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南充市 > 西充县民俗文化

西充县十大民俗文化

  “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嫩竹长,我和嫩竹一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这首童谣描述的是西充正月十四日夜孩子们摇嫩竹和送蛴蟆的风俗。按老一辈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川北一带春夏时节常闹“蛴蟆瘟”,大人小孩咳嗽不止,甚至咳得喉咙出血。祖辈们为了祈求平安就兴起了十四夜送蛴蟆这个习俗,年年如是,成了传统习俗。解放前和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正月十四那天不仅是小年,还是孩子们的欢乐节日。早饭后,同院子的小伙伴相邀去竹林选竹子做蛴蟆灯。选竹得有讲究,专选不粗也不大的一年青嫩竹,好砍又好做灯,做的灯拿起也轻便。大家砍上几根竹,裁成四尺多长一截,做灯的那头要留节疤。材料备好后,各自忙着做灯了。先把留有节疤那头的竹节打破,再把打破的竹节小心地劈分成若干条,然后用剩下的竹子劈成轻薄的……[详细]
  过早、打幺台 在川北西充农村,自古就有过早、打幺台的传统待客习惯,无论富户还是穷人,家有来客,过早、打幺台是必不可少的。 过去,农村的一日三餐都普遍较晚,早饭通常在上午9点钟左右,午饭一般在下午2~3点钟间,晚饭则在晚上9点钟前后。清晨,主人考虑到客人一夜醒来,肯定腹中饥饿,难坚持到早饭时间,于是在天刚亮时,便为客人准备了一碗小吃,称之过早。内容根据家庭情况,好一点的一般是一碗醪糟鸡蛋,鸡蛋通常是3个。次一点的则是一碗油挂面或者醪糟汤圆,也有醪糟米豆腐颗粒。 中午12点过,主人又开始为客人准备幺台,幺台花样较多,臊子面较普遍,过去臊子面的原料一般是腊肉和米豆腐,臊子放在面下边,臊子越多,表示主人对客人越热情厚道。如果家里没有腊肉、米豆腐,主人就为客人准备煎蛋面,或者热凉粉。……[详细]

全部西充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