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邛崃市民俗文化

邛崃市十大民俗文化

竹麻号子
  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的金华村金鸡沟、金河村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村等地。竹麻号子唱腔原始、质朴、粗放、高亢,是川西地区民间少数原汁原味演唱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平乐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镇历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宋朝,平乐镇便以造纸业的兴盛而享誉海内外。根据宋代《九域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平乐镇的富庶和繁荣:“平落(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井繁富,纸市尤大。”《邛州志》也明确提到平乐镇的造纸工业影响甚大,所谓“成都草纸半平落(乐)”,说的就是此地造纸工业的盛况。在宋代,整个成都地区有一半的草纸产于古镇平乐,纸张的运输和传播主要是通过白沫江水路运抵临邛镇南河,再由南河进入成都各大码……[详细]
瓷胎竹编技艺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为四川特有。在邛崃平乐独具特色的品种为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它是用优质慈竹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抽成细丝,再以瓷器器皿为胎,编织成雅俗共赏,经济实惠并极富特色的竹编工艺美术精品。平乐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渊源流长的历史酝酿了深厚的文化气息。该地水源充沛,竹资源丰富,尤其盛产慈竹。是整个四川瓷胎竹编最大的原料产地,也是传统瓷胎竹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方之一。竹编起源于汉代,早在四川,素有“竹乡”之称。其竹编工艺发达,艺人技艺高超,到了清代光绪年间巴蜀地区流传为瓷胎竹编工艺。在瓷胎竹编制作过程中,对选料(慈竹)的要求很严格。而平乐水源充沛,竹资源丰富,尤以盛产慈竹,是整个四川瓷胎竹编原料最大产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详细]
花楸贡茶手工制作技艺
  邛崃是中国古老的产茶之地,也是中国最早的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西汉《神农本草经》最早予以记述,东晋《华阳国志•巴志》也有记载。在唐时即位列陆羽《茶经》名茶八区四十三州。然《新唐书》国中名茶区仅列二十州,将邛州与苏、常、衡、雅诸州并举,不分伯仲。花楸被列于崃山产茶“十八堡”之第一堡。宋《元丰.九域志》是最早明确记载为火井茶为贡茶,“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入贡”。至此,邛茶朝贡不绝。遂于宋太祖乾德、开宝年间,又在花楸山扩大“御茶园”,广植御茶树,迄今已逾千年。及至清康熙年间,又有邛州官员将花楸御茶园之茶上贡朝廷。花楸御茶园之茶被誉为“花楸贡茶”,此后花楸茶年年上贡,从此名扬天下。上世纪30——40年代,军阀连年混战,抗日战争持久,外销困难,茶工制茶无利可图,弃茶务农,制茶业日趋萧……[详细]
邛陶烧造技艺
  邛崃邛窑始烧于南北朝,兴盛于唐,衰落于宋,是经历了约9个世纪的中国古代陶瓷民窑,邛窑的窑址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窑包最多、品种最多,产品最精,质量最好,烧造时间最长,产品销售范围最大,对其它省内外的瓷窑影响最直接、最具代表性。早在南朝晚期至隋,邛窑以烧青釉为主的基础上首先开创了呈乳浊状字青绿釉,是四川古代青瓷系代表窑址,现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渔村邛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烧造器物世界各大博物馆均有珍藏。“邛窑”是邛崃市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渔村、西河尖山子等古瓷窑的总称,以十方堂为主;其烧造品种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与独有的地方特色,在陶瓷领域别树一帜,声溢四海,所产生活用具,如壶、罐、钵、碗、砚、玩具等,广传于海内外。其中尤以宋代诗人陆游《老学奄笔记……[详细]
平乐古法造纸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据史载,我国在唐代就发明了竹纸,比西方早1000多年。平乐古法手工造纸在宋代已闻名于西南地区,乃至于中国。平乐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市所辖邛崃境内西南部,距318国道9公里,距邛崃市区18公里,距成都83公里。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坝面积各占三分之一。二千多年前,平乐便为南方丝绸之路第一驿站,物产丰饶,人文鼎盛,系川西南重要码头。平乐群峦环抱,四周环山,是一个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平坦绿色小盆地,4.5万亩的竹海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平乐的造纸业在宋、明、清时期兴盛一时。相传平乐的白沫江因两岸造纸加工的作坊太多,往江中排放废水后,使江面布满白色泡沫而得名,足见平乐当时造纸业之发达。据宋《九域志》称:“平乐镇,濒河,水陆通……[详细]
