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民俗文化

福建省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福建省古田县临水宫主祀道教神女陈靖姑,朝拜陈靖姑、举行请香接火仪俗是目前福建省乃至江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其影响甚至波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陈靖姑信俗肇始于宋而盛于明清,香火一直传承不断。据明万历《古田县志》载,陈靖姑生于唐代,传说她是福州仓山下渡人,24岁时脱胎祈雨,为解除旱情、拯救百姓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身后被尊为儿童妇女保护神,仓山下池许真君庙附近的一座旧木屋也被当地人……[详细]
  龙岩酥肉制作技艺酥肉——龙岩话谐音是“思吗”,是一道龙岩传统名菜,也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酥肉的制作,是最考功夫的一道菜,酥肉要炸到外酥里嫩(外壳酥脆,里面猪肉化成猪油),裹上白糖粉,放进嘴里轻轻一咬,再一嚼,满口的猪油配上酥脆的外壳加上裹得满满的白糖粉,酥松脆嫩,满口清香,回味无穷。……[详细]
  龙岩什锦制作技艺什锦是新罗区传统风味佳肴,也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在龙岩有“不出什锦,不成宴席”之说,什锦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系宫廷菜系,什锦是将鸭蛋打散,摊成鸭蛋饼。内包由冬瓜条、花生、白糖饼、肥肉、金橘等作成的馅,滚成一长条,再下锅蒸熟,切块装盘。皮脆馅香,咬一口满嘴流芳。……[详细]
  龙岩烊鱼制作技艺烊鱼是新罗区传统风味佳肴,也是龙岩宴席上的必备菜肴,在龙岩有“不出烊鱼,不成宴席”之说。烊鱼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末清初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系宫廷菜系。……[详细]
  红坊麻老传统制作技艺龙岩新罗麻老制作工艺可远溯于宋元时期,迄今有六七百年历史,其主要原料是新罗区本地产花生、糯米、香葱等,遵循传统工艺精制而成,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料的营养成份,具有酥、香、脆的独特风味,龙岩本地也有“父母吃生日,女儿吃七夕”的俗语。……[详细]
  苏坂云潭米粉制作工艺云潭米粉(俗称云潭粉干)是龙岩市新罗区苏坂镇所辖云潭村的特产。据考究是宋末元初由最早来云潭开基创业的温家人所创。云潭粉干的制作工艺全靠手工,工序繁杂、耗时耗工。在制作过程中对气候、水质、温度、干湿度以及工序间的时间差都要求的很严谨,道道工序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详细]
  万安风鸭制作技艺万安镇村民加工风鸭已有三百年历史。万安风鸭,鸭肥肉香,是一道龙岩人喜爱的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详细]
  竹贯花灯制作技艺万安竹贯花灯的制作从正月十二起,采用本地立秋后砍的毛竹破成篾,绑扎粘贴各式花灯。竹贯花灯样式繁多,制作工序纷繁复杂,有:选材、破蔑、捆扎框架、粘贴生萱、剪刻图案、粘贴装裱、修边、装灯托等八个工序。竹贯花灯纯手工制作。竹贯花灯见证了竹贯村丰厚的人文底蕴,也体现了竹贯人的聪明才智。……[详细]
  雁石锄头制作技艺雁石锄头制作技艺远溯于元至正年间,制作技艺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制作工艺复杂,打制一把锄头需要4小时左右时间。……[详细]
  龙门铁器制作技艺《龙门铁器制作技艺》远溯于元至正年间,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制作工序复杂,打制一个铁器需要4小时左右时间。有:拣料、烧料、锻打、定型、抛钢、淬火、回火、打字号等工序。……[详细]
  龙岩斜背茶传统制作技艺龙岩斜背茶传统制作技艺远溯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斜背茶为高山茶类,属炒青绿茶,要经过凉青、杀青、揉捻、初炒、摊凉、复炒、过筛摊凉、再复炒、再过筛摊凉足干九道工序,全程历时4小时左右。……[详细]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宋,主要流行于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详细]
  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提线木偶戏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源于秦汉。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详细]
  俗称“缚柴脚”,乃民间节日在广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管甫送》、《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角色,因各自身份不同,造型各异,高低不一,《水漫金山》中的法海木脚高达4尺,小沙弥2.5尺,鱼兵虾将因要翻滚起扑打,所以木脚只高1.5尺。……[详细]
  地处汀江中游黄金地段的上杭县,有着浓厚的客家风情,每年春节期间,上杭城乡盛行“打龙灯”(即龙灯舞)习俗,在锣鼓喧天,喜炮轰鸣中,金碧辉煌的“龙灯”在“龙珠”的引导下上下翻腾,左右旋跃,气势非凡。十余个青壮年男子,身着青色红边的唐装,各手持安有竹把的“龙头”“龙身”或“龙尾”,在节奏感极强的锣鼓声中,紧密配合把黄龙舞得栩栩如生。相传,上杭“打龙灯”源自宋朝,由中原传入,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早期的龙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