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民俗文化

湖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0页

  高台狮子民间杂技,表演时至少用五张八仙桌重叠。具体做法是:第一张桌足向下着地,桌面向上;第二张桌面与第一张桌面重合,桌足向上;第三、四、五张均桌面向下,桌足向上重叠,形成一个约5米的高台,也可架七张、九张,甚至十一张,一般是架五张。表演者三人,一个装拌胖和尚,一个装拌瘦猴,分别和尚面具和戴猴面具。由瘦猴与胖和尚在高台上表演挑逗、嬉戏等滑稽、惊险的动作。最后由一人披狮皮上去“封顶”。形成由瘦猴、胖和……[详细]
  高跷亭子,又叫高跷锭子,因静如亭,而动如锭,故两名兼称。流行在新洲区中部平原,源于明正德年间,是武汉市新洲区孔埠街堤围村传统技艺,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被武汉市最早列入“非遗”项目。由成人脚踩高跷,肩上背“山”或“出”字形钢架,架上分别坐3至5个幼儿。踩高跷的人随锣鼓舞蹈,花样百出,令观众瞠目结舌。原先表演“高跷亭子”的道具有八座,分别叫白鹤亭子、蚌亭子、五星亭子、三星亭子、烟袋亭子、花伞亭子、……[详细]
  创者为明朝初年新洲张旗牌湾的世袭官张炳公。数百年中,该舞张姓独传。至清末,才传艺于外姓。高跷狮子舞表演形式别具一格:舞狮人的双脚踩在一尺八寸高的高跷上,前滚后翻,腾转蹦跳,表情达意。在新洲举水以西的周铺、仓埠、阳逻、张店等地盛行,并流传到河南、湖南等省。特征:集武术、杂耍、戏曲等多种表演手段于一体。专家点评:“高人出世外,卧龙藏民间”,在湖北省和武汉市多次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中,新洲张旗牌湾的高……[详细]
  高跷故事亭子盛行于黄陂东乡、西乡一带。集杂技、戏曲、故事于一体,在高空中用高跷小调演绎戏曲故事。一花一团一赛场,武汉杂技名远扬。民间竞技更活跃,强身健民体质壮。杂技皇后夏菊花、屡获国际大赛殊荣的武汉杂技团、以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和武汉杂技厅为载体和场馆的国际杂技东方赛场,使武汉成为中国和世界杂技艺术的中心之一。作为衬托红花的绿叶,便是遍布各城区的民间竞技和群众性的武术、渡江等活动,这些民间竞技活动深……[详细]
  采莲船在传说中为观音娘娘坐船筹款修桥铺路,后人为了纪念观音娘娘的善举,就通过采莲船表演来表示赞颂,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在重要节日以祝贺为主要内容的表演,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撑起采莲船为每家每户拜年、送上祝福。特征:主要形式为唱祝词并夹以锣鼓家业伴奏和行船表演,一般没有乐器伴奏,可和狮子、龙灯等一起表演,气氛更加热烈,表演期间农户人家会燃放鞭炮表示欢迎,有时还会摆阵考一考表演班子,表演人员要通过演唱……[详细]
  清末,汉南江上村村民何克得因受在武昌的太平军高人指点,得到了张小尔武狮的真传。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衍变张小尔的武狮,传至汉阳江下村,目前为止江下村的武狮已是张小尔武狮最后一支嫡传武狮。特征:分为“天狮”、“地狮”两种,“天狮”由两人在9张桌子上玩耍,“地狮”由10余人在地上表演。武狮系列:玄门中桩,其中有醉八仙、关分刀、板凳、九节鞭、齐眉棍。武狮动作:三砍、狮子打睡、狮子走梅花桩、惊险跳葫芦,狮子喝……[详细]
  汉阳高龙,因独特的造型、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名扬全国。然而,这项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在上世纪曾一度中断表演,目前更是因为后继乏人和保护乏力,濒临失传。“汉阳高龙独树一帜,是中国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仅仅依靠民间艺人的坚守是不够的。”现场千年高龙舞汉阳“巍巍昆仑,莽莽乾坤。黄河长江,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龙的灵魂。嗨呦呦,嗨呦嗨呦……”2月8日,春寒料峭。在武汉市汉阳区龙阳湖畔,……[详细]
