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详细]
  小器作,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小件木制品的作坊,后来也代指这一行业及作品。它是从建筑木雕、家具制造中分离出来的木作行业,所用工具更小,雕时多用巧劲;器物造型也追求奇巧、精美,因此又称“巧器作”。小器作的一类主要产品,是为象牙、玉器、花丝、珐琅等高档工艺品配制底座、盘架,烘托器物更加精神,又不喧宾夺主。前期设计是巧思的主要体现。配座时,工匠得亲察器物,因材施艺,一物一座。形制、纹饰都得与器物本身的特征呼应……[详细]
  我国传统家具以明式家具最为著名,它不仅在中国古代家具史上具有辉煌的成就,被视为传统家具的典范,而且在世界家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明式家具在清代康熙以后流传至英法等国,对欧洲18世纪的家具产生了很大影响。明式家具在继承宋元家具制作传统的基础上,材料、加工工艺、造型设计、结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清代的一些家具仍沿袭了明代家具的风格和工艺,也称为“明式家具”。我国现有的明式家具以苏州、北京、广州为……[详细]
  北京剧装戏具制作技艺出现于清代中叶,它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剧装戏具分衣、盔、杂、把四项,衣主要指戏衣,盔主要包括头盔、帽子等,杂主要包括髯口、靴鞋等,把主要是刀枪把子等,其中盔头、戏衣和靴鞋三部分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北京戏装最讲究舞台艺术效果,它优美而夸张的造型、色彩和图案有利于衬托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北京戏装的设计制作涉及京剧服装配饰的各个方面,讲究色彩鲜亮、造型大气、图案丰富,具有技……[详细]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工序主要包括画、刻、凿、染色、裹绒、掐丝、拼胎等十几道。戏曲盔头是随戏剧发展而生的产物,它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戏曲演员穿着的戏装相协调,丰富表现戏剧人物的形象特点。戏曲盔头分巾帽和盔帽,也称软帽和硬帽。巾帽是用绸缎等布料配合刺绣工艺缝制,质地较软。盔帽先用硬纸板制成帽坯,上面装饰龙……[详细]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京胡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早期的京胡,只有一种规格,经过制琴师与演奏者长期实践,根据京剧曲牌的不同,而发展为多种规格,创制了西皮、二黄、娃娃调和拨子等几种专用京胡。放大了低调门京胡的尺寸,以适应京剧音乐发展的需要……[详细]
  一方好砚首先要有合适的石材,北京潭柘寺镇西部山上便有一种适合制砚的紫石,所产砚台称为潭柘紫石砚。紫石质地致密细腻,因含铁,深紫如肝。据考证,明代宫廷就曾在此开采紫石,当时所筑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界”的碑石保存至今。鉴定报告显示潭柘紫石形成于2亿年前,原岩与端、歙砚石料同属一大类,所含红柱石粒径均匀,仅为0.01~0.06毫米,用来制砚发墨快、墨汁匀细且不损笔毫。好的砚石,以拇指按住片刻,手指……[详细]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聚散和转手以及天灾、战乱毁坏,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因而各界人士将这项技艺誉为古籍的“续命汤”。从事古籍修复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甚至几十道工序,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对从事古……[详细]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南炉鸭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对此尤为喜爱。北京的烤鸭店以便宜坊、全聚德为主。便宜坊创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全聚德创始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均有悠久的历史。烤鸭系以专门饲养的填鸭为原……[详细]
  烤鸭是北京最著名的菜肴,古称“烧鸭子”、“炉烧鸭”、“南炉鸭”等。据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当时宫廷已有烧鸭子。清代《帝京岁时纪胜》、《都门杂记》等书也记载,宫廷御膳房每逢中秋佳节,除桂花月饼外,还准备南炉鸭供帝王享用,清高宗(乾隆)对此尤为喜爱。北京的烤鸭店以便宜坊、全聚德为主。便宜坊创始于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全聚德创始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均有悠久的历史。烤鸭系以专门饲养的填鸭为原……[详细]
  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它初步建成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以后不断维修改建,集历代宫殿建筑之大成,成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在建造维修故宫建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室古建筑营造技艺。它由瓦、木、土、石、油漆、彩画、镶嵌、裱糊等各工种匠作技艺组成,营造中选料上乘,工艺严谨,做工精细,宫殿各部位的做法和施工工序都有严格的定式。正是由于工艺技术的保证,以……[详细]
  传统中国古代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临摹古代书画珍本,长期以来,成为传承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书画技法的重要手段。建国后,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工厂,聘请金仲鱼、郑竹友、冯忠莲、金禹民、陈临斋等大师进入故宫,临摹故宫收藏的国宝级书画文物。作品包括冯仲莲摹《清明上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金仲鱼摹赵佶《听琴图》、郭熙《窠石平远图》、崔白《寒雀图……[详细]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不断延续。明清两代大规模仿制古铜器,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修复行业在此时确立了四大流派:北京派、西安派、苏州派和潍坊派。其中北京派影响比较大,先后出现了一批名师高徒,技术上自成一体。1952年,以京派赵振茂为首的青铜器修复专家进入故宫博物院开始利用传统工艺修复、复制青铜器文物。这些专家还包括长期从事青铜器修复、复制的京派传人赵同仁、李会生、孟海泉及景德……[详细]
  药香古法制作技艺属于传统制作工艺,一板一眼皆为传统手作。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药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青烟缭绕,丝丝缕缕的药香弥漫其中,别有一番韵味。分放在容器中的多种不同中药香泥原料,经过香艺师的揉搓、入模、按压、刷油等步骤,散发出神秘而幽远的香味,功效各异的药香制作在香艺师的演示下,让人观之悦目,嗅之神清。药香制作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据内蒙古阿拉善南寺的历史记载,……[详细]
  古代机械钟表是多种学科的产物,它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色彩,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古钟表修复是在继承传统修复技艺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部分现代的加工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对年久失修或已损伤的钟表进行保护性修复。古钟表是故宫博物院藏品中较为特殊的种类,是反映明清时期宫廷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重要遗存。故宫博物院藏钟表1500余件,年代跨度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故宫博物院现有的古代钟表修复技术源于清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