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4页

  传统结艺,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历史渊源人类的历史有多长,结艺的传统就有多长。追溯中国结艺的渊源可以从远古年代的结绳纪事开始。“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绳又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详细]
  跳判,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千年商业古镇车桥,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商贾云集,素有“苏北小南京”之美誉。车桥镇北宋时期已初具规模,因“五桥十三庵,一百零八巷”而闻名遐迩。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车桥庙会”期间,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在庙会上都要举行民间社火的表演,“跳判”便是其中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民间舞蹈跳判主要以楚州区车桥镇为中心,辐射区域为周边乡镇。跳判……[详细]
  泾口高跷,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历史和沿革泾口高跷是民间的传统文娱节目,流传核心区为楚州区泾口镇,辐射区域为流均、车桥等周边乡镇。它是清末民初时由一位外号叫“王侉子”的山东人到泾口教书时传授给泾口东作人的。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泾口(镇)的耙,流均(镇)的刀,东作有一班花鼓跷”,其影响不仅仅涉及方圆百里,而且远播高邮、兴化、南京、镇江。解放前,泾口一带每逢十……[详细]
  淮扬菜传说,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淮扬菜传说自古流传在中国各大菜系中,淮扬菜最具历史和文化意义。文化是淮扬菜的根,淮扬菜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和文化密不可分。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其历史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青莲冈文化”时期,可谓源远流长。汉赋大家枚乘对淮安美食就有不少记载,历代文人雅士如李白、苏东坡、杨万里都留下了对淮扬菜肴的赞美诗篇。到明清时期,淮安……[详细]
  娃娃井传说,淮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提到娃娃井,淮安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它有实物,曾是一口居民生活用水的井,现在位于市区和平路上老坝口小学幼儿园的东南角。它曾代表地名,就像老淮阴人熟知“闸口”、“清真寺”这些老地名一样,娃娃井代表着东长街基隆巷一带。娃娃井的名气颇大,更因为它自古以来,就一直有着许多版本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娃娃井传说娃娃井的民间传说流传于清河区,萌……[详细]
  渔沟花鼓会历史沿革及分布渔沟镇,因鱼多水多,渔翁汇集而得名。古时渔沟水道纵横交错,交通便捷,是北上晋京的必经之地。于是商贾云集,文人荟萃,成为有名的千年古镇。商业的繁盛,文人的汇集,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花鼓会等民间艺术的诞生和发展。渔沟花鼓会是一种以说唱为主伴以舞蹈的集体表演形式,在渔沟镇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流传广泛。传说渔沟花鼓会起源于秦代,兴盛于明清时期。有据可考的历史有一百余年,史料记载,清……[详细]
  淮安因处于南北水陆交通交汇的中心,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促进了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汇碰撞,也吸引了众多医家来淮悬壶济世,形成山阳医派,名医辈出,先后诞生了温病学家吴鞠通、杨介、程莘农、淮上四大名医李厚坤、孙家友、李家岩和梁济生,医官韩达哉等一代代医学大家,并形成了独领- 的医学流派。骨康外敷药酒炮制技艺主要在淮安当地清河、清浦、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流传基本内容及特点:骨康外敷……[详细]
  膏药制作技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邱氏烫伤膏制作、徐州祛腐生肌膏医药、吴氏膏药)扩展涟水县、兴化市,徐州市,盐城市亭湖区蒋氏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为清朝光绪年间十六年,安东(今淮安涟水)蒋玉成集多年所学,汇百家之长,潜心研究,独创的一种骨伤膏药制作技艺,以手法正骨结合膏药外敷治疗骨伤,历经五代,制作技艺不断传承,现主要流行于涟水县城区及周边地区。蒋氏骨伤膏药是外用敷贴传统黑膏药,专治跌打损伤,制作技艺……[详细]
  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是选取优质小麦粉,采取传统酿造技艺酿制独具特色的白汤酱油的传统手工技艺。淮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盛产优质小麦,加上“运河之都”的社会经济地位带动了淮扬菜系的蓬勃发展,从而对酱作业的需求大增,淮扬菜系口味清淡,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应运而生。浦楼白汤酱油酿造技艺可追溯至清道光年间,宁波人何视云举家迁徙淮安清江浦,于清江浦标志性建筑“清江浦楼”东南侧荷花池,取“浦楼”字号,雇佣当地酱……[详细]
  羊肉烹制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码头汤羊肉烹饪技艺)淮阴区码头镇是千年古镇。历史上,这里曾商贾云集,十分繁盛。许多人从河南、山东,甚至新疆、宁夏迁徙到此开铺经商。其中有不少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民,他们把自己原有的民族风俗和烹饪习惯带到了码头,久而久之,形成了码头独有的羊肉烹饪技艺。码头羊肉烹饪技艺大致在清初时即已形成。从事羊肉烹饪的主要是马姓回民,经营的方式主要是作坊式家族经营。据记载,在羊肉“烹……[详细]
  淮安全鳝席烹制技艺历史沿革淮安全鳝席,是以黄鳝为主食材,经烧、炒、烩、煨、炖、煮、汆等各种烹饪技艺烹制而成。全鳝席的形成,距今已近300年历史,《清稗类钞》共列举了中国五种全席:满汉全席、燕窝席、淮安全鳝席、清江浦全羊席和豚蹄席。其中介绍全鳝席说:“同(清同治皇帝,1862-1874)、光(清光绪皇帝,1875-1908)间,淮安多名庖,治鳝尤有名,胜于扬州之厨人。且能以全席之肴,皆以鳝为之,多者……[详细]
  淮帮菜烹制技艺,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淮扬菜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淮扬地区的漕运、治河、盐务、榷税、交通五大支柱萃聚,南来北往的盐商大贾,将淮扬菜文化传播至各地,皇家显贵也纷纷以引进淮扬菜厨师为荣。而淮扬菜也成为“中国四大菜系”和“八大菜系”之一。淮扬菜走入国宴,始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招待宴会。“1949年9月30日,全国政协第……[详细]
  淮海琴书淮海琴书,又名“扬琴书”,亦称“打蛮船”等,流行于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鲁南、皖北一带。淮海琴书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上可追溯到1350年前后,其源头属于邱祖龙门派体系。邱祖的十大门徒中第九位传人柴氏就是琴书的始祖。人们追溯琴书存在时间的依据是邱氏所定的世系排辈,其世系辈分排为二十个字:“道德通玄静,远长字太清,忠理志成信,何教永元明。”这二十个字周而复始,至今在涟水已传到了二十二世……[详细]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详细]
  渊源与分布“花船舞”,又叫“玩花船”、“撑旱船”、“走水子”,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在淮安各地都有分布。起源于隋唐时期,洪泽地区则相传“花船舞”是明朝洪武年间,洪泽湖渔民为纪念刘基修建洪泽湖大堤的功德,每年正月初一装扮自家渔船,以示庆贺,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花船舞”。内容及特点“花船舞”的道具“旱船”自然是指陆地上的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竹制或木制骨架。在这种船形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