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北省 > 唐山市 > 迁安市民俗文化

迁安市十大民俗文化

手工“高丽纸”
  手工“高丽纸”(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造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在河北省迁安市,延续至今的民间手工抄高丽纸,仍然使用着东汉时期蔡伦所发明的那一套完整工序,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迁安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文化源远流长,古迹遗址众多;商贾云集,手工业在民间发达兴旺,自汉代迁安就有种桑养蚕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造纸资源丰富。迁安造纸始于汉代,兴于明,至清末李显廷将造纸技术逐步完善,达到极至。迁安的书画纸、高丽纸蜚声海内外,上世纪80年代一度有“南宣北迁”之称。然而随着迁安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转移,造纸原材料的极度短缺,迁安造纸的人才以及纸的质量,均不能得到保障。加之环保达标所需设备价格……[详细]
迁安皮影雕刻
  迁安皮影雕刻继承了传统的制作手法,造型精美,做工精细,是雕刻和绘画等艺术的完美结合,作品具有美观大方,形象夸张、刻工精湛、细腻,色彩明快、雅俗共赏等特征。迁安皮影造型介于唐山皮影东西两路(有学者认为的东路昌滦乐,西路丰玉遵)之间。如正白脸造型,东路昌、乐地区皮影眼大嘴大,造型夸张;西路丰、玉地区皮影眼小嘴小,端庄雅致;迁安取大眼小嘴,极尽影人俊俏之能事,俏丽而不失典雅,端庄而灵动。如净角脸谱造型,东路以尖鼻子,粗眉毛为主,西路以圆鼻子,细眉毛为主,迁安制作在鼻子眉毛上刚柔并用,挺拔刚健,区别于各地;独创迁安皮影制作独特脸谱。东路影人构图简单古朴,西路影人花色通俗且刀口偏大,在迁安则影人构图饱满,立意雅致,花纹繁复,刀口精细,于方寸间展刀法之精妙。迁安皮影制作从古至今以品质赢得人心。从早期背先……[详细]
迁安老马识途的传说
  老马识途这一成语故事,几乎世人皆知。然而,这一典故发生在何处,知者却不多。其实这故事就发生在河北省迁安市的龙(泉)山脚下滦河岸边。河北省迁安市,原名安喜县,《金史地理志》载:“迁安县本汉令支县故城,辽以所俘安喜县民置,因名安喜,大定七年更今名”。金世宗年号为大定,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将安喜县更名为迁安县。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庄公之邀,率师北上,举行了救燕伐山戎之役。在打败无终、令支两国之后,继而伐孤竹。孤竹城山戎首领答里呵,设计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城计”,城中兵民都逃往山中藏匿,从而引诱齐军中计,误入迷谷。当时地形地貌与现在不同,迷谷附近尽是沙石之地,草木不生,人称旱海。是时又遇大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四处茫然,咫尺不辨。此时桓公大惊:“似此绝境,如何得出?”管仲献计曰:……[详细]
贯头山酒酿造技艺
  迁安历史悠久,古迹遗址众多,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有史记载,夏朝时属冀州;商朝时为孤竹国地;周朝时为令支国;金朝大定7年(公元1167年)安喜县改称迁安县;1996年10月8日更名为“迁安市”。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属半山区县级市,地处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东经118°26′至118°55′,北纬39°51′至40°15′之间。面积1208平方千米。人口72万。处于环渤海、环京津“两环战略”的前沿地带。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座落在迁安西部大五里乡贯头山旅游开发区内。迁安造酒历史悠久,传说起于黄帝,贯头山酒业公司现有魏晋时的古井仍在使用。我国的一些酿酒专家认为,贯头山酒业有丰富的酒文化遗存,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代表性,从而确定了迁安是中华……[详细]
  “抬杆”(亦称“抬阁”),是冀东民间传统花会形式之一,是我国民间独有的一种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的奇葩。抬杆属于摆会性质的舞蹈。所谓摆会,就是由数名表演者,扮成神话传说或传统戏曲中的主要角色,并将他们固定在特定的道具上面,然后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人物展览的性的表演活动。其特点是:注重展示人物形象,不表现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人物在固定的位置上表演,动作简单,人物之间不做感情交流,只是凭借所展示的一组群众较熟悉的人物形象,使观众看后能自然联想到某神话传说或某传统剧目的故事情节,进而促使观众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某种启迪。同时抬杆的设计、制作、造型体现了民间手工艺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抬杆”因无史料记载,关于该舞的产生和发展演变情况,目前很难予以考证。据迁安市建昌“抬杆”艺人介绍,“抬杆”是清朝光绪二十……[详细]
  汉曲(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曲”是鼓乐的一种,是以唢呐、笙、管为主奏乐器,并配以鼓、镲、锣等打击乐器进行演奏的一种民族民间器乐曲。演奏技巧吹、咔、哨相结合,独具一格。大量用于丧葬、婚取、祭祀礼仪等民俗活动中。迁安“汉曲”起源于清早期,兴盛于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是由第一代传人是木厂口镇马各庄村王大辫(艺名)传承发展而来,王大辫自幼酷爱音乐,在他很小的时候与师傅(姓名不祥)学艺,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童子功,在当地就小有名气。由于家境贫寒,少儿时就随师父闯关东立棚子、吹擂台,冀东一带名望较高。从第一代传人王大辫起,代代由师傅用工尺谱口传面授,传承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第。汉曲根据唢呐曲的曲调结构及特点,分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锣板曲三类。1、大牌子曲:在婚、葬礼俗中使用……[详细]
  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2011年入选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多数史料记载,孤竹国都城----在迁安市彭店子乡坨上村一带。伯夷、叔齐系孤竹国君之二子,在商周更迭时期,围绕其兄弟俩,发生了“夷齐让国”事件;二人在弃国西进拜访西伯昌的途中,遇武王伐纣,发生了“叩马而谏”事件,在兴周灭商中,发生了“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在首阳山”事件。伯夷、叔齐的精神被当时人们视为仁、义的典范。在后人的评价中有褒有贬,总的来说褒者多于贬者。儒家始祖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五次赞颂夷齐精神,称夷齐“古之贤人也”,“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孟子赞美说:“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详细]
  建昌营镇位于唐山市迁安市北18公里处,建昌营西街,原大西门里路南,有一条小胡同——仁义胡同。此胡同宽1.1米,长50米,两人相对走来可擦肩而过。建昌营西大街与其南边的鸡市街本不相通,有了这个仁义胡同两街才沟通了,从而方便了这一带的居民。“仁义胡同”顾名思义是由“仁义”而来,其来历是,明朝时期建昌营西街有两大户人家,是隔壁邻居。东家人姓任,西家人姓梁。梁家欲盖东厢房,想占隔墙为基。任姓闻知,言说此墙系我家所有,梁姓占墙实属无理。梁姓人坚持要占,两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由于任姓抗得很硬,梁家好长时间没有动工。在相峙的过程中,任姓给其在外地做官的家人寄去一信,告之此事。不久此官复信至家,任姓拆封取信过目,上写四句小诗:“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任姓在此信的……[详细]

全部迁安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