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茂名市 > 信宜民俗文化

信宜十大民俗文化

舞龙船
  汉族。相传抗日前夕,顺德商人到信宜镇隆开店,因崇尚家乡的龙舟竞渡,故请工匠雕制龙船,却因窦江水浅,无法划船,便改由陆地象征性划船,后流传开来。农历四月八日,人们击鼓鸣锣,擎船按一定的步调和节奏,走街过巷,通宵狂舞。具有娱乐审美功能和艺术及民俗的研究价值。……[详细]
信宜舞春牛
  “舞春牛”发源于信宜的径口镇,流行于信宜径口、安莪、朱砂、茶山、洪冠等地,后又流入与信宜径口接壤的广西容县及玉林、北流、合浦等地。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舆地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土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开初,牛用泥塑造,名曰:“土牛”,不能舞,后来由当地一位姓李的秀才(名字不详)按照《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一条牛,用竹和纸扎成牛头,用画有黑色漩涡状毛纹的深灰布拼缝成牛身,由男、女2~3人演唱牛娘调,春牛则用1人舞牛头,1人披牛衣舞牛尾,由八音锣鼓开路,春牛居中,舞蹈队在后,边走边舞,依次到各村表演。表演时先由春牛在场上绕圈、刨蹄、晃角、甩尾、滚泥,伴随着演唱象舞狮一样舞起来,动作较为简单,春牛后面,由数名乃至数十名牛公、牛娘组成的舞蹈队表演各种农事活动,青年以木叶伴奏。春牛队每……[详细]
  木鱼书又称“摸鱼歌”、“沐浴歌”,属弹词类曲种,唱时多用三弦伴奏。木鱼书多由盲人演唱,故俗称为“盲佬歌”。是流行于广东粤语地区,尤其在东莞地区的曲艺曲种。“木鱼书”自明代起已在东莞这块河汊纵横、富饶肥沃的土地上盛极一时,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改革开放,时移世易,人们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使这个曾经响遍东莞、东坑田边巷尾的袅袅歌音,风流不再,几成绝唱。东莞木鱼书,用纯东莞话演唱。其行腔抑扬顿挫,逶婉动听。演唱者往往用三弦或秦琴作间歇性伴奏过渡。唱词基本是七言韵文体,以四句为一组,单数句末字用仄声,双数句末字用平声反复循环至终结。其曲韵特点,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唱腔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宜于叙事抒情。常用唱腔分为妇女腔和盲公腔两类。妇女腔是流传于一般妇女中的唱腔,行腔……[详细]
  采茶舞最早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江西等地移民传入广西北流和信宜市西北部,起源于现实生活中的采茶劳动。据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信宜市老艺人莫五到玉林演出,在“十二月采茶”前面加“参拜”和“点茶”两段,使该舞更臻完美,盛极一时。尔后,逐步演变成采茶戏,信宜市采茶调演唱的主要曲调以木鱼、小调、五更调、十八妹为主,在这些曲调中所配的唱词,一般都以五、七言为律,有节、有拍、有韵,唱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通俗易懂,用锣、鼓、钹打击乐器伴奏,配以舞蹈表演,边唱边舞。题材选用以点茶、采茶、制茶、贩茶、卖茶为场次,灵活多样。颇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后,乐器配备更为充实,由过去的锣、鼓、钹增加了唢呐、二胡、秦琴、竹笛等,内容上融进了本地民间风俗人情,在劳动间隙进行娱乐,到……[详细]
  汉族。分白话和客家话两种。客家歌谣于清代随江西移民传入,流传于信宜东北部地区。信宜民歌一般是三、五、七言,内容有针砭时政、劝人为善等。有儿歌、牧歌、情歌、仪式歌、劝教歌、生活歌等。具有娱乐、教育的功能和民俗学的研究价值。……[详细]

全部信宜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