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山西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具有食而绵酸,醇厚柔和,酸甜适度,微鲜,口味绵长的独特风味。据史料记载,明清以前晋阳地区以陈年白醋闻名。明初(1368年)太原醋坊“美和居”酿醋师傅在原来白醋的生产工艺基础上,创造出了“熏蒸”工艺和“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工艺,使山西老陈醋酿造工艺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又经6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与现代科学相匹配,以手工技艺为经验的山西老陈醋生产技艺。美和居老……[详细]
  心意拳,又称六合心意拳、心意六合、形意拳,主要流行于山西晋中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常用于防身护镖和强身健体。自明末清初,逐渐形成比较明晰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三大主要流派:一为以河南洛阳马学礼等为代表的河南马派心意拳;一为以四川金道人(金一旺)为鼻祖的金家功夫(心意拳);一为以山西戴隆邦、戴文雄、郭维汉、李洛能等为代表的山西心意拳。山西心意拳在基础桩功、拳架、拳式、练习方法、要领、……[详细]
  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盛行的以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忻州(当时称忻定县)获得“摔跤之乡”的美称。据《旧五代史》记载,忻州远在唐朝就已有群众性的“角抵”活动。考古学家、文博研究员李有成先生考证,“挠羊赛”起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由忻州传统的“角抵”演变而来。当时忻州的民俗风情是“安家先安神,建宅先建庙”,出现了村村有寺庙、巷巷有神堂的现象。每座寺庙都定期……[详细]
  山西面塑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其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富有美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新绛地处汾河下游,是山西省小麦主要产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宋代,人们就开始用白面塑成猪、羊,代替真猪、真羊祭祀。此后,这种既经济又实用的办法便在古绛州一带沿袭下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详细]
  阳城县位于太行、太岳、中条山之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此地山高谷深,重峦叠嶂,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形成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许多与民俗活动相适应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长久传承并不断丰富,焙面娃娃食品工艺就是其中之一。焙面娃娃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娘家为闺女送“十五”时所带的礼馍。阳城传统面塑分布很广,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生面塑、炸面塑、……[详细]
  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疗法由王氏直系家族面传口授代代传承,尤其是王氏先祖吸纳清代名医傅山所著《傅青主女科》之精华,形成一套主治妇女不育或调经、崩漏等疑难疾病的独特良方,在国内中医妇科流派中占有重要一席。据王氏宗谱记载,其始祖王厚北宋末年为躲避战乱率子迁居平遥东泉镇从事中医妇科诊疗活动,至今相传29代不绝,名医迭出。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以傅山女科治疗方法为重要思想,讲究明辨标本、分步调治、先攻后补、先补后……[详细]
  定坤丹又名“定坤丸”,是妇科传统名药。乾隆四年(1739)已列为“宫帏圣药”的定坤丹传统制作工艺被时任清宫监察御使的孙廷夔(山西太谷人)带回太谷,流传至今。200余年来,定坤丹一直延用传统手工制丸技术推丸模、挂蜡,熟地等药材的炮制也采用古法技艺,这在全国中医药生产行业中是独有的。定坤丹处方奇妙,配伍得宜,入药29味,融汇了中医药之大成,具有理气、健脾、补血、止血、镇痛、强壮等奇特功效,是传统妇科医……[详细]
  皇城村重阳节习俗是流传在山西省阳城县以皇城村为核心区域的历史久远的传统民俗活动。九九重阳节期间,以皇城村为中心,全县十八个乡镇与沁水泽州相关村镇都有丰富多彩的“养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这种活动目前已辐射至整个晋城市,并逐渐传播到附近豫、冀部分市县以至更大的范围。据古代碑刻、诗文佐证,该区域最早约在明代正德十年(1515)即有过重阳的习俗。明、清两代,九九重阳、祭祖敬老、登高望远、赏菊饮酒、吟……[详细]
  闻喜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形似圆月,外皮粘满白芝麻,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它以面粉、芝麻、糖、香油等为原料,经过制馅、制坯、油炸(煮)、冷却、上汁、粘芝麻等道工序加工而成。闻喜煮饼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在祭祀、婚嫁、建房、乔迁等民俗活动中广泛使用,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在当地的传统婚嫁仪式上必不可少,因其圆……[详细]
  麻纸制作是山西忻州、原平地区的传统产业,其制作技艺至今仍在忻州市定襄县蒋村和原平市崞阳镇保留延续。据传,蒋村和崞阳从明代始即有麻纸制作作坊,这些作坊的匠人每年二月都要祭拜蔡神(蔡伦),并将此古老的造纸方法传承至今。麻纸制作用料讲究,工艺流程复杂,有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汗、抄纸、晒纸、整纸等12道工序。所制麻纸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详细]
  新绛县古称绛州,制作绛墨是该县的传统产业,过去常当作贡品,被文人墨客赞誉为“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百余年来受到群众追捧。绛墨传统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与新绛县相毗邻的襄汾、侯马、稷山一带,其中尤以積文斋笔墨庄制作的绛墨最为有名。绛墨常用的材料有皮胶、油烟、冰片、麝香、朱砂等。绛墨捶打是力气活,生产工人仅捶打一项就要百遍,揉与压需用巧劲,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墨锭才能质细蕴光,不胶不涩;研墨写字,乌……[详细]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是全国民间铜器产地之一。大同铜器制作技艺始于东周时期,北魏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到明清时期大同铜器就已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形成了各有绝技的近百户铜匠一条街。大同铜器种类繁多,有宫廷御锅、工艺火锅、文房四宝、酒具茶具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清道光年间就有“五台山上观景,大同城里买铜”(铜即专指当时生产的铜制火锅)的俚语。 大同铜器是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历史悠……[详细]
  雁门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一带,这一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地区,传统木结构建筑极富地方特色,如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关楼、代州文庙、应县木塔等许多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其典型代表。雁门杨氏木匠家族是雁门民居营造技艺的主要传承者,其祖先是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武庙、钟鼓楼等,传统木作营造技艺代代相传,现如今,他们利用……[详细]
  新绛县自古为水陆码头,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历来发达,从而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也产生一些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绛笔生产便是一例。据传,秦国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后随秦始皇东巡,路过绛州,亲传造笔之术。至宋帝赵匡胤时,绛州制笔业已达鼎盛,贵为历代朝廷贡品。在其后的千余年间,绛州历代制笔艺人,承先人技艺之精华,不断改进创新,技艺日臻成熟。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绛城内仅笔墨作坊就有一百余家,年产毛笔十万支,行销全……[详细]
  阳城县位于太岳、太行、中条三山之间,境内山谷纵横,河流交织,桑林茂密,为造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阳城绵纸制作是当地一项传统产业,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工艺。据载,清雍正年间,县内的手工抄纸业已非常兴盛。当时的下孔村一带家家设池,户户造纸。阳城手工抄纸主要原料为桑皮,辅助原料有石灰、油胶等。主要制作过程包括选、蒸、晒、碾、切、抄等72道工序。具体包括收皮、选皮、栋皮、糙皮、蒸皮、晒纸、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