邛茶制作技艺
  邛崃,古称临邛,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即公元前331年)与成都同时筑建,是巴蜀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汉王褒说“武阳卖茶”之武阳(实属新津)是茶叶市场而非茶叶产地,公元前331年所置临邛城辖今崇州、新津、大邑、都江堰等,隋朝时甚至包括名山、芦山,川西主要产茶地,是历史上名符其实的“茶县”、“茶郡”,武阳实属临邛。陆羽《茶经》说历代饮茶名家“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即与卓文君在邛崃演绎了爱情佳话的汉赋宗师,司马相如论茶《凡将篇》是中国第一篇茶叶论文,当为饮邛茶后作;杨雄论茶《方言》所述与邛崃风俗同。唐宋元明清,邛茶(又称邛州茶)都被朝廷列为名茶,其品名有早春、火前、火后、嫩绿、芽茶、孟冬、銕甲等等,专著《茶道》将文君茶列为全国90家“现代名茶”的第13名。四川省文君茶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国内……[详细]
夹关高跷
  高跷起源于春秋时代,汉魏六朝称之为“跷技”,宋代叫“踏桥”,逐步演变,清代称之为“高跷”(又叫高脚灯)。《邛崃县志》记载:夹关高跷表演在清康熙年间,由于佛教盛行,庙宇广兴,出现在高竿会、平台会、挂生灯(许愿)等民俗活动中,多以鬼神形象出现。据说大约在清朝康熙盛世,佛教在我国的盛行,庙宇广兴,在那时就出现了高跷灯,翻金斗和各种动作。在迎神赛会上并不单独出现,一般都在高竿会、平台会、挂生灯(还愿)中扮演鬼怪神像角色,以后逐渐演化。物转星移,时过境迁,转眼到了1920年,夹关兴办了“三月二十八”庙会,每年此时为会期,是时春耕已备的农民常常合家出动,成群众结队赶会,在酬神会又出现了“高跷灯”、表演高跷打金斗、翻五台山、爬高竿,在高跷上唱戏,成为迎神赛会上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同时,对地方物质文化交流起……[详细]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发生于邛崃市临邛镇,故事遗迹、遗物主要遗存于临邛镇的大街小巷。也以地名、广场名、街名、雕塑、影视、戏剧、小说、诗词、字画、网络等形式分布传播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亚洲各国,流传甚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自西汉在邛崃发生、传扬以来,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经典爱情故事。最早载于《史记》、《汉书》,后又见于东晋《西京杂记》,唐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有以关汉卿杂剧《升仙桥相如题柱》为代表的剧目多达三十余个。明代有以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写成的第一部小说《风月瑞仙亭》。除此之外,现存自汉魏六朝始,至唐宋元清的历代骚人墨客、名流贤达题咏百余首,以及大量的不同体载、不同表现形式传播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的文学艺术作品。早在唐代以前,人们还将当年“文君当垆、……[详细]
固驿春台会
  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位于邛崃市东部,距邛崃市11公里,距成都市64公里,国道318线新邛路段由西向东穿越其境,是邛崃市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轴线,固驿镇正好是这条轴线重要节点,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其幅员面积50.1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181个村民小组,人口32695人。固驿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东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粮食产量、生猪年出栏量及水果年产量都位居邛崃市的前列,成为了主要的农业特色产业。《邛崃县志》载:固驿“自万历以来,二月十四胜会远近相至者甚多”,由此可见,明朝万历年间已具相当规模和影响。清朝定鼎后,移五省三民恢复四川生产。固驿镇因地处水陆交通码头,物产丰富,移民定居众多,移民与当地人互相融合,发展生产,共同建设,到清咸……[详细]
10、烫画
烫画
  烫画:本地知名民间艺人徐全和潜心数十年研究、创作,以一颗执着的心,一把通红的烙铁,绘出一幅幅精美图画。其作品多次参展获奖。 ……[详细]

全部邛崃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