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9页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种集体性民间广场歌舞艺术。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民众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间隙,敲锣打鼓,用来助兴,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各种歌舞形式都统称为秧歌。秧歌舞队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变换各种队形,因舞姿丰富多彩,深……[详细]
  南上官的狮子表演属于北派狮舞中的“武狮”,是清代中晚期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凤城乡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侯马市志》载,康熙五十年(1712)南上官创办义学时,曾有本村王于镐等人请过狮子舞来庆贺。据老辈艺人回忆,旧时每逢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便舞起威武的雄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南上官武狮表演以锣鼓和钹为伴奏,集歌、舞、乐、杂技于一身。所舞狮头系竹篾扎成,皮用染成黄色的羊毛制作。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详细]
  斤秤锣鼓原名斤称歌,流行于长治武乡丰州镇富庄村、东村、城关村、魏家窑村一带,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以旧式度量衡制十六两一斤的换算口诀进行演奏,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每遍口诀都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延用了十六两进位制的重量计量方法。南宋杨辉创“两价化斤价”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详细]
  福胜锣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民间打击乐,起源无考。远古时期,闫家社属“小约村”,地广人稀,兽害不止。村民采取敲打响器的方式驱吓野兽,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唐开元七年(719),小约村最繁华的地带建起了一座福胜寺。优美的佛乐与当地民乐相互交流,一种具有明显宗教色彩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打击乐诞生了,因主创人员乃福胜寺的飞云长老和普法大师,故称“福胜锣鼓”。清末,伴随着迎祀麻衣仙姑的民俗活动,……[详细]
  马拉鼓车,又称车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鼓乐,兴起于闻喜县北垣镇,现仅流传于凹底、薛店、阳隅以及新绛县、稷山县汾南一带。马拉鼓车是远古农耕文化及冷兵器时代战争遗留的产物,约在明末清初逐渐形成规模,是一种民间百姓自发组织的即兴庆祝、娱乐的一种鼓乐,用于一年一度的“祈年成”和“庆丰收”。《闻喜县志?礼俗》记载:“古时村各有迎神之俗。凡轮值之社,及沿定之期,锣鼓外必闹会,有花车、鼓车,皆曳以大牛。”马拉鼓车……[详细]
  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轫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黄帝元妃嫘祖娘娘曾于阳城云蒙山教民养蚕,周穆王也驾临获泽(阳城)视察当地蚕桑。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养殖习俗在渗透传承。它与其它文化……[详细]
  万里茶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后,东亚大陆上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路,它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再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几十个城市,最终到达圣彼得堡,全长13000余公里。这是一条连接中蒙俄,沟通欧亚大陆的贸易之路,也是民族团结、民族交融、……[详细]
  黄河大铁牛是山西永济黄河蒲津渡遗址中最主要的历史遗存,唐开元十二年(724)改建蒲津浮桥时铸造,千百年来,当地流传了许多有关铁牛的传说、故事,这些民间轶文在晋、秦、豫黄河交汇的金三角广大地域都有流传,包括陕西渭南地区,河南三门峡地区以及山西运城、临汾地区。“铁牛的传说”是蒲州一带的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成果,这些民间作品彰显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先民们喜怒哀乐的情愫……[详细]
  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在位期间,石勒重视农业,劝课农桑,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尊崇儒教,整饬风俗,革除陋习,对促进民族和睦共处,推进文教、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后赵建平四年(339年)石勒去逝,被安葬在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北山上。(另三种说法为邢台、武乡、陵川)石勒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影……[详细]
  中医正骨系诊治损伤专科,是古代医学“十三科”之一,也称骨伤科或骨科。陵川韩氏正骨术有据可考的历史已有200余年,目前唯一的传承人韩高举,师承于岳父王文公。王氏系晚清生人,祖籍陵川县附城镇峰西村,一生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接济乡邻,人送绰号“大善人”。王氏师承西河底镇冯山村冯得孩,冯氏医术高明,人称“及时雨”,当时与上党戏王赵清海(勤孩)齐名,民间有“唱戏的是勤孩,正骨的是得孩,补锅的是良孩,小偷王是……[详细]
  沙袋循经拍打疗法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是清朝名医王清新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脏腑辩证施治理论,结合自己医疗临床实践,参考中医推拿 和武术练- ,创编而成;后来,在慈禧西逃过程中,此法流落到太原市小店区周边,由民间人士传承至今。沙袋循经拍打疗法所用工具为小沙袋两个,每个长1.3尺,宽3.8寸,装入中药炮制过的细沙,用布双层缝制。随着拍打疗效的发挥、病人体质的增强,也可逐渐增沉,换粗沙、绿豆、铁沙等。沙袋……[详细]
  平遥乾德堂邓氏祖传秘方“小儿止泻散”又名“小儿沉香导化丸”,是治疗小儿腹泻、疳疾的特效古方,也是治疗成人胃炎、胃溃疡、肠道菌群失调、胃下垂以及结肠炎特效药,在大量临床治疗中显现了突出的效果。据邓氏家族资料存证,邓义,字怀宜,明末清初平遥西游驾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深研中医,研制出小儿沉香导化丸,曾遇灾荒三次,施此药,出赈谷三千石,封义官,至今庙中碑文仍有记载。其子邓元文23岁就开始施医施药懿徳于乡……[详细]
  芮城中医养生术是尉氏先祖在继承吕仙(吕洞宾)古法诊病的基础上,以九峰洞宾“内经图”、“修真图”为先导,依据“吕祖药签”、“灵宝毕法”、“脉理奥旨详解”的原理,演化而形成中医养生诊疗法。芮城中医养生诊疗法包括:1、利用其流传下来的各种验方,丹丸治疗疾病。2、利用其在丹道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调养身体,增强体质,降低患病机率。3、药食同源,意念养生,气功运作药膳食疗,包括四季保健养生药方、气功养生法、梳摩……[详细]
  脾胃派是医学学派的分支之一,又称“补土派”,倡导“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注重脾胃在滋生诸病中的重要作用,“久病大病必伤及脾胃,反之,千头万绪,从脾胃入手,往往能收奇效”,故被称为脾胃派。运城武氏中医理论认为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病机突出表现为“湿”与“滞”,具体表现为脾湿外感、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肝郁脾湿、脾胃虚弱、脾虚夹湿等症状,所以,脾胃病重在调理,治兼宣通肺气。脾胃派……[详细]
  中医对烧伤的暴露疗法,最早记述于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一书中,但具体配方早已失传。平遥中医杨复兴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参阅大量古代医书,不断发掘、提高、完善,形成一套完整体系的中医烧伤疗法。杨氏中医烧伤疗法的核心是密封式人工植皮法,即运用中医辨证治疗理论,选用不同的中药,将其炮煅炙焙成极细粉末,并制成稠稀适度的膏液,采用创面覆盖的方法,用中药膏液将烧伤创面全部密封起来。这种密封式烧伤创面覆盖膜,可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