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江苏省菱塘回回习俗菱塘回回习俗是江苏省菱塘回民自元末明初起、依托清真寺和阿訇传教、自守规约、世代相承的一种民间信俗。从给婴儿取经名以示入教,到归真后白布裹身出殡土葬;从沐浴洒扫焚香到定时礼拜;从食物洁净到以食用性善动物;从房顶及门窗形态到室内布置,都凸显了菱塘回民独特的道德伦理观、科学卫生观和艺术审美观,也凸显了“洁净无染”、“真而独一”和“至清至真”的文化内涵。割礼与服饰等习俗放手、春节元宵等节……[详细]
  “中秋拜月”,是指人们于中秋节日所举办的各种祭祀、文化活动的总称。它出现于周代,先兴于宫廷,后由贵族和文人学士相继仿效,继而盛行于民间,相沿成习。集体拜月活动仪程包括:“三上香”“三敬酒”、诵读祝文、焚烧祝文和月宫纸、集体拜月、依次拜月(从献)、礼成,分切月饼。家庭拜月,设香案,摆供品,面对明月,红烛高燃,拜祭月亮,分切月饼,象征团圆吉祥。中秋拜月的情景在民间文学、传统工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等其……[详细]
  春字门内科中医术,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邗江区(县)历代杏林荟萃、名医辈出,汉代吴普、唐代鉴真、清代李钧、吴安业等。清道光年间,扬州一游方郎中,姓殷(名佚),少年拜师学医,学成开办诊所,广收民间验方,热忱服务民众,享誉一方,人们亲切地称其为“殷小四子”,是“春”字门开山之祖。 “春”字门内科中医术得益于扬州的文化传统以及众多医家门派的滋润,勤勉实践,以医济人,流泽……[详细]
  “然”字门中医内科术,是以中医方法治疗内科疾病的传统医术。以时方为主,善治伤寒、瘟病,以着诊脉准、投药狠、疗效速的诊疗特点享誉医林。肇始于17世纪中叶扬州双桥任庄的任氏家族,延绵已有13代。2015年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展历史自17世纪中叶以来,任氏家族世代行医,延绵已十三代。其中任若然、任步青、任继然、任达然、任光荣、任光霞等都是“然”字门代表性传承人。任光霞是“然”字门第……[详细]
  儿科疗法(塘桥陆氏中医儿科、谦字门儿科中医术、兴化史氏中医幼科疗法)扩展张家港市,扬州市,兴化市“谦”字门儿科中医术,是众多学术流派中的一支,历经200多年。清道光间,有医家陈里谦,因善治天花而闻名,并创“谦”字门儿科,后传七代,其中郑汝谦、杨佑谦、吴克谦、刘延龄、李耀谦、戴金樑、郑俊谦等传人,继承师门医术,融会新知,灵活应用,自成一家。“谦”字门诊疾,善察苗窍,见微知著,穷求病因,诊断准确,能精……[详细]
  共和春小吃制作技艺共和春小吃品种多样,以饺面、炒面、鲜肉锅贴、韭芽春卷最具特色,制作技艺各有千秋,以饺面为代表。传统的共和春饺面必用“跳面”,唯扬州有之。所用虾籽经曝晒、炒制、碾碎,投放汤锅煮沸,使鲜味充分释放。共和春炒面为软炒面,用扬州炒饭的技艺炒面条;锅贴皮用高筋粉,开水打花,揉制成团,馅含皮冻,掌握火候,半煎半煮。共和春小吃的最显著特征是大众化。它满足了扬州民众以及南来北往游客的最普通的生活……[详细]
  高邮咸鸭蛋腌制历史悠久,选料严格,工艺独特。北宋词人秦观曾以家乡咸鸭蛋馈赠恩师苏轼。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菜单·小菜单》“腌蛋”条载:“腌蛋以高邮为佳”。高邮咸鸭蛋传统腌制法,分泥基腌制与料液腌制两种,以泥基腌制为佳。其主要工艺程序为:配泥基(或料液);滚泥(将鲜蛋入泥);滚灰(入灰烬翻滚);浸蛋(用缸、桶、坛等容器);出缸(或出桶、坛子)。其中“滚泥”、“滚灰”是其特色,“配置泥基”、“配置料液”……[详细]
  传统鸟笼制作技艺(扬派雀笼传统制作技艺、苏派鸟笼制作技艺)扬州雀笼传统制作技艺,最早见于宋人徐铉《稽神录》记载:“广陵有少年,畜一鸲鹆,甚爱之,笼槛八十日死。”文中“笼槛”即用雀笼管束鸟雀之意。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也记扬州人“好笼养”。扬州雀笼以绣眼鸟笼和画眉鸟笼为主,秉承宫廷鸟笼风格,取材讲究,做工精细,多用象牙、金银及各种珍贵木料如紫檀、红木、黄杨、酸枝等制作。民间也用竹木等普通材质制作。扬……[详细]
