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民俗文化

河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洛阳正骨(平乐郭氏正骨),始创人是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字致和,人称老八先儿,清乾隆、嘉庆年间人。关于正骨医术传入平乐的传说,说法种种:一、是明末清初洛阳道士“祝尧民,字巢夫,明末举人,伤明亡,而弃举业医,号薛衣道人,得仙传疗医,凡诸恶疮,敷药少许即愈,或有断胫折臂者,延治,无不效,世人比之华佗”。(民国三十五年《洛阳县志》[人物])。二、是河南孟县(今河南孟州市)同姓道人郭益……[详细]
  洛阳关林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群。1780余年来,关林因厚葬关羽首级而名闻天下,形成了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扩建成占地200余亩、四进院落、150余间殿宇廊庑的规模。关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以儒家文化为内核,以传统信仰形式为载体,是对历史人物道德精神的一种景仰的文化形态,……[详细]
  靠山簧又叫靠山吼、靠山黄、“豫西调”下五音、或西府调,也被称为靠调戏,它是河南梆子中的牡丹,是清代,乾隆年间流行于河洛一带的“十字调”梆子腔与传布在伏牛山麓的“靠山簧”(俗称“靠调”)相结合的产物。靠山簧最早多流行于豫西山区。以宜阳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临汝县、汝阳县为多。冯纪汉所著《豫剧源流初探》一书称靠山吼为豫剧西府调形成的基础。目前人们对“靠山黄”解释说法不一。一说为靠山里的黄戏。另一说……[详细]
  苏家作龙凤灯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6年),由苏家作艺人黑旦所创。龙凤灯舞的形成旧时苏家作人务农耕作之余,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都要把如龙、凤、麒麟、老虎、孔雀、荷、鱼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在各家门口悬挂外,还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把这些花灯组织起来,各扮角色,进行耍类跳舞活……[详细]
  “高抬火轿”是一项不多见的大型民间集体表演项目,观赏性极强。历史记载该节目形成于明清,经历了4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百里怀川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历史记载该节目经朱元璋第九世孙、布衣王子朱载堉亲自修整,并保留有朱载堉“锣鼓经谱”和“醒世词”、“情理词”等内容。朱载堉还将当地盛行于宋代的“抬花轿闹新春”风俗赋予了更新的形式、更深的内涵,将白天表演改为晚上,将普通花轿改为火轿,布轿改……[详细]
  齐天圣鼓俗名猴鼓,艺人模仿孙悟空的击鼓姿态和鼓点节奏,节目极富鼓舞性、趣味性、幽默性。是灵宝市阳平镇苏南村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堪称中原一绝。06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齐天圣鼓的历史起源齐天圣鼓起源于唐朝。相传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回来后,正在洛阳的唐太宗,在行宫接见了玄奘并盛情款待一行。宴席之后,孙悟空欲返花果山,宫廷乐队和宫女鼓乐欢送,正好花果山众猴前来迎接,两队相逢,鼓乐喧天。孙……[详细]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除鬼会属柘城县大仵乡人自创外,龙灯舞、狮子舞、竹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名扬四海。今年,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引进和创编之后,形成了民国末年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是过渡期,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活跃期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柘城县大仵乡北街村成立“大仵乡北街村民间舞……[详细]
  《花挑舞》俗称“花挑子”,花挑群舞源自信阳固始,在固始县流传400年余历史,广泛流传于江淮流域。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形成舞蹈状态。传统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种。各乡镇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蒋集为最。花挑舞的历史起源花挑最初在固始怎么形成的,已无从查证,但其不远的商城县却有关于花挑形成的传说。清朝时,周……[详细]
  火绫子又叫杈伞舞或“围灯”,起源于汉代,是信阳市商城县独具特色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绫子的表演形式火绫子系九人集体表演的群舞。人物:有“老杆儿”(领舞)即掌杈伞人,扮一风趣的老汉,一手掌杈伞,一手持蒲扇,口衔哨子(指挥用)。有“四梳”女角,旧时男扮女装用黑纱手帕包头,好像姑娘梳的独辫,故得名“四梳”,俗称“蜡花”或“花鼓娘子”……[详细]
  在传统汉族民间舞队的表演序列中,旱船舞一般都是单人旱船,即船上只有一人表演(不含船下的梢公),由一个坐船女在船中间支架整个船身。双人旱船的发明者在表演时觉得撑船人(梢公)表演时没有坐船的情节,因此不够完美,而单人旱船的构造也无法使撑船人(梢公)坐,会造成前栽后仰而使表演失衡。对单人旱船进行改制后,将船身增长,设计为前后两个坐船女共同支撑船身,两个冲船人(头道篙、二道篙)分别化妆成戏剧“肖恩打渔”中……[详细]
  中原大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璨若星辰,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中,沈丘回族文狮舞可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沈丘回族文狮舞又名“文狮子”,它有狮子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流传于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带,属豫东平原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现全国仅存沈丘一处,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详细]
  抬阁是我国最古老、最稀有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表演时,可以看到4~7岁的小演员在三米高台的彩台上潇洒自如地表演各种优美动作,经过数百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抬阁的“阁”逐步向高、峭、奇、险、美的方向发展,它的行走表演也从过去的人抬,演变为人抬为虚,实为将阁固定在车轮上。每台阁上的演员最多达5位,并已将戏剧与杂技融为一体,木艺、铁艺、画艺、扎艺、服装、道具、乐队等集于一身,是一门高台行走表演艺术形式。它……[详细]
  商城素称歌舞之乡,歌舞的数量不但浩如烟海,而且很有艺术特色。其中商城花伞舞的表现形式,代表着大别山民间舞蹈的风格。 商城花伞的道具是以当地油布伞骨架,用五色彩线或琉璃珠缠在伞撑上,伞上面饰上彩蝶、彩蜜蜂、彩花,伞边用线织的彩穗装饰而成。表演形式:刘二姐打着花伞,丑婆、小丑伴随左或右,舞蹈与花挑大同小异。舞步系用十字步、垫步、搓步、碎步、错步。动作有扛伞、转伞、甩手帕、挽花、风摆柳、望月、拍肩、抖扇……[详细]
  北宋时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从山西传入宁陵县南关后,至今已有近300的历史。目前,宁陵县南关肘歌是豫东一带唯一的一个肘歌会,去年,这支表演队伍曾在华商文化节上精装盛演。通俗讲,肘歌就是一人用肘举着一个小孩,表演者为成人和4岁到6岁的儿童。成人拿着剑、枪、葫芦等,肩上站立一儿童,摆出各种造型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随着锣鼓的节奏,肘歌队不断变换着队形,远远看去,像一队舞动着的戏装人物从人群的头顶上走过去……[详细]
  在河南省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中,有一种舞蹈叫锔缸挑舞。目前,这种舞蹈的唯一传承人是民权县老颜集乡的桑胜杰。在京九晚报商丘边界行采访组到老颜集乡时,记者走访了桑胜杰,观看了他表演的锔缸挑舞。锔缸是民间手工艺人的一种绝活,艺人们在走街串巷时肩挑着挑子,这种挑子十分沉重,人们为了节省体力,在行走时就会时而左,时而右,姿势似有轻歌曼舞之感。在宋代仁宗年间,这种舞步演变成了一种舞蹈——锔缸挑舞。以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