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间民俗文化

河间十大民俗文化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北方较为典范的鼓书暨鼓曲形式,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及东北地区。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早在清康、雍、乾时期,冀中一代流行着许多说唱艺术,诸如弦子书、渔鼓道情等,西河大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河间一代有不少说唱艺人,他们根据当地的小调、民歌唱出一种新的调子,并用犁铧片击拍,这就是西河大鼓的雏形,故曰“犁铧片”,后又称“河间大鼓”。后来马三峰对这一演唱形式进行革新,使这一曲种日臻完善,许多艺人纷纷效仿,流派纷呈,于是西河大鼓便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由于西河大鼓也叫“犁铧片”,西河大鼓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鉴于当时唱西河大鼓的艺人大多来自子牙河、大清河流域,而天津人对这两条河流称西河,人们也就叫着一说唱形式为西河调。最后定名“西河大鼓”是在……[详细]
河间皮影戏
  河间位于冀中平原的中心地区,紧邻大运河,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艺形式多样,且兴盛。河间皮影戏是冀中皮影戏的重要代表,冀中皮影戏是我国西部皮影戏在华北平原的流传,相传为明代时由甘肃、陕西迁民带过来的,民间艺人称之为“兰州影”,主要流布于河北的保定、沧州、廊坊、石家庄一带。目前,冀中皮影戏在保定、廊坊等地基本消失,而在河间还有着比较完整的保存。河间皮影戏保留着丰富的口传剧目,民间虽有少量演出剧本,但主要靠口授心记,演出时不看剧本,代表剧目有《拿蛛蛛》、《混元盒》、《五鼠闹东京》、《绣花灯》、《丝鸾带》、《大妖书》、《小妖书》、《刘仁扫北》、《定唐传》、《白雁捎书》、《金滕玉箸》、《蝴蝶杯》等。乐队分文武场,文场是板胡、二胡、笙、笛等,武场是板鼓、阴阳板、锣、镲等。河间皮影戏的唱腔被称为“老虎调……[详细]
河间歌诗
  河间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的冀中平原腹地,因位于滹沱、中堡二河之间而得名(另一说为九河之间)。《诗经》十五国风是先秦口头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初传《诗》多家,鲁、齐、韩三家《诗》失传,只有《毛诗》一家传下来。毛诗由毛亨、毛苌叔侄二人传于世间,其发祥地就在今河北省河间市。秦始皇焚书坑儒,诸家经典多遭焚毁,荀子的弟子毛亨来到河间国武垣县(即现在的河间市)隐居。他在整理古文《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诗经诂训传》。在《诗经》传播的同时,河间出现了歌诗。据载,“河间歌诗”起源于汉,历代相习。至今河间还流传着用古韵吟唱的《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民歌。河间歌诗是汉代以来民间口头文学的杰出代表,河间诗经村等村落一直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河间歌诗是一种古老的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详细]
驴肉火烧制作技艺
  河间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素有“京南第一府”美称,成为古代北方军事、经济、文化重镇。由于各地商贾云集于此,推动了河间“餐饮业”的发展。各家饭店为招揽食客,掌柜的精心经营,师傅们各显神通,竞相施展厨技,当年在河间及周边县市流传着“要吃饭,河间转”的美誉。随着时光的流失,河间市内众多饭庄大都封灶熄火,灰飞烟灭了,唯独河间“驴肉火烧”长盛不衰。河间驴肉火烧为长方形,外皮金黄酥脆,内层松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来到河间,一书生“杀驴煮秫”招待李世民,他吃后连说“好吃好吃”,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河间,在农家吃饭,主人把精心煮制的驴肉夹到层次松软的火烧里,乾隆吃后连连称赞美味可口,问农家此为何物,农家如实回答:“驴肉大火炉”,乾隆甚喜即兴赋诗一首:“河间处处毛驴旺,巧妇擀面似纸张。做出火烧夹驴……[详细]
河间大鼓
