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民俗文化

辽宁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桓仁盘炕的历史可追溯至女真族这一北方民族的驻牧地时代。如今,盘炕不仅仅是为了做床取暖,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也承载了一代代东北人对乡土的眷恋。据考证,桓仁传统火炕沿袭年代久远,桓仁境内现存最早的火炕遗址在北甸子乡北甸子村盛家街的王义沟,年代为战国至西汉初期。沿江河山林而居的东北人,从古至今有居炕之俗,也世世代代口传心授了盘炕技艺。盘炕时,有三个主要结构,即锅灶、炕体和烟囱,与烟气的走向密切关联。锅灶部……[详细]
  中秋节(朝鲜族秋夕节),流行于辽宁省铁岭市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地区的朝鲜族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秋夕节传统风俗习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百姓们都会祭拜祖先、伐草扫墓、赏月、玩游戏、跳舞,庆祝传统佳节的到来。朝鲜族将中秋节称作“秋夕节”或“嘉徘”,“秋夕”一词来源于古代“春祭朝日,秋祭夕月”一语。铁岭、开原、昌图、西丰地区的朝鲜族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秋夕节传统风俗习惯……[详细]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民众自娱活动,它起源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历史上以农立国的中国,土地用以耕种,火用以烧熟食物和取暖,两者都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人们凭原始思维认定火也有“灵”,将之视作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由是形成了崇尚火的观念。从古老的土地崇拜和火神崇拜中产生出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详细]
  庙会(天成观庙会),辽宁省朝阳市一种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武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天成观庙会始创于清朝初期,历经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武术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民俗仪式。天成观庙会包括十道民俗仪式活动,銮舆会、中幡、马叉、花钹、高跷、纺车秋千、挎鼓、抬阁、英雄会、韶音会,参演人数达600多人。2012年,喀左文化部门组织完整修复、呈现天成观……[详细]
  朝鲜族自古就将尊重老人视为家庭乃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准则。花甲礼是朝鲜族为60岁老人举行的一种重要人生礼俗。它由生日祝寿和尊重老人的风俗演变而来,形成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之间,主要流传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东北三省的朝鲜族聚居地区。朝鲜族老人年届花甲之日,儿女们会为其摆设宴席,邀请亲朋邻里欢聚一堂,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祝寿是花甲礼的基本仪式,花甲宴的席面上摆满糖果、鱼肉、糕点和酒类,花……[详细]
  望儿山坐落于营口南部碧绿的果园之中,是以母爱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旅游区。它从平原上拔地而起,孤峰陡立,山石嶙峋。暗红色的山石与周围碧绿的果园相映成趣,恰有碧海丹心的意境。明代青砖古塔屹立于山顶宛如慈母远眺大海,山腰天然形成的慈母头像惟妙惟肖。“慈母浩海通天地,母爱绵绵贯古今”,催人泪下的慈母盼儿归的动人传说千百年来在营口广为传颂。凝视这尊头像,我们仿佛看到慈母的苍颜白发和飘飞泪雨,深深感受到母爱的……[详细]
  碱厂红南果梨是由同属秋子梨系的南果梨自然产生芽变后经选育、嫁接而成,具有甜酸多汁、肉质细腻、芳香浓厚、外观通红、色泽诱人等特点。碱厂红南果梨是由同属秋子梨系的南果梨自然产生芽变后经选育、嫁接而成,具有甜酸多汁、肉质细腻、芳香浓厚、外观通红、色泽诱人等特点。其采摘期在每年的九月末,与普通南果梨相比成熟期晚25-30天,由于生长周期长,此时的红南果梨果形近圆形,平均单果重80克,最大果重近160克,红……[详细]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时,蒙古勒津地区涌现出察哈尔•墨尔根•必力格图等一批名医。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阜新境内的瑞应寺建立了专门的蒙医学府“门巴札仓”,培养了大批蒙医药人才。蒙古勒津因此成为蒙医药发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蒙古勒津蒙医药以独到的医术、浓郁的民族特色、完整的理论体系闻名于世。它吸收了藏医理论和汉族中医的……[详细]
  朝鲜曲艺的主要艺种是“盘索里”,出现于18世纪。20世纪初,随朝鲜族的迁入而传入我国。“盘索里”一词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思是在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演员以唱为主,说唱结合,一个人可以出演有多种人物出场的情节复杂的大型作品,如《春香传》、《沈青传》等。表现形式盘索里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被称为“唱优之戏”,表演时,“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击之”,是朝鲜族喜闻乐见的传统综艺节目。此外,漫谈也是……[详细]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详细]
  高跷秧歌也叫“高跷”,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详细]
  朝阳县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中,“夜八出”是以在秧歌盛会间演出的八组民间舞蹈而得名,主要风格是所扮的八出戏,戴假面具,别开生面而取胜,比较讲究动作的套路和程式,对每个人的身份和动作都有严格要求。朝阳县其他特色秧歌还有“跑驴”、“霸王鞭”、“腊梅花”、“皇会”、“抬阁”、“黄河阵”等数十种。这种民族民间舞蹈形式已有15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很小的高跷,系满、汉两种秧歌形式的糅合体。与其他高……[详细]
  金州龙舞具有100多年历史,曾为金州区乃至大连市获得过无数荣誉。金州龙舞作为大连地区民间传统文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传说听老人讲,130年前,清朝淮字军提督刘茂休驻防金州。正月十五灯节这天傍晚,官兵们列队来到渤海边,面向大海伫候。良久,只见远处海面划过一只帆船,官兵们急忙点燃香和蜡烛,齐刷刷地跪在那里。船到岸了,船上的12名清兵擎了一条巨大的纸龙小心翼翼地上了岸。龙登陆后官兵们向它三拜九叩,一时间……[详细]
  本溪“社火”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因表演者手中以十八般兵器为道具,捉对厮杀,故名“武秧歌”,也称“武社火”。武秧歌和“走社火”中的“地摊社火”十分相似,艺人从京剧表演中吸收了许多内容。故事丰富,情节复杂,动作也由最初的胜式和败式,发展为成套动作。在表演程序上,也受到本地区民俗习惯的影响。本溪社火是本溪满族自治县的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2006年,本溪社火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源于……[详细]
  辽西太平鼓有别于辽南一带有祭祀色彩的单鼓。辽西太平鼓属于民建女子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一、艺术特征辽西太平鼓有别于辽南一带有祭祀色彩的单鼓。辽西太平鼓属于民建女子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二、太平鼓的起源的传说确切说太平鼓源于哪朝哪代,暂无定论。根据历代的民间口耳相传,有几种说法。早在商周时期,殷纣王荒淫无道,周文王、周武王先后起兵讨伐,文王的手下制作了一面小鼓,打仗时敲起来咚咚作响,很鼓舞士气,人民称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