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民俗文化

河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2页

  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华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因主要在河南曲子正式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板头曲分布较广,南阳、泌阳、邓县、许昌、开封皆可见其踪迹,但传播中心在南阳市。据载,明崇祯年间,板头曲随河南曲子见诸市井。清初,逐渐盛行于上述各地。其乐队不备锣鼓笙管,而以弹拨乐器为主,另加胡琴、四胡等拉弦乐器,由此成为我国……[详细]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豫剧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成为河南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豫剧在生成和发展时期,汲取了昆腔、吹腔、皮簧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曲小令,形成了朴直淳厚、丰富细腻、富于乡土气……[详细]
  宛梆是一个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生长并流布在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及周边广大地区,早期人们称它为唧唧梆、老梆子、南阳梆子等,因南阳古称为“宛”,故1956年南阳行署正式将其命名为“宛梆”。宛梆是明末清初陕西的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传入南阳后,与南阳当地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融合后,演变形成的一个戏曲剧种,它的兴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宛梆有《汶江河》、《化心丸》、《黑打朝》、《铡美案》、《下陈州》、《桃花……[详细]
  怀梆系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因起于旧怀庆府(今沁阳)一带,故名怀梆,俗称怀庆梆子、老怀梆、小梆(班)戏、怀调,主要流行于河南沁阳、博爱、济源、孟州、温县、武陟、修武、原阳、获加、焦作、新乡一带。其前身是由围桌说唱祈雨演变而来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洪武、永乐年间。原河内县居民多由1一带迁来,故海神戏保持着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与河内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方言土语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与山西中路梆子接近而又具有怀……[详细]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主要流行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它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剧目,……[详细]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主要流传于陕南、鄂北、皖西、山东及河南各地,且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越调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在南阳等地流行,其后逐渐演变为专门的声腔剧种,清朝末年走向兴盛。剧种形成后,它主要以皮影越调戏、木偶越调戏和越调大戏班三种形式演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五百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演“三国”而闻名,代表性剧目有《收姜维》、《下南唐》、《无佞府》、《李天保吊孝》、《白奶奶醉……[详细]
  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大弦戏剧目原有五百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0斗争、杀伐征战及除霸安良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战洛阳》、《下南唐》、《孙武子兴兵》、《……[详细]
  四平调是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的,在民间曾有“四拼调”的俗称,1930年左右由化装演唱演变为登台着戏装演唱。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点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四平调流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相互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市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详细]
  河南坠子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曲艺形式,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因使用坠子弦(又名坠琴)伴奏而得名。它流行于河南等中原地区和华北的部分省市,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形成。河南坠子使用河南方音说唱表演,以唱为主,唱中夹说,所用唱腔主要包括【平腔】、【快扎板】、【武板】、【五字坎】和【垛板】等。早期艺人均为男性,著名的有将坠子书带到安徽太和的郭成德和从道情说唱改为坠子书表演的薛玉湘、赵明堂、胡明善、……[详细]
  太昊陵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传说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长眠的地方。陵墓位于淮阳县城以北的蔡河边。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庙,是我国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黄帝陵、大禹陵之一。原占地面积875亩,是一座气势磅薄、规模雄伟、殿图豪华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在此建伏羲陵,汉代时在陵的前面建祠。宋代太祖年间,又进行了扩建。明清两代也多次重……[详细]
  河南省浚县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来自晋、冀、鲁、鄂、皖等省及本省周边县市的香客和观光游人,络绎不绝,最高日客流量可达20多万人,是华北第一大庙会。浚县古庙会在后赵石勒皇帝开凿丕山大佛时就初具雏形,人们1朝山拜佛,明嘉靖年间,县令在浮丘山修建了碧霞宫后,庙会形成一定规模,逐步发展扩大。现在,一年-度的古庙会,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们。八丈佛爷七丈楼北侧石岩上……[详细]
  信阳民歌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由单纯的抒发内心的郁闷而发展到1斗争的呐喊。早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尽管环境恶劣、斗争残酷始终坚持了革命斗争,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唱出了“长工歌”、“穷人调”等激励人民前进,随着红四军的不断壮大,人民充满了革命必胜的信心,又出现了《红旗插遍大别山》,《一九二九年》,《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四南下胜利歌》。其中唱遍全国……[详细]
  古城开封民风淳厚,古俗盛存。通宵达旦、热闹异常的小吃夜市是这座古城的一大特色。古楼广场是最大的夜市所在地。入夜,广场犹如璀璨的星空,夜宵车上的灯泡和电石灯成了夜幕中的主要装饰品。广场两侧,统一规格的小吃货车整齐地排列在饮食区内,高吆低喝、悠扬婉转的叫卖声和餐具的碰击声,汇成了一曲动人的交响乐,使广场成为开封不夜城的聚光点。夜市小吃的品种繁多,味道各异,有老开封人喜欢的黄焖鱼、馄饨、火烧夹羊肉、油茶……[详细]
  早在两千多年前,赵庄乡就以“汝水作带(指北依汝河),虎狼为壁(指南临虎狼爬岭),山清水秀,老幼竞艺”而闻名。要说赵庄魔术究竟起于何时?史志上没有记载。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据说,当地曾发现唐代瓷枕,另外尚存有木中营村唐代建筑“云水寺”壁画,据此专家推断,这里的魔术至少在唐代已经出现,而后繁盛于明清,而今日的兴盛乃是历史的传承。新中国成立之前,该县赵庄乡周营村一带的农民为养家糊口,背井离乡卖艺。“过去……[详细]
  在我国杂技艺坛上,素有“南北杂技两故里”之说。北故里是尽人皆知的河北省吴桥县吴桥村,南故里便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河南省濮阳市市区岳村乡东北庄村。这两个村都被中国杂技协会命名为“中国杂技之乡”。为了一识杂技南故里的“庐山真面目”,9月初,我们前往东北庄村探访。同行的当地同志告诉我们,东北庄村现有2700多口人,其中常年在外从事杂技演出的就有410多人。还有一部分村民,农忙时在家里种田,农闲时到外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