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兴宁市民俗文化

兴宁市十大民俗文化

兴宁罗家通书推算法
  广东省兴宁县罗家通书推算法,首创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用此推算法推算出版的《罗家通书》曾得到清雍正皇帝恩准发行于华南五省。它的内容十分丰富、精确。主要包括月辰、头由、山课、嫁娶等。有诀言,有分述,有实例,运用39梗的算盘计算,细致深微,方便实用。此技法推算的《罗家通书》是阴、阳历法,沿用我国尧典历学节气,结合中国岭南特点,和罗庆辉独创的技艺、经验,运用“升度表”推算时日、节气和日蚀、月蚀。同时还根据自己总结的“加五日,加三时,减一刻,进四分”的诀言来推算节气。先算出“二分二至”再推算24个节气时日及其季节温差变化。以科学方法验算,揭示自然规律发展现象,以此指导人们生产、生活和海域空间活动。择日主要依据“正体五行法”和“斗首五行诀……[详细]
兴宁上灯习俗
  兴宁赏灯,又称元宵节,属客家民间习俗,是兴宁市民间的重要节日,它与其他地方的元宵节有相似之处,但又独具特色。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白天亲朋聚会,共吃汤圆,夜晚观赏彩灯,出门赏月,不是固定在正月十五日那天,而是从正月初八至十八日,历时11天,结束那天叫“暖灯”。客家人初迁来兴宁时,人数很少,势单力薄,因而产生了多生男丁的心理,因丁与灯同音,因此生了男丁,喻为“上丁”(添新丁),便在元宵节期间热烈庆祝,赏灯就有了双重意义,一是观赏灯色,二是庆祝添丁。兴宁赏灯节,内容较为丰富,比春节还要热闹。节前当地族人须定做“花灯”,然后派人到县城或圩镇去请“花灯”,一路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把“花灯”抬回来,悬吊祖屋上厅栋梁下面。赏灯节全屋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有亲朋好友到来,敲锣打鼓、大办筵席、……[详细]
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技艺)简介兴宁大坪布骆包子豆腐是豆类制品中的珍品,具有悠久的历史,精巧的制作工艺,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是几百年来客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磨豆腐”是客家人制作豆类制品的传统工艺,具有1000多年历史,也可以说有客家人就有“磨豆腐”的制作工艺。然而,据《兴宁杨氏族谱》记载和传承人梅清(现年81岁)讲,大坪布骆包子豆腐制作工艺源于明嘉靖年间,杨氏86世靖公所创造流传,至清乾隆年间制成现在样子的包子豆腐。清末民初盛行于兴宁北半县,代代相传,是“磨豆腐”中的一种独特的、精细的制作工艺,按它的工艺制作出的豆腐特别鲜甜、嫩滑、爽口,而且营养丰富,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因而,豆腐不但是美味佳肴,而且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深……[详细]
兴宁市竹板歌
  竹板歌,又称五句板,属客家民间曲艺,是兴宁市最早流行的主要曲艺品种,流行于梅州全市和河源、韶关等地区客语市县。竹板歌,以叙事见长,有短、中、长篇之分。竹板歌说唱,包括唱词、曲调、表演道具、表演形式等四个方面。唱词每首为五句,每句七个字,一、二、四、五押韵,习惯运用尾驳尾合韵,多用于演唱故事传本。有其独特的曲调,并在流传中逐步形成平板、哭板、欢板、拖板、吊腔等基本唱腔,或快或慢或高或低,全由说唱艺人灵活运用。表演道具是四块竹板(每块竹板约宽1寸长6寸,其中有一块竹板一边缘呈锯状),表演者敲击竹板作为伴奏节拍。表演形式由单人表演,发展至双人多人表演,由独唱发展至对唱、小组唱、表演唱、弹唱等形式。竹板歌的发祥地在兴宁,流行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清末著名梅籍诗人黄遵宪在《山歌》一文中记述“又有乞儿……[详细]
兴宁杯花舞
  《杯花舞》是兴宁民间舞蹈艺术的一朵奇葩,是兴宁的传统节目,久演不衰,颇具客家风情,风靡海内外。《杯花》原是道教中的一个舞蹈节目。道教于清代就在兴宁县流行,至民国时期仍有从教人员30多人。道士凌佛桂曾从师邬丙粦、曾添胜、朱官祥等人,他在杯花舞方面博采众家之长,技艺较高。《杯花舞》是在100年前才创新的。以前,道士在表演时是用五句板说唱的竹板进行击拍的。道士朱官祥进行改革,以兴宁产的瓷质“伯公杯”代替竹板,使节奏更多样,声音更清脆,富有技巧性,成为独特的道教舞蹈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杯花舞”是道教中特有的舞蹈形式,但作为宗教活动中的节目,建国后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停止了活动。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的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演出效果很好。《杯花舞》……[详细]

全部兴宁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