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民俗文化

河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7页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主要流传于夏邑及周边县市民间。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在摔跤的外观表现。此民间舞蹈已流传上百年,现面临失传境地。近期,二鬼摔跤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人,两鬼,三场合,四段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二鬼……[详细]
  在商丘大地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绝技——花鼓舞,花鼓舞以其夸张的生活动作、绝妙的武术动作和生动的动物模仿,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看,咱豫东大地上这支花鼓舞队的表演,那可真叫精妙绝伦!带头表演的是已年过70岁的赵明亮老人。据老人介绍,梁园区李庄乡侯庄花鼓舞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该村周凤潜幼年家境贫寒,为谋生计,投靠到山东曹县杨双庙村杨氏花鼓团学习花鼓舞,后自立门户,成立花鼓舞团,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详细]
  跑帷子是活跃在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城东白营、胡营、东西隆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相传它起源于春秋时期,它原为齐国将士纪念国君桓公之妾卫女的一项祭祀活动,至秦汉逐渐成形,后演变成一种大型的民间广场舞蹈,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跑帷子具有古代战争和民间祭祀活动的双重特点,与其他舞蹈相比,其舞步、阵式、道具、配乐等都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由72名青壮年男性表演,每人手持一根染成红黑两色……[详细]
  扁担偶也称扁担戏、独角戏、筒子戏。20实际20年代由河北吴桥传入内黄并被完善。一支扁担、一只木箱、一个布棚、一名演员,即可表演一台戏。演唱时扁担一支,布棚一撑,即成戏台。演员藏于布筒内,双手端着木偶手指前线指挥动作,双脚指挥锣鼓,嘴里按出场人物伴唱。为区别人物唱腔,除用嗓子变音外,嘴里还含一口硝,即伴唱,又伴奏。所唱剧种有平调、乐腔、大平调,剧目多为小段。扁担戏多次被推荐到省市参加文艺汇演,并多次……[详细]
  吕村战鼓起源于何时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了,但是在吕村却流传着许多关于战鼓的传说。据《安阳县志》记载,宋朝时在安阳县吕村附近有一座福胜寺,寺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当地民众在会首的号召下捐钱纳粮,重新修建了福胜寺。佛像落成之前,吕村的老百姓商量用什么方式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大家你说一个点子,我提一条建议,闹腾了一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结果。眼看佛像开光的日子就要到了,会首当机立断,决定以战鼓舞来庆祝寺院竣工……[详细]
  铜器舞始于清朝中叶,流行于许昌县艾庄乡一带,人数不限,少者30人,多者30余人。演出时,队前设各色绸制三角牙旗20面,旗杆丈尺,旗面5丈,排列左右;另设缎锦旗一面,右上角书“××县××村”,中书“××社(会)”。起舞时,火铳轰鸣,鞭炮不断。余者,鼓、锣、铙、钹、镲各持一色,随着锣鼓节奏的疏密和力度强弱,走出不同舞步,变换各种画面。热潮时抛槌、举锣、飞镲、扬拨,边打边舞,其舞姿古朴典雅,粗犷奔放,气……[详细]
  背装,是河南省嵩县民间的一项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背装,在民间故事中又称垴装,由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旧县镇西店村从先辈文化遗产众多项目中经十几代人继承、改进,并结合现代杂技艺术发展起来的民间绝技。背装艺术造形独态,设计精密,故事性强,反映了嵩县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同时也创造演绎了灿烂的民间文化与艺术,展现出民间艺术的魅力。背装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与舞狮、旱船、鼓铙等民族艺术相比,更具艺术感染力……[详细]
