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民俗文化

河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3页

  少林功夫是指在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体系。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表现形式,而以佛教信仰和禅宗智慧为文化内涵。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的少林寺是少林功夫依存的文化空间。少林功夫伴随着少林寺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初保卫寺产的手……[详细]
  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和等诸多流派。陈氏太极拳出现于明末清初,系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经过潜心研究创编而成的。太极拳是集技击、强体、健身、益智和修性为一体的独特运动方式,其中蕴藏着东方哲学的深刻内涵。它将阴阳、动静、正反、有无、形神等对立统一的内容融入武术之中,以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演练形式强体健身,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详细]
  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详细]
  目连戏是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戏曲演出,因主要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目连救母的故事最早载于佛家经典,主要内容大致为:傅相一生广济孤贫,斋布僧道,升天后受封。傅妻刘氏青提(又叫刘四娘)不敬神明,破戒杀牲,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其子傅罗卜为救母往西天求佛超度,佛祖为他所感,准其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并赐其《盂兰盆经》和锡杖。目连在地狱历尽艰险,最终寻得母亲,一家团圆超升。几百年来,经过无数艺人的锤炼,……[详细]
  道情戏是我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它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晋北的说唱道情被搬上戏曲舞台,成为深受当地观众喜爱的一个戏曲品种。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详细]
  杠天神流行于新蔡县、正阳县的豫皖交界处。没有资料能够证明起于何时。民国初年有一位逃荒艺人周瞎子流落到新蔡县佛阁寺吴岗村,传授了杠天神曲调。后来找到在当地广为流传的剧本《张郎休妻》(即《郭丁香》),分角色排练。杠天神演出此剧之后,很快与当地的请神祭灶联系起来,在当地一时很受欢迎。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剧种,音乐唱腔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过渡的中间形式,保留了一些老生、花旦使用的曲牌,演员全用真嗓演唱,无管弦……[详细]
  小相村位于鲁庄镇南部约八华里处,南临登封,西望偃师,是个居住有三千多口人的村庄。该村历史悠久,是春秋时期的胥靡邑。后因汉丞相萧何曾在此歇马住宿,取名萧相庄,再后来沿革为小相。小相村是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文化艺术村”,是远近闻名的“狮舞之乡”,小相狮舞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多次参加省、市、县重要的节日庆典和历届大型表演竞赛活动,无不载誉而归。小相狮子舞生于民间,创新发展于民间,是鲁庄这片文化沃土中培育……[详细]
  河南新密流淌的溱河、洧水,孕育了太多的文明,超化吹歌就是其一。吹歌是中国的一种十分古老的吹奏乐演奏形式,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的组合,大约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中超化吹歌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超化吹歌大约起源于北朝,是吹奏乐和打击乐组合的宫廷音乐。超化吹歌兴于1500多年前的北朝宫廷,曲谱记录方式乃世界独一无二,以竹管为主演奏,千年来演奏者以口述传承。2008年……[详细]
  剪纸普遍用于日常生活婚丧、育子、节庆、礼俗等使剪纸内容非常丰富。妇女作为剪纸主要创作者,从远古到现在代代相承,洛宁位于豫西山区,民风敦厚,物产丰富,有着悠久的文化史,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仓颉造字,洛出书处等遗址,民间艺术灿烂夺目,尤其洛宁剪纸源远流长,其历史悠久。汉代造纸术问世以来,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洛宁剪纸多来自民间,用于贴窗花,……[详细]
  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详细]
  剪纸是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来源于民间,商城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处,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汇集交融,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民俗风情特色浓郁。 商城剪纸作品以大别山区浓厚风土人情,当地习俗,风情为创新主题,反映人们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场景。作品注重意境营造,侧重于在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通过传统基础的创新,将古老的传统技法与现代……[详细]
  新乡春之声麦秆工艺画由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常爱英采用麦秆画立体绘画熨烫工艺,创新麦秆画技法设计制作。麦秆画制作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其一幅作品的完成要经历割、漂、刮、碾、烫、熏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等都是一种考验。2006年作品《梨花一枝春带雨》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详细]
  是臻美夫工艺农民合作社组织残疾人以麦秆为材料制作的工艺品,位于卧龙区青华镇青南村,该产品远销国内外。……[详细]
  淮阳泥泥狗历史悠久,有飞禽、走兽、玩具等造型,它取材广泛,造型美观,精致大方,古朴淳厚,不务华丽,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古色古香,既有楚漆器文化的格调,又有方格纹古陶、绳纹的画法。每个泥塑都有孔可吹,其声鸣鸣,深受群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据说淮阳泥泥狗的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一场凶恶的洪水……[详细]
  滑县木版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未被发现的一个新的木版画品种,创立于明朝初期,主要产地集中于滑县慈周寨乡前二村一带,由于对传承人要求严格,几百年来制作技艺均由当地韩姓男子继承。滑县木版画一直坚持手工制作,人物造型粗犷夸张,线条刚劲有力,构图对称均衡,颜色艳丽。在形式上,滑县木版画除了年画外,还有家族族谱、中堂、对联等表现形式,反映了当地民众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内容上,滑县木版年画多取材于佛、道、儒三教人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