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沭阳县民俗文化

沭阳县十大民俗文化

沭阳工鼓锣
  一、发展沿革工鼓锣起源于沭阳,唱腔与道白全部都是沭阳方言,或是沭阳话夹上中州韵。工鼓锣数百年来,已分为四大门派,即东汪门、西汪门、郯门和方门。约在明朝中叶,苏北至山东一代曲艺分张、沙、杨、韩、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门派。工鼓锣属“李门”。一百多年以来,灌云、涟水、泗阳等地的淮海鼓锣艺人都是由沭阳四门传艺过去的,高沟(当时属沭阳)有著名艺人汪同坤(距今140年左右),称“东汪门派”。大徒弟在灌云五丈河名余开发,唱《棋盘会》、《湘江会》等最拿手,二徒弟住涟水史家码,名朱有,唱《大周》、《大宋》最拿手。三徒弟乔开业住涟水灰墩,唱《十把穿金扇》最拿手。涟水现代著名艺人靳华章(已病逝)的师傅就是沭阳王涧村王开成老先生(故世五十余年),靳华章是沭阳郯门后代,此人唱书口白技艺高超,唱腔优美动人,声情并……[详细]
六月六晒龙衣
  六月六晒龙衣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民间“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四十天不干”之说。传说这一天是龙宫里亮宝晒衣的日子,如果下雨会连续下四十天。大户人家在这一天,把家中收藏的人参、鹿茸、珍珠及细软、丝裘等珍宝,全部拿出来在堂前院内晾晒,叫“晒宝”,又叫“亮宝”。这一天亮宝晒衣能沾上龙王的光,使家道更发达。一般人家也要把被褥冬衣全部晾晒一遍,以防霉烂。目前该习俗流布于沭阳县各个乡镇,在农村六月六日作为一个节日过,每家每户,在六月六日早晨都吃炒面和在这一天晒龙衣。相传东海龙王的儿媳水母娘娘,自幼十分任性。嫁到龙王家后,老实懦弱的小龙王畏惧娇妻,事事让着她。结果,水母娘娘因为与海虾大将勾结起来谋杀了功臣蟹元帅,惹得老龙王勃然大怒,把她贬在洪泽湖里反省。谁知这个娇纵惯了的水母娘娘到了洪泽湖后,脾气更加粗暴,经……[详细]
沭阳龙头节
  龙头节是沭阳民间习俗,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一种是在这一天的早晨起床后,铁锨头上盛满青灰,家长站在打谷场上,两脚不动,身子转动,手握锨柄的柄尾画圆圈,直到画满打谷场面为止。这叫做“打粮囤子”,以求祈全年是个丰收年,收的粮食仓满围流,家家丰衣足食。第二种习俗是,“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带活猴(出嫁的闺女)”的风俗在沭阳有“正月不空房”的说法,婆家为了吉利,是不允许新媳妇在正月里回娘家住宿的。母亲望女心切,便趁正月刚尽的二月二这一新鲜多彩的好日子接女儿回家。做娘的疼爱闺女,怕闺女在这紧张的春耕开始时吃不了苦,带回娘家偷偷闲。闺女自小生长在娘家,农忙时带回娘家来帮帮娘的忙。二月二离新春不远,各家多少还有一些过年时余下的肴馔糕饼,敬待出嫁不久的闺女回来共享,刚出嫁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宿,属龙的,不能……[详细]
七月七乞巧节
  具体起源无明确文字记载,解放前广泛流传于沭阳广大地区,现在此习俗和解放前相比也简单得多,大多数地方只留下美丽动听的传说。七月七乞巧节流布于流布沭阳县贤官镇、茆圩乡、韩山镇、官墩乡、汤涧镇、陇集镇、耿圩镇、潼阳镇、悦来镇、北丁集乡、钱集镇、马厂镇、章集社区、沂涛镇、东小店乡。七夕,指夏历七月初七的夜晚,相传这一天是“乞巧节”。沭阳一带人家的小大姐在这一天下傍晚,她们洒水扫地,把自家的院子收拾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到了晚上,姑娘们在庭院的一旁显眼处,竖立起一根青竹竿,竿头插一片鲜碧绿的荷叶,做成一个“承露盘”,两旁边挂起两盏红灯笼。(这两盏灯,通常被称做“双星”),再把预先画好的“七仙女”的画像,恭恭敬敬地悬挂在两灯之间的竹竿上。然后搬来八仙桌,端端正正地放在七仙女的画像前面,供上瓜果酒肴。供品……[详细]
冬至习俗
  冬至习俗,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公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时间长,天气也一般会一天比一天冷。在沭阳县,人们历来把冬至作为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其中庙头、扎下、钱集、胡集、张圩、塘沟等多个乡镇还有“冬大如年”的说法,俗称“过冬”和“过小年”。人们至今还依然当作过小年。自古以来,沭阳县的家家户户都把冬至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人们称冬至叫“到冬”、“过冬”,也叫“短冬日”。旧时,民众对“过冬”顶礼膜拜,沭阳县许多乡镇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这天,人们都叫它“正冬”,和春节前一天叫做“年晚”一样,冬至的前一天叫“冬晚”。人们的大部分活动主要在冬晚上。冬晚的中午,家家备有酒菜、香烛和烧纸来祭祖。大部分人家都会在祖先堂前烧纸磕头,祭拜先祖,……[详细]