  “云彩灯舞”是灵丘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流传在灵丘县大涧村一带。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人们就走上街头,手持云彩灯翩翩起舞,以示欢庆,并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后来,经过众多民间艺人的加工,“云彩灯舞”在音乐、表演形式、服饰,以及彩灯的制作、彩绘等方面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灯舞形式,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舞蹈起源对于“云彩灯舞”的起源,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元宵节夜晚,灵丘县大涧村的乔三……[详细]
  河南地处中原,古称中州,河南筝乐又称中州古调。中州筝派的渊源与历史河南筝曲的形成与河南豫剧、河南大调曲子、河南曲剧等民间戏曲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密切相关。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传统。商周时代的“桑间洑上之乐”,春秋时代的“郑卫之音”,一度曾给雅乐以极大的冲击。后来,秦国也竟然丢下击瓮叩缶的传统秦声而唱奏起郑卫之声来。不过这是的郑声还未有筝,随着秦筝传入中原,筝渐用来演奏河南的民间音乐。唐李……[详细]
  “筹”被称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筹形似竹笛和箫,却为斜吹,音质介于笛与箫之间,兼有笛音的清脆、明亮与箫声的柔和、优美。《道德经》中的“天地之间,其犹橐(du)乎”便是指筹。筹所吹奏出的声音,别有风情韵味。有箫之哀婉,笛之悠扬。听其演奏,遐思悠悠,有腾云驾雾、飘然仙境之快感。被誉为“世界之绝响,佛家之仙乐”。筹音乐的历史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筹音乐是中原地带道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北魏……[详细]
  《司马懿得胜鼓》是盛传在河南省温县的民间打击乐,她古朴典雅,粗犷豪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所创,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司马懿得胜鼓的历史渊源公元3世纪中叶,魏、蜀、吴三国鼎立,各称雄一方,相互争夺天下。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为了夺取斗争的胜利,命军中乐师根据音乐中宫、商、角、徵、羽五声的关系原则,选用大鼓、大镲、鞭鼓、云锣、月锣5种各具特色的打击乐器,创编了《得胜鼓》……[详细]
  郑王词曲(《郑王词》和《郑王曲》的总称)是我国明代郑藩王第六代世子朱载堉运用当时的民歌形式创作的词曲。其中,《郑王词》(又叫《醒世词》、《痴僧录》)收录有朱载堉诗词152首约3.5万字,内容包括述怀、劝勉、禁戒、策励、感慨、戏谑、超逸等10个类目。《郑王曲》即《工尺谱》,共收录不同曲牌63个,在民间广为传抄,今见最早的传抄本系清代晚期本。郑王词曲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文学史、音乐……[详细]
  中州大鼓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1606),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豫北地区独有的鼓、铙、镲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 据新乡县郎公庙镇赵堤村的天仙庙碑记载:万历年间(1606),为抗匪拒寇,村民捐资置鼓数面,用于鼓舞士气。清咸丰年间(1850),村民张万冕增置铙、镲、锣铜器,并组织了天地会、天爷会、火神会三个鼓队,中州大鼓初具规模。民国初年,中州大鼓又有所发展,村民张再富等改编传统乐曲,增添了虎头牌龙……[详细]
  巫山民间有唱《五句子歌》的习俗。五句子歌属典型的山歌小调,大抵由七言五句构成,内容多反映男女之间的恋情,用词朴实无华,通俗晓畅,且委婉含蓄,缠绵悱恻,唱起来极易上口,听起来余味深长,故深受人民的喜爱。下面,举几例以飨同仁。《姑娘大了你莫留》姑娘大了你莫留,留在屋里结冤仇。姑娘好比毛桃子,放牛娃就象望山猴。桃子没熟就在揪!注解:此歌寓意深长,形象诙谐地把姑娘比作“毛桃子”,放牛娃(男孩)比作“望山猴……[详细]
  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口头创作的韵文作品,它包括民歌、民谣两大类,也包括少量流传至今的长篇民间叙事诗。人们习惯将其称为民歌。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传唱的民间歌曲。它有词有曲,可唱可和。曲调既有较稳定的曲式结构,又有散板悠长的曲式结构;歌词有与乐曲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有时是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品。商城民歌是商城人民世代传诵的民间歌谣。它可哼可吟,可单独朗诵,可众口相和。无固定曲调,无章句格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