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民俗文化

江苏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9页

  书画修复与装裱技艺,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书画装裱主要品式有立轴、中堂、对联,横披,条屏、通景屏、镜片、扇面,手卷,册页等形式。装裱书画的主要程序:制浆——托画心——方正画心——(托染材料)——配料——镶嵌——清裁大边——转边——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纸)——覆画(扶活)——磨画(砑光)——剔边(批串)——配杆——系绦(串丝带)――扎带—……[详细]
  剪纸(扩展),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灌云剪纸是灌云地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剪纸是以白纸或其它颜色的纸,以剪刀、刻刀,剪刻成各种装饰图案。分为剪、刻和剪刻相结合三种方法。剪纸的作品有多种用途,大多与地方传统习俗有关。如鞋花,则以白纸剪出花鸟图案,贴在鞋邦上,按图样进行绣花,制作花鞋。“寿”字纹、“双喜”纹、“万”字纹、喜鹊登梅、石榴及各种寓意吉祥喜庆的团花图等都……[详细]
  雕像套装,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雕像套装是在文字篆刻套装基础上延伸发展起来的新艺术形式。它主要以浮雕形式塑造各类人物。特别是带有史学价值的人物和宗教信仰神明崇拜相关的雕像。雕像套装应用的材料以金属铸造或琉璃、陶瓷烧制成型为主。雕像套装作品的规格多为中小形体,便于观赏、收藏和学术研究。雕像套装是以不同规格的雕像套件大大小小相互合拢套装成一体的。可以系统地展示完……[详细]
  竹鼓十更锣,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竹鼓十更锣属吟诵类曲艺,以传统工鼓锣曲目为基础,因其似唱非唱,说唱相间,说表形式丰富而独树一帜。竹鼓十更锣主要流布于连云港新浦区及其周边县区,如海州区、东海县、赣榆县等地。竹鼓十更锣源自清代中叶,至清同治、光绪年间(公元1862-1908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民国时期,工鼓锣曲艺艺人在工鼓锣的基础上推陈出……[详细]
  盐场民谣,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淮北盐民歌谣是长期流布于江苏沿海淮河以北淮盐生产区域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之一。它们语言风格朴实无华,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内容大多与盐民生产、生活和地方自然生态、气候等密切相关,反映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盐民的社会生态和思想感受。尽管,世事变迁和社会发展,一些歌谣内容已经不能反映时代主流思想,但是,许多歌谣至今依然被保留,并在民间继续……[详细]
  海头年俗,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海州湾渔民年俗是传统节日习俗和渔民习俗的综合性习俗,主要流布于海州湾沿海地区,特别是连云港沿海一带。其主要内容是民间新年习俗,渔民祭祀习俗和春节期间的生产生活习俗等。海州湾位于我国沿海中部,是我国六大渔场之一,自秦汉时期就是渔业生产的集聚地。周边渔民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地方民间习俗。海州湾畔的赣榆与秦山岛隔海相望。……[详细]
  虫屎茶叶,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虫屎茶叶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历史。特别是在我国南方的广西,也生产有一种虫屎茶叶,当地有着“一两虫屎茶叶一两金”的说法。连云港云台山中的虫屎茶叶的起源和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最早源于法起寺。法起寺始建于东海(公元25-220年)有上下法起之分,上法起在先,下法起在后,原址位于宿城留云村的北岭上,海拔450米,早期法起寺的僧人边……[详细]
  李氏中医骨伤疗法,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中医骨伤疗法是我国中医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运用中药配置,利用其药理作用,治疗骨伤,可取得良好的疗效。李氏中医骨伤用于各类骨伤,如粉碎性骨折等,有一系列治疗方法,方法解除患者的痛苦,在鲁南、苏北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李氏中医骨伤疗法采用祖传配方,据传由数十多种中药材组合而成,其配方的主要成分有麝香、天灵盖、血竭、冰片、红……[详细]
  连云港盆景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盆景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青睐。中国盆景源自自然,又高于自然,被誉为“盆中的风景”,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生命的雕塑”的美誉。中国盆景历史悠久,是世界盆景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盆景起源于东汉(公元25-220年),形成于唐(公元618-907年),兴盛于明清(公元1……[详细]
  动物标本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动物标本制作技艺源自何时、何地,学术界还有争论,是否可以定论为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一个悬而末决的问题。但是,至少几千年前,当人类以狩猎为食明,他们发现猎物的外皮经过某种物质处理后,可以保存起来并制成衣服和遮蔽物,这是一个历史史实。据考古发现,距今约1.8万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有缝制毛皮的能力。最早的剥制师……[详细]
  李记明章卤货制作技艺,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李记明章卤货制作工艺是由原李氏先祖李开业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前后创立的,至今也有120多年,在连云港市地区享誉多年。后经第二代传人名厨李佃春精心研制与完善,于清朝末年研制定型而成。李记明章卤货制作过程中,选料讲究,辅料配方特殊,使产品在营养、美味的同时,更增加了保健功能。20世纪90年代后,传承至第五代传……[详细]
  涟北村挂廊,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挂廊又称卦流、过门签,是苏北农村在春节或办喜事时贴在对联横批下沿的刻纸图案,在连云港农村十分流行,也是传统美术刻纸形式之一,2011年入选为连云港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扩展性名录。据地方民间传说;姜子牙登位后大封有功众贤,他夫人也想谋一种职位子。姜子牙左思右想觉得不妥,但又碍于夫妻感情,就封老婆为穷神,以免她滥用职权……[详细]
  面塑(扩展),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朝阳刘巷王氏面塑,源于朝阳“僮子”、“以舞降神”的群体,产生清·嘉庆间。中云街道的俞庄一青年俞果,南下扬州,参加“白莲教”的“僮子会”。“白莲教”起义失败后归来。云能呼风唤雨,驱邪灭做,能跳善唱,人称“俞僮子”。在云台山下广收徒弟,大授法术。他嫡传有三,一中云黄泥岭之陈学明、一朝阳刘巷刘洪益、一朝阳刘巷王洪生。俞果逝后,个……[详细]
  渔业生产谚语,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连岛渔业生产谚语是连岛海洋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独具口语化、地方化特点的连岛渔业谚语和气象谚语,语句简练,艺术性强,是连岛渔民多年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是劳动人民间的智慧结晶,其中有许多谚语成为人们指导生产、观天测海的传世经典,成为人们驾驭海洋、掌握天象的一种本领。诸如“鱼行一条线,船行八面风”、“抢……[详细]
  南城传说,连云港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城隍”是护城河名称,早期,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为感谢“纪信”的救命之恩,在长安为纪信塑像,修庙,并封纪信为长安城的城隍神,被道教尊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的神。唐初,皇帝降旨各地名城皆祭城隍神,建城隍庙,后唐清泰元年(934)皇帝封城隍为王。宋代,祭祀城隍的习俗的在各地已经十分普遍,各地都有求必应的一方保护神,而各地关于城隍的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