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市民俗文化

天津市十大民俗文化

杨柳青木版年画
  天津民间艺术珍品。也是我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天津西郊杨柳青镇而得名。光绪年间,这里年画进入极盛时期,“户户全善丹青”。清末以后逐渐衰落,1949年后获得新生。它综合了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本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早期作品多为仕女画和娃娃画,清乾隆、嘉庆年间,技法上有了创新。出现了多人物的繁复场面,并有背景、道具烘托主题。光绪年间又受到文人画的影响,画法细腻,画面有题词。它采取木刻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形成既有道劲功力的木刻韵味,又有民族绘画的独特格调。运用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和历史故事,面面鲜明活泼,喜气洋洋,深受群众欢迎,现有杨柳青画社,专门制作和销售杨柳青画社和水印画。.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它继承了……[详细]
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
  津门法鼓是天津市的一种汉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以老会或圣会的表演形式出现。2008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挂甲寺庆音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刘园祥音法鼓为代表的津门法鼓名列其中。法鼓是天津市汉族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法鼓一词源自佛教,是指法堂上做法事时专用的鼓。法鼓起源于僧、道作法时演奏的音乐,后传入民间,鼓牌子都是群众自己创造的,富有地方色彩。津门法鼓始于400年前,兴在清康、乾盛世;衰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毁在文革扫除四旧;即将亡于城市拆迁、村落解体。旧时的天津民间,法鼓常用以庆丰收、贺新年及在各种节庆、年会、庙会上演出。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整个市区法鼓声连绵不断、响彻全城,与各种花会、灯会交相辉映。法鼓还是当年皇会中不可或缺的随驾音乐,在整个皇……[详细]
汉沽刻字版画
  汉沽刻字版画做为一种高雅艺术品,综合了书法、雕刻、绘画、印刷、装饰的艺术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是汉沽培育的一个新兴文化艺术行业,深受群众喜爱,享誉海内外,1997年汉沽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刻字版画艺术之乡”。汉沽刻字作品曾被选为人民大会堂、天津宾馆的装饰品,并做为国家级礼品赠送泰国、日本等国家贵宾。汉沽刻字版画艺术院专业队伍实力雄厚,具有国内领先的创作、设计水平和加工制作能力,制作木刻、石刻、竹刻、油印、水印、黑白印和彩印等多种质地的艺术品,作品古朴典雅,文化内涵深厚。……[详细]
农民书画
  大港区太平镇的农民画,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他们作画怀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乡土、对生活、对自然无限的热爱,以绘画表现民间的生产、生活和美好的传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称号   窦锡珍是我区农民画家的杰出代表,自幼喜爱绘画艺术,对年画、版画、泥塑、剪纸、布贴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及艺术语汇着意颇深,并在此基础上,融汇传统的中国画技法。最终领导创立了独具一格的窦锡珍农民画技法。  被列为天津市“文化艺术四绝”之一的著名画家窦锡珍先生,用“血”作色,用“心”作画几十载,创作出大批具有独创性、时代性、民族性、国际性、文化性、艺术性,并蕴藏深遂的淳朴之美形式之美、装饰之美、静穆之美、憨态之美、人体之美、浪漫之美、恬淡之美、含蓄之美、咀嚼之美的民间优秀作品……[详细]
大港布贴画
   大港布贴画是由大港石化公司女工组成的创作群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探索,逐步成为致命的文化品牌。布贴画构思巧妙,不拘一格,栩栩如生,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布贴画借鉴了版画的特点,简洁概括、注重整体效果,保留了版画的刀锋和版味;在布料的选择上注重布纹、图案、质感与整体画面的构思完美统一,达到自然天成的审美境界,创造了精美古朴的民间艺术。  让布贴画这艺术奇葩,在大港这块沃土上开花结果;让布贴画这块美丽的瑰宝,在天津、在全国产生影响。 ……[详细]
北方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北方剪纸早年叫“窗花儿”,它汲取皮影、刺绣、木板画、图案装饰等艺术门类的营养,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大港区以张俊荣、王佩华为代表的民间剪纸艺术家,“巧手夺天功”运用“阳剪”、“阴剪”等技巧,作品构图繁茂丰满,线条细腻流畅,弯曲而不失真实,夸张而不离主题;主题鲜明,贴近生活,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憧憬,对审美的激情,他们让平面的纸,展示了立体的美;作者怀着对剪纸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娴熟的技艺、朴素的技法,创作了数百件具有时代特点突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剪纸作品。……[详细]
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人击鼓站唱,另有人分持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过不同的称谓,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乐亭调大鼓、四平调大鼓、乐亭大鼓(与形成并流行于河北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名同实异)、铁片大鼓、铁板大鼓、承德地方大鼓等。京东大鼓源于京东河北的三河、香河与天津的宝坻地区,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它20世纪初流入天津时在小型曲艺演出场所演出,主要说唱长篇大书。30年代初天津宝坻人刘文斌在天津商业电台播演《刘公案》,极受广大群众喜欢,京东大鼓的影响由此日趋扩大,后逐渐传到北京、唐山等地。1949年以前,京东大鼓的著名艺人很多,有邓殿奎、于七、王宪章、刘俊海、傅士……[详细]
汉沽飞镲
  汉沽飞镲是沿海渔村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方传统民俗艺术。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寄托着当地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汉沽飞镲”列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清朝光绪初年,解放前养船人家都有“飞镲”的道具。用于出海作业,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喜庆活动及酬神。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汉沽飞镲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遍及全区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长芦盐场、杨家泊镇、河西街等群众自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色彩。汉沽“飞镲”原始用四对镲,功能是乐器,又是道具,一面大鼓……[详细]
回族重刀武术
  重刀系大刀的原称,它是京津一带的一种传统兵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天津市回族大刀成名于明成祖初年,相传燕王朱棣的一个金陵籍回族将领惯用一把60斤重的大刀征战,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举家迁至天津,于是有了津门曹氏大刀,代代相传。至近现代时,传人曹金藻阿訇的大刀已加重到160斤,成为一种健身器械。曹金藻还融合“北派少林”的长拳、桩功、散手与“西洋拳”、“秘宗艺”及祖传“十手拳”,独创了“七十二式连环套拳”,集南拳、北腿、摔跤、擒拿为一体,尤以“青牛扫尾”、“潜龙出渊”和“鬼推转”三招最具特色。曹金藻武艺超群,行侠仗义,与霍元甲并称为“回汉双侠”。曹金藻之子曹克明继承父业,在本门刀、礅、抱石、拳铲等功夫基础上自创“曹门刀式”,以“弘扬武术,强身爱国”为宗旨,组建了天津市第一家回族武馆“回族大……[详细]
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是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时调小曲类曲种。其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时调源于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并流行于天津城区。其曲调非常丰富,包含许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调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如天津本地流行的【靠山调】、【鸳鸯调】、【大数子】和一些外地流入但天津化了的民歌小曲如【拉哈调】、【秦楼悲秋】、【怯五更】、【后娘打孩子】、【叉杆解狱】、【对花】、【十杯酒】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天津时调最初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红桥区鸟市、和平区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对【靠山调】等进行成功改革,使之成为主要的演唱曲调,并创作出许多精品节目。“文革”前期天津时调又一度陷入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日趋振兴,……[详细]

全部天津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