  河间大鼓演奏风格独树一帜,鼓谱丰富,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是河间丰厚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内容。2006年,河间大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河间大鼓历史上的一件喜事、盛事。河间大鼓因其体大而得名。制鼓专业行的师傅说:鼓面直径1.8米以上的叫做大鼓,2.0米以上的叫特大鼓,鼓的打击面用牛皮制成,为了发音响,又悦耳,耐打击,牛皮不得有鞭伤、刀痕、针眼,质量要求十分考究严格。河间大鼓是全民性的民间艺术,而且分布很广,每队组建年代、历史、流派各不相同。河间大鼓已有千余年历史,其中有两个鼎盛时期,一个是明、清两代太平时期,河间大鼓队约有300多个;另一个是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时期,河间大鼓队急增,约有300—400个,每逢农闲节日、庆典之时,大鼓表演十分红火。过去,河间大鼓……[详细]
河间左把大奇枪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河间市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河间左把大奇枪在北方武林中享有盛誉,习练者多,流传地广,特别是在冀中平原河间、高阳、任丘、肃宁一带很盛行。左把大奇枪据传为罗家枪(亦称姜家枪,它因其独特的、有反常规的左把握枪方式,易守难攻,毫无破绽的出招特点,曾经留下有枪械中遇左把不敢“扎”的威名。左把大奇枪从最初传人少林派老和尚传给西张庄村王老四至-李梅、李海以前,一直都是口传、心记、身教授业的。李梅文武全才,用取长补短、两优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将散传的口诀编撰了刀谱、拳谱和《左奇枪论》、《大奇枪歌》,至此大奇枪才有谱卷文宝。到第五代传人李登瀛这一代,他既是传播者又是创新者,在大奇枪原来的基础上,又糅进了短拳、形拳、八卦等武学精华,博采各家之长,逐渐使大奇枪形成了一套既能保护自……[详细]
八仙拳
  八仙拳是中国民间传统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八仙门拳法劲力讲究惊涌二力,以惊为速,以涌为形,二者相合,带动内力,顺形而发。在武当武术中有武当(醉)八仙拳,又称“醉八仙”。是模仿传说中的八仙,如汉钟离解衣,蒙蒙胧胧;吕洞宾饮酒,似醉非醉;铁拐离独步下云梯,如灵猿出洞等等,表现醉形、醉态。因其拳行招走势如醉汉,故名“醉拳。其醉打技法取之于柔化巧打拳种,成形于明清。醉拳将地术拳法、醉形溶为一体而独树一帜。讲究眼捷手快,形醉意清,随机就势,避实击虚。闪摆进身,跌撞发招。身法矫健,刚柔相兼。醉而不乱,以醉态攻其不备,以醉步攻其无形。……[详细]
  绵掌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门类,全称为“连环绵掌”。其动作运行以掌为主表现运转舒展如绵,内蕴藕断丝连,具有含蓄待发之势。掌的运行线路走环形环环相连,绵掌分一、二、三路。二路、三路是在一路基础上的发展与变革。行云流水、伸展舒畅、潇洒自如、内蓄刚劲、蓄而不发、发胜迅雷是连环绵掌的重要特点,所以连环绵掌有“绵掌似柔实不柔,钢筋铁骨也发愁”的赞誉。连环绵掌是集哲学、美学、气功学、中医学、养生学等于一体内含极为丰富的拳种。它讲求内外兼修既能强身健体,又能自护搏击,具有极高的推广价值。同时具有很高美学价值,有丰富的教育内涵,能够愉悦身心升华思想,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和谐。该拳种还有无穷的想象创生空间,发展性、衍生性极强,有利于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连环绵掌”是清乾隆年间连环门先祖张野鹤道人,悟“水……[详细]
  养气功是依真气运行规律而编制的一套1。通过学习掌握这套1,以达到调息、顺气、养气、培育真气的目的,使人体阴阳调和,经络畅通,气顺血活,身体健康,祛病延年。养气功是我根据前人的传授,将几种行之有效的祛病延年的1、自己几十年的自我修养和临床实践经验,综合整理而成的。养生之道在民间流传的派别众多,方法繁杂,依据祖国医学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具体要领也不外是松、静、自然。30年代初,北京孔教会普照老人就给我教授了《六字诀养生法》、《洗髓金经》,他说这些简单易学的动作是养生治病的良方。我一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精神,弃糟粕,吸精华,但决不标新立异,索隐行怪,而以尊重实践为原则,重新整理了“六字诀”、“洗髓金经”,并以此为吐故纳新,培育真气,通利关节,治病健身的基本功。在几十年行医过程中,为了临床实……[详细]

全部河间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