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烟台 > 蓬莱区民俗文化

蓬莱区十大民俗文化

长岛渔号
  “长岛渔号”源于长岛县渔业区的砣矶岛,距今己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风帆时代渔民创造的一支闯海的歌。早在清末民初,砣矶岛上的大风船达300多只,是一支海上生产的劲旅。这些大风船,系母船带子船,常年活动在烟威、莱州、渤海湾和辽东湾一带渔场。因此,长岛的渔民号子波及到整个渤海和北黄海沿岸。北至丹东、大连、营口、长海县,西至天津、塘沽,南至蓬莱、莱州、龙口。东至烟台、威海、韩国一带。那时,一只大风船多为18人操作,帆船的动力全靠风力和人力,于是,以吆喝、呐喊和领唱、合唱为主要形式的“长岛渔号”,遂成为统一步调、协调动作、指挥生产的“渔令歌”。“上网号”、“拾锚号”、“竖桅号”、“掌篷号”,节奏铿锵有力,曲调苍劲浑厚,气吞山河。领者,胸有成竹,气宇轩昂;和者,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这一领一和,一呼一应……[详细]
戚家拳
  “戚家拳”相传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综合当时各家著名拳法之长创编而成。具体这套拳法是否真的来源于戚继光,已无法考证。近代传承有记录的人是1930年代的寇祖师,河北沧州人氏,不详其名,自号“三爷”,伪满期间在辽宁省阜新煤矿做苦功,将此披传铪朱云天师祖,解放后,朱云天师祖在锦州将此技独传柳德恩先生。柳师以此技而获“神拳柳”之美誉。传人颇众,余幸居其一。戚家拳古朴无华,实战性强。刚柔勇猛,缠裹挤靠,非踢必打,非摔必拿。闪展穿跃,气势磅礴,节奏明晰。动则摧枯拉朽,静则深不可测。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戚家拳自明朝流传至今,其主要流行地区在浙江省台州、温州市部分县市区及河北省通县、山东省蓬莱市等地。现由戚继光第十四世孙,北京通县的戚宝祥老师,根据家传及戚继光《拳经捷要》中三十……[详细]
八仙过海传说
  “八仙过海”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的《太平广记》等作品,后经过民间广泛的流传和诸多文人骚客的描绘,到明代吴元泰创作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传》才正式确定了八位仙人。八仙,共七男一女,他们以不同身份,手持不同宝器展现在人们眼前:铁拐李是以乞丐面目出现的官吏,法宝是葫芦;汉钟离是将军,宝器是“扇子”;张果老是一位寿者,宝物是“渔鼓”;吕洞宾是儒生,宝物是“宝剑”;何仙姑是民间妇女,宝物是“荷花”;蓝采和是优伶,宝物是“竹篮”;韩湘子是年轻出家的富贵弟子,宝物是“箫”;曹国舅是皇亲国戚,宝物是“云板”。身怀绝技的八位仙人演绎了“八仙过海”的传说:八仙赴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归来,在蓬莱阁上下棋,铁拐李提议:我们何不乘着酒兴飘洋过海游玩一番呀?”众仙说:“正合我意”。八仙为了显示自己是神仙,不是凡人,……[详细]
长岛显应宫妈祖祭祀大典
  整理者郭贤坤宁学娟长岛亦称庙岛群岛,是处于中原古文明中心区域内的一组岛屿,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独具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特质,使其成为了族群迁徙与文化传播的一处重要“驿站”,妈祖信仰的北传与北方妈祖文化的形成,正是长岛这一地域与文化特质的反映。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妈祖信仰由福建沿海一带传播到了长岛地区。宣和四年(1122年)福建船民在沙门岛(今庙岛)上建起了妈祖庙。长岛妈祖庙的出现既是妈祖信仰北传的标志,也是北方妈祖文化产生、形成与发展的一个起点。1628年,明崇祯皇帝御赐庙额“显应宫”,和它同样显赫的是大殿正中悬挂的“神功济运”金匾,那是清咸丰皇帝1855年感恩于贡船在渤海化险为夷而御赐的,成为中国北方建造最早、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闽籍船民们又将一尊铜身铸像移入庙内作……[详细]
胶东道教音乐
  胶东道教音乐,携带着近二十多个世纪的记忆,迈着蹒跚的步履,在齐鲁土地上缓缓而行。历史演进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胶东山沟中——今牟平昆嵛山“烟霞洞”,萌发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道教创新派系的全真道北七真人。该教派倡扬儒、释、道“三教圆融”、“识心见性”,并寓音乐于该教之中——“寓乐于道”。受到皇封后,蔚然成为盛行全国的大教派。由此,追随王重阳在创派时的七个胶东道人,被称为“全真七子”。其中栖霞丘处机(号长春),建树颇大,史学界称“长春弘教”。这位宗教领袖在临终前,设计了全真道向道乡化发展的构想。村庙道人与村民比邻而居,自称“道不离俗”、“以俗养道”,他们保存为数不少的传统文化遗产。比如芝罘“阳主庙”。“阳主庙”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了数千年,至二十世纪30年代,该庙道人朱相坤(其祖父、父亲……[详细]