  十五巧板益智拼图,是在一块正方形截体内,运用15块切割成形状各异的版块组合而成各种几何图形的游戏,能拼出人物、动物、蔬果、花卉、器皿等图案。其由清同治年间江南省崇明县人童叶庚发明,并有专著《益智图》。它集宋代燕几图、明代十三式蝶几图以及七巧板之大成,把中华巧板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其诞生后不久即传入扬州,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主。上世纪初流行全国并传到西方列国。代表性传承人朱建淮继承传统拼图精髓,并融……[详细]
  黄塍跑马阵是一种由舞者腰系竹马,手执马鞭,扮作各种角色,奔腾跳跃,通过各种组合阵势来表现主题内容的传统民间舞蹈。黄塍跑马阵为群舞,跑阵的28人分两队,由头旗、二旗各领一队,跑出元宝阵、一字长蛇阵等40多种阵法。说唱队8人,于跑阵间隙即席演唱。乐队5人,负责打击乐伴奏和唢呐吹奏。经历代传承,“跑马阵”多有变化,内容初为刘细君和亲,后附会为昭君和亲,并增设了“马保子”“骚辣子”两个人物。黄塍跑马阵与当……[详细]
  临泽高跷是苏北里下河东部、高邮市临泽镇及其周边地区一种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据镇上老人讲,它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庙会。清乾隆年间,每逢“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城隍庙会,以踩高跷为主打节目之一。它以高、难、险见长。民国时期,瓦工仇万帮(仇三辣子)踩得一丈二尺高跷,仇家踩跷高手有六七位,一时号称“仇家高跷”。至今坊间流传“仇三辣子踩高跷要休息就坐屋檐梢”、“临泽的高跷沙沟的灯”等俗语。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详细]
  筝,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扬州为楚筝的发祥地之一,代有筝人,辈出名家;刳筝精细,工艺奇巧;传承有序,影响广泛。扬州筝弹奏指法独到,且受广陵派古琴影响深远,多家琴人也是筝人,他们将琴曲改为筝曲,弹筝时“抚”味甚浓,引得扬州筝向高雅方向发展。扬州筝深深植根于扬州民间文化的沃土,流传筝曲多为扬州民歌小调,吟揉装饰又与民歌小调的音调相仿。扬州筝兼容南北,许多筝派的民间筝曲,被扬州筝家引进、移植,乃至与……[详细]
  “臣”字门儿科中医术,是在我国中医儿科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术。从清中期至今已相传六代,历经200多年,久负盛名。“臣”字门中医术开始精于内、外、妇、儿诸科病症的诊治,至第二代朱冠臣,因历史因素,专行儿科中医术,并开始在仪征行医。“臣”字门继承张仲景、钱乙、许叔微等先贤之卓识,发扬医者德为先之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本门独特的见解,在江淮一带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至此,一代代“臣”字门中医儿科传人依靠家……[详细]
  肩担木偶戏,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卸甲木偶戏大约起源于清代中期,清《扬州画舫录》称之为“肩担戏”。它吸纳了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两种木偶表演形式之长,相融相合、浑如一体。杖头木偶一般用于剧中主角,而布袋木偶则多用于配角或龙套。演出多为传统剧目,但并非全本,往往只选择其中精彩的、动作性强的、适宜夸张表现的一折或一个片段,重在突出卸甲木偶戏独特的表演魅力。卸甲木偶戏艺……[详细]
  淮剧,又名江淮戏,源于清代,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清代以来,流行于淮安和扬州等地。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在唱腔上,相应吸收了徽戏的唱腔加以变化,创造了〔靠把调〕(又称〔老徽调〕)。后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创作了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