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市民俗文化

上海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摹搨是一种传统技艺,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摹搨技艺,并逐渐用于中国画的临摹学习。宋代的摹搨技艺在传承中国画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宋徽宗的《虢国夫人遊春图》,《捣练图》都是宋徽宗摹搨- 张萱的作品。史上的许多国宝级的书画作品,其实都是用摹搨的技艺完成并传承下来的。在没有真迹的情况下,这些“下真迹一等”的作品,成了唯一可以研究的珍贵资料,使世人在古人真迹已不知存于何处的今日,仍能领略形……[详细]
  自元代以来,西方的金银胎珐琅器传入中国,历经七百余年,随乡入俗逐渐转变为中国的传统珐琅工艺,制品包括“金银胎珐琅器”和“铜胎珐琅器-景泰兰”。上海老凤祥的海派金银胎珐琅器制作技艺是既有传承经典又有创意发展的工艺传奇。在技艺上,继承了全套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法。产品构思巧妙空灵,结构安排合理有序,制作技艺峰回路转,工艺质量精致大气。制作流程包括冶铸、锤揲、抬压、錾刻、掐丝、焊接、烧兰、画琅、实镶等工艺。……[详细]
  禅食是中国素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产物,中国素食传统源远流长,发生于先秦时期。禅食之直接源头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梁武帝的饮食主张。它融合了中医养生、道家养性、佛家禅悦的思想,以无蛋、无奶的纯素食材为基础,以手工制作为基本理念,选取天然食材,不用化学添加物,以清爽不油腻为基本口感,是适合佛禅精修进者作为提升精神层次的调身食品,更是适合一般民众作为健康饮食、环保饮食食用的绿色食品。龙华寺历来倡导“生……[详细]
  中国传统的手工丝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代时期中国传统的手工丝毯就已经成为宫廷的贡品,于明末清初形成了地方独特风格的传统手工工艺。上海手工丝毯创始于上海静安寺,1911年设立在上海静安寺内恒丰永安地毯厂,从此上海手工丝毯持续走过100多年的历史。上海的丝毯制作技艺采用天然蚕丝手工编织而成,一幅丝毯从手工设计→手工放稿→手工点格→手工算色→手工配色→手工染色→手工拼丝→手工制造→手工平毛→手……[详细]
  中国是瓷器故乡,瓷器以坚硬耐磨可持久使用等优点被人们广泛应用,先民们开始琢磨修补破碎瓷器的方法,发明锔瓷手艺,用金刚钻钻孔再用锔钉嵌住抓牢,使其恢复原样,即能再使用又有观赏价值。锔瓷行当,最初只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类是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的粗活,即行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锢炉匠;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锔瓷细活,即当活,也叫秀活。申报的锔瓷技艺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的“锔活秀”,……[详细]
  打(造)船技艺起源于商代(木板船的出现),至明朝永乐年间,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打船技艺因其地理特殊性,在上海主要分布在奉贤四团、南汇大团、金山石化、宝山吴淞等沿海地区。打船式样包括:丝网船(麦钓船)、蒲鞋头船(河划子)、罱泥船(农船)、出海捕鱼船(舢舨船)、驳船、水船等。木船的制作过程如下:1、选料;2、制船底;3、撑梁板;4、立木板;5、装三块旁板;6、封横板;7、装头千斤;8、制梢角;9、装……[详细]
  芦苇编织技艺,纵观全国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就浦东而言,也有680多年的历史。在元代的下沙盐场,早已运用芦苇“起盖灶舍”。明清到解放初,南汇县的住房条件很差“中部半瓦半草,东部以草房为主”,光绪年间前来垦荒的移民,住的是用芦蓆卷成的“环棚舍”、睡的是芦编床、围的是芦编墙、扫地用芦花帚,而且还将其出售。1957年至1976年,芦花帚被上海日用品公司包销,形成绿色产业。9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草房换……[详细]