大杆号吹奏乐
  在传说“八仙过海”的地方—蓬莱,时时都能听到阵阵富有阳刚之美的声声号角。这就是著名的蓬莱大杆号吹奏乐,它以精湛的演奏技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蓬莱大杆号又名“喇叭”、“招军”、“先锋”、“号角”,是无孔无键、直管吹奏的铜管乐器。它虽构造简单但有较难的吹奏方法和复杂的技巧,能够演奏出g-g2两个八度,声音高亢、粗犷。它在我国明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中有所记载。古代的大杆号在军中用于操典、演兵、战斗等武事活动中,后经长期演变,流传到民间,便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乐器。大杆号吹奏乐经过历代吹奏艺人漫长的实践,广泛应用于起轿、催妆、落轿、贺新房、祭海等民间俗事活动、各种节日、娱乐及古代官僚出巡迎宾等活动中。其价值主要有0:(一)历史价值。蓬莱大杆号在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详细]
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
  整理者袁克廷宁学娟长岛县的木帆船制造,源于县城北部的砣矶岛,该岛土质硗薄,淡水奇缺,历来以渔业为主。先祖自明末清初,相继进岛定居,以赶海、钓鱼为生或以“家门”(近海)渔场生产为主。为出远洋,渔民便自行设计建造大风船出海作业,至今大风船已伴随岛民们走过了350多年的历程。至清末民初,随着渔场拓宽,渔具更新,木帆船制造匠人发展到十几人,建造的大风船达300多只,成为风帆时代海上的“一支劲旅”。大风船,亦称“大瓜篓”,是以风力和摇橹为动力的大型木船,操作人员一般为18人左右。木帆船按其造型、功能、运载的特点,可分为大风船、榷子和舢板。大风船常以母船带子船的方式作业。渔家造船仪式隆重,工程繁杂,大风船的建造工序大致分为:铺志、上大绵梁、安舱口三个主要阶段。其传统工艺、部位名称、功能作用及风俗习惯相当……[详细]
蓬莱烧纸调
  烧纸是起源于宋代,在蓬莱东、南、东北部地区乡间流传的一种风俗性祭祀活动,用以求福求财求平安和祭奠祖先。整个仪式由开坛、请神、安神、搭棚、封灯、劈山、搬亡人、歇坛、故事、送神等10个阶段组成。烧纸调是整个烧纸仪式活动的伴曲,含鼓乐和唱曲两部分。唱由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主要有大腔、悲腔、急腔、大悲腔、四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神腔等;十八调主要有接神调、安神调、封灯调、送神调、三棒鼓、慢板、悲调、靠山调、喜盈门调、流水调、搬亡人调、答文良调等。烧纸调旋律婉转,节奏富于变化。演唱故事时,唱腔遵循“接神、安神……送神”的程式,中间根据故事内容自由选择调式。烧纸调的伴奏乐器为单皮鼓。单皮鼓形似蒲扇,使用时既是打击乐器,又是舞蹈道具。鼓柄下端以铁条曲成3个椭圆形环,各穿3片六角形铁片,动辄声响,使用时边打……[详细]
鱼灯节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蓬莱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流传于辖区内十几个渔村。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辖区内有山后初家、芦洋、八角等十几个渔村。渔灯节是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自发地从各自家里抬着祭品,打着彩旗,一路放着鞭炮,先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平安发财;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海神……[详细]
蓬莱阁庙会
  整理者张小丽蓬莱阁庙会源于人们对海神娘娘的朝拜,沿袭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海神娘娘,也称天后,行善济世,常在海上救助遇险渔民,人们非常敬仰她。蓬莱当地相传正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因此蓬莱沿海地区便有正月十六为其祝寿的习俗。这在早期仅是一种祈福活动,到了宋朝经济社会繁荣,加之蓬莱阁、天后宫等建筑群的兴建,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周边村落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献艺表演,节日气氛日益浓郁,逐渐形成了蓬莱阁庙会。当地有“正月十六赶庙会”、“蓬莱阁上逛庙会,一生富贵又平安”之说。庙会当天,人山人海,有到天后宫朝拜海神娘娘,祈求出海平安,满载而归的;有进龙王宫朝拜龙王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有到子孙殿祈求观音送子,儿孙满堂的;也有祈求八仙保佑全家消灾免祸、健康长寿的……人们怀……[详细]

全部蓬莱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