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邳州市民俗文化

邳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邳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采用浸渍兰草的方法把白布染蓝。在春秋战国时期,农村种桑植麻,纺纱织造,已较为普遍,染织工艺也迅速发展。据《禹贡》记载,徐州是当时八大染织工艺生产地之一,产玄织缟。而邳州蓝印花布据当地资料记载,唐代,开始了凸板印花,邳州北部地区彩印花布盛行,染匠人担挑子走村串户收印蓝花布,蓝印花布已在民间广泛应用。明清时期,邳州历代官府都大力倡导、鼓励、指导民众广为发展纺织印染产业,并实行生产奖励措施。邳州丰富的原材料生产,给蓝印花布印染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横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勾通了邳州与南北方文化艺术、生产技术的交流和物资贸易,促……[详细]
  邳州渔鼓,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邳州渔鼓早起称道情,是曲艺界最古老曲种。渔鼓是江苏省北部邳州市濒危曲种。系外来品,一说山东孔子组织门生72大贤,编词宣传儒家思想传来的。二说沿海渔民以哀叹之曲表现生活疾苦而形成的自娱自乐文艺形式,由渔民来邳交往传入的。至唐代已有《九真》、《天承》道曲出现;到宋代道情造出击节用竹板,唱非叙事性道教小段。至金、元、明渔鼓和茼板已成为伴奏乐器。此时群众不满足非叙事性小段,艺人便编唱生活故事、道教故事。随着传奇的勃兴,艺人开始说唱长篇故事。明嘉靖时成书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渔鼓弹词,声音鼎沸”,道情一词被渔鼓代替了。清康熙之后有了明显进步和创新。清至民国渔鼓有了发展。邳州渔鼓演出时演员一手举茼板同时揽长条形渔鼓在怀,另一只手以食……[详细]
  竹马(邳州跑竹马),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流行于邳州的滩上镇、八路镇、官湖镇等地,尤以滩上镇起源最早并具有代表性。跑竹马约在清代嘉庆年间流入邳州,直到20世纪50年代,邳州地区依然还有10多个“竹马会”在活动。邳州跑竹马的