极深,一生弟子众多,遍及北京、山东、东北等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王杰、赵崇佑、杨禹廷及同村人修丕勋等。修丕勋(1894-1976),字朱臣,莱州市大武官村人,自幼酷爱武术,尤擅八卦,二十余岁即誉满乡里。后慕名拜入王茂斋门……[详细]
掖县罗氏中医整骨
  整理者刘东昌韩国英中医整骨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周代已有专人掌管骨科疾病的治疗。秦汉时期形成了基本理论和技术,世代传承。如我国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千金要方》、《医宗全鉴》中有大量记载。源远流长的中医整骨疗法是以“不开刀、不吃药、康复快、花钱少”为特色,通过拨伸、复位、对正等手法,采用小夹板外固定方式,治疗骨折、关节脱臼等运动系统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中医整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整骨术中的“小夹板固定”属于中国首创,其后被许多国家效仿。中医整骨术堪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掖县罗氏整骨秉承了这些优良传统。中医这些简便有效的疗法在长期……[详细]
胶东蹦蹦戏
  胶东蹦蹦戏是山东省胶东地区主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市级文物遗产。相传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胶东蹦蹦戏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它主要以故事情节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戏为主。起剧本内容从汉族劳动人民家庭琐事到封建社会的抨击、揭露,从神话传说到历史故事等等。胶东蹦蹦戏是胶东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也是胶东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相传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素有“一心只顾听小戏,不知孩子掉在地”等说。追溯其渊源,据多数老艺人介绍,它是有胶东扬琴衍变而来,自清咸丰——同治年间传入胶东。后来,当时在胶东名声大、威望高的扬琴曲目及剧作家翁老明,将扬琴演出方式进行了改革。起初,先以自编的《三打四劝》和《苏保送妹》进行试演,在试演中,他为男女角色、文武场分工开了先河。约于1894年……[详细]
莱州毛笔制作工艺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全境陆海兼备,位居交通要地。正如县志所载:“莱郡拥负山海,为渤海之名疆,三齐之巨镇”。司马迁说:“海岱间一都会也,我于掖乎见之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的开放机制,加之莱州历来是书画家群英荟萃的地方,人才辈出,为莱州毛笔的兴盛和发展提供了种种机遇和可能,悠久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对于莱州毛笔制作的兴盛和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莱州市苗家镇是生产毛笔的主要产地,梁郭周边区域也是生产毛笔的主要产区。莱州毛笔是掖县的传统工艺产品,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曾是当地四大贡品之一,清康熙年间,掖县就有制笔作坊,从事专业生产。建国后,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国内外毛笔生产之长,经过创新发展,品种不断增加,质量显著提高,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声誉。制作毛笔是苗家镇(原掖县保旺……[详细]
单山渔号
  单山渔号是渔民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头领唱,众船工随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民间演唱形式。其中有单人、双人起号、单人领号、众人合号等形式。三山岛街道单山村是单山渔号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单山渔号是借鉴于“川江号子”,综合自身海上捕捞作业的特点,形成独树一格的一支海洋民俗音乐之花。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海上捕捞中,全靠人力和风力的驱动才能完成劳动过程,需要二十多人协同操作。为便于操作和统一,便产生了这种喊唱形式的号子,并有专人负责领号。领号人根据海上捕捞的生产特点,根据摇橹和撒网等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情绪、不同音调的号子。全套号子主要有抬船号——整网号——装前哨号——装后哨号——摇橹号——追鱼号——下网号——拉绳号——拉网号——八大步号——拉船号——抬鱼号等十二首渔号组成。唱词即兴,……[详细]

全部莱州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