  杆秤是秤的一种,是利用杠杆原理来称重量的简易衡器,由木制的带有秤星的杆秤、金属秤锤、提绳等组成。戥子则是一种专门用来称金银珠宝及贵重中药材的微型杆秤。中国杆秤是中国封建社会以来至近现代最基本的衡器形态,是近两千年期间中国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的称量。书院镇路南村的杆秤老艺人潘仁官家制作杆秤却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早在上世纪民国初期,潘仁官的爷爷潘耀官就已开始拜师学艺,从此开始了潘家第一代制作杆秤的历史,如……[详细]
  1840年上海开埠,以“苏广成衣铺”为代表的制衣作坊以兼做男女装的“苏州样式”与“广州式样”而引领时尚风潮。上海“苏广成衣铺”的本帮裁缝,受到红帮裁缝的影响制作传统中式男装,包括在面料选择上扩展使用英国毛料制作长袍长衫及更多制作设计剪裁上的中西元素的结合,南洋华侨中流行的“立领”中装,当时被称为“企领文装”落地上海;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上海居住期间由上海服装店改制国军制服,已成为“中山装”最早样……[详细]
  十九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新裁”之语,正是形容上海服饰在样式和裁剪上引领全国风尚。上海制衣业因此十分繁荣,全市就有成衣铺连同个体裁缝2000家,从业人员高达4万余人。旗袍源于北方满族的旗人之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上衣下裙的“……[详细]
  上海本帮菜肴烹饪技艺的特点是:烹调方法上以滑炒、糟制系列菜肴制作、红烧、油爆、生煸等方法为代表;技艺上以刀工、上浆、勾芡、讲究的装盘为特色;菜式上选料多样,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食材进行本土化的加工制作,结果就是将正宗的外来菜在口味上、原料搭配上、烹制方法上、加工技艺上、成菜造型上变得更符合市场需求,更适合上海化了的移民人群,深受上海广大民众的喜爱。……[详细]
  鮰鱼,学名“长吻鮠”,俗称“江团”“肥头鱼”。红烧鮰鱼是沪上家喻户晓的名菜。尽管鮰鱼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宝山的红烧鮰鱼却是首屈一指。宝山地处通连东海的长江口,一年四季的新鲜鱼货不断,其中刀鱼、鲥鱼、鮰鱼被市民誉称为“长江口三宝”。其烹饪技艺为:1.选鱼改刀:须采用2斤左右的鮰鱼,太小者味薄、太大者质老,而且宜用春鮰。如果是红烧,须肉质紧实,体态肥腴,一般要用3斤以上的“菊花秋鮰”切块红烧;2.烹饪出……[详细]
  金山堰菜制作技艺形成于清末光绪年间,完整保留了百年来金山张堰地方菜肴的特色制作技艺,是中国江南菜肴烹饪发展史上的活标本。以响油鳝丝、红烧扎肉、糖醋小排、腌青茄子、炒三鲜、油炸鳑鲏鱼、天菜炒蛋等七大菜肴为金山堰菜的核心菜肴,选材优质,制作考究、口味独特,是金山堰菜的精华所在,体现了因地制宜、原汁原味的江南乡土饮食特色,反映了在稻作文化基础上地区饮食文化的人文特质,对于区域特色文化而言,具有重要的乡土……[详细]
  蒸糕在嘉定已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每年春节、重阳,民间都要蒸糕,是民间流传极广、十分普遍的习俗。春节蒸糕,全家品尝,因其圆形,象征团团圆圆,喻义吃了年年高,表示喜庆;重阳蒸糕,又称“撑腰糕”,则主要是小辈呈献长辈,吃了后长辈身强力壮,以示孝顺。之后相延成习,传至今天。乡间还有将糕切成小片凉晒,制成“硬糕”,待客人来时重新蒸,用以款待客人。徐行蒸糕有江南水乡食文化的特征,经浸米、淘米、磨米、筛粉、拌糖……[详细]
  传统家具制作,是指以榫卯结构和雕刻工艺为基础,制造具有中式造型和雕饰特点家具的手工艺。相对于西方家具,传统家具制作技艺有其独特性,其内容具体包括造型设计、选材、榫卯、装配、雕花、刮磨、上漆及保养等。传统家具制作技艺其萌芽于隋唐前,成熟于宋元,在明清达到传统工艺的巅峰。步入近代后,审美趣味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催生出“新中式”家具的出现。民国时期,上海被誉为“东方巴黎”,开放包容的氛围接纳了西洋文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