  罗田民间舞蹈“赶柳翠”主要描述古代社会上几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追赶观看准备到庙堂敬香的官家小姐柳翠所引发的故事。舞蹈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演员根据出场顺序,穿戴相关的服饰和使用相关的道具,按照锣鼓节奏表演,其诙谐风趣的剧情主要靠演员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来展现,具有独特的地方生活气息。演出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演员的技艺和观众的情绪而定,长则半天,少则1个小时。演员人数5-8人不等。罗田县地理位置属于东经11……[详细]
  天狮子由地头舞狮演变而来,按一年12个月垒起12张方桌加一方凳,表演前祭天,礼毕后,舞狮人在锣鼓声中顺桌而上。整个表演集狮舞、杂技、武术、祭祀于一体。流行于蔡甸索河镇境内及周边乡镇。……[详细]
  挑担围鼓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是可以行进演奏的一种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先秦时期,古楚乐盛行,已八音俱备,凡重大庆典、祭祀、宴乐之举,必有鼓乐演奏。汉唐以来,荆州民间吹打乐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运用十分广泛,南北朝时期直至宋代,荆州民众于腊八日举行驱傩民俗活动时,村人并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人们敲锣打鼓,走街串村以逐疫。唐宋时期,泊于沙市长江码头的船只,有……[详细]
  薅草锣鼓,又名打闹歌,俗称打闹,主要流行于土家族部落中。打闹歌是土家人在薅草(就是用锄头给地里的庄稼除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薅草锣鼓乃是大户人家才能请得起的,因为小户人家是不会请数十甚至数百人为其薅草劳动的。薅草锣鼓的锣鼓声节奏鲜明,深沉浑厚,其打法为│ХΧ○│,……[详细]
  武当山下的古均州(今丹江口市)自战国始,就有了吹打乐。多为道教法事所用。明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后,武当道教达到鼎盛,均州吹打乐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后又随着南阳、襄阳、郧阳土生土长的“三阳”民乐的逐渐成熟,均州吹打乐从体系上更加规范,成为武当山乃至毗邻地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广为流传的民间吹打乐。均州吹打乐种类繁多,曲目丰富,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均州吹打乐包括三大类别、七大品种。均州城位于武……[详细]
  兴山围鼓,又称“八音子”(唢呐用八个眼孔吹奏而得名),起源于武当山附近地区,100多年前通过谷城传人和保康传人两条途径传入兴山。传入前是受道乐强烈影响并吸收当地民歌及地方戏曲曲牌营养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既能唱又能奏的民间音乐品种,是以唱为主的“八人班子”的坐唱形式,除击乐外还有笙箫管笛。笙箫管笛在兴山声断音绝,日趋衰亡。现今的兴山围鼓以吹打为主,极少演唱,广泛用于红白喜事以及平时自娱,其编制为豉1架(……[详细]
  有深山“天籁之音”之称的杨林堂鼓,今春起在三峡链子崖景区定点演出,来自秭归县的谭本高等8位农民艺人,用架子鼓、唢呐、大锣等器乐的变幻演奏,让游客享受了一道原始古朴、自然醇厚的音乐大餐。杨林堂鼓的主要乐器有大小堂鼓、大小锣、小镲以及唢呐和长号。大小堂鼓和大锣由一个人演奏,将大小不等的堂鼓呈弧形排列于支架之上,锣用一个木杈拴在一旁,其形式有点像西方的架子鼓。杨林堂鼓的唢呐、长号的吹奏有多门绝技,如二龙……[详细]
  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起源于远古时期劳动号子的罗田畈腔是在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它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小嗓(喉部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