正月待客习俗
  具体起源无从考证,解放前在沭阳乡村广为流传,解放后,此习俗逐年减少。在沭阳城乡各地,从正月初一起,就是接待宾客和到亲戚朋友家作客的开始。特别是在正月初,又走亲戚又拜年,是个老传统。从待客和作客的时间安排来说,是分等级和先后次序的。所谓“头等亲戚丈人(岳母)家,二等亲戚孩姨家,三等亲戚姑姑家,其他亲戚是歪把,有空就去无空罢”的俗语,走亲戚的人,以青少年男女最多,其次为中年男女,老年人是被拜年的对象,走亲戚的极少,但在这时候,收拾打扮一番也是不可缺少的,要穿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显得稳健,持重的姿态和老来福相。从次序来说,初一一般接待子孙、侄儿侄孙和左邻右舍。待客时,晚辈须向长辈叩头下拜(一般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不真正做到);长辈给年幼的晚辈压岁钱;平辈人之间相互拜年。这样安排的理由是,内外有别……[详细]
盖新房上梁仪式
  相传自明朝开始,清朝最盛行,民间有两件大事,结婚和盖房,盖房上梁选择吉日,图吉利,图发财,人平安,延年益寿,所以代代相传,至今民间仍然沿袭。主要流布于沭阳县耿圩镇、十字社区、悦来镇、陇集镇、刘集镇。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要。而对于盖房子中的关键工序——上梁,非常重要,作为承载屋顶重负的大梁,那是所有梁檩中最吃力的所在。它能否放得稳当、贴切,不但影响到房子的寿命,而且关系着居家的安危,所以,自古以来对上梁这道工序总是另眼相看;着意安排,特别讲究。主要的流程有:一、选择吉日二、预备好上梁使用的吉祥物三、上梁在上午举行四、喝上梁酒五、上梁后在房内住人相传明朝、清朝时期就有这种风俗,解放后此风俗非常流行,家家如此,现一直沿袭着,在沭阳境内仍有专门从事此活动的风水先生。每家盖房上梁都选黄道吉日……[详细]
入学礼
  从清朝开始,沭阳旧时私塾较多,不论城镇和农村,就有送子读书的习惯,只要经济条件许可,都要把子女送到私塾去读书。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入学礼,慢慢沿袭下来。解放前各个乡镇、各个村庄,家中如有孩子念书,都要送私塾先生家去读书,入学时行入学礼,流布区域很广。科举时代,沭阳地方的学龄儿童进私塾前,娘舅家要买上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舅奶奶或者舅母缝制一个书包送他,这表达了母爱和母系亲属的殷切期望。入学第一天的早上起来,由母亲给孩子换上一身新衣裳或者是洗干净的旧衣服,打扮的衣冠整齐。早饭后,由父亲带着。到私塾后,首先得向孔子的画像进跪拜礼,焚烛点香。这时,要虔诚,不得说笑,然后恭恭敬敬地向端坐在椅子上的私塾先生拜三拜。拜完后,由先生扶他起来,侍立在先生的旁边。接着,先生向家长问过学生的身份,起个学名,……[详细]
农历四月十二庙会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昭德庙会,在沭阳县城东两公里处有座昭德寺大庙,每年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庙会香火极盛,各地善男信女,远程跋涉,敬香礼拜。外地商人见此良机,也云集沭城。那时候,人们出远门,往往是以马以车代步,一时间,沭阳城各家门前停满了车马。商人见此情景,就想出赛马的办法,优胜劣汰,从事经营活动,骡马会由此得名,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流布于沭阳县沭城镇、十字社区、七雄社区、章集社区、扎下镇、桑墟镇。骡马会是一种民间的群众经济、娱乐活动,既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庙会,也是一种大型集市。骡马会期间,在沭城的主要街道上,商店连着商店,摊贩靠着摊贩,帐篷挨着帐蓬,整个沭城沉浸在忙碌、欢乐之中,通宵达旦,比过年还要热闹。四面八方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源源上市,应有尽有。人们身着时兴鲜亮的服饰,成群结队,云集……[详细]
生辰习俗
  具体年代无从考证,自古延续至今,现在妇女怀孕,坐月子,12天送奶趟,满月剃头,散红鸡蛋等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沭阳县各个乡镇各个村庄,生产习俗,从古代流传下来,生孩子、坐月子、报喜、12天送奶趟,是人出生后,必经之事,所以分布区域很广。主要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3.8℃,年平均降水量937.6毫米。具体的内容有:1.害牙子(……[详细]

全部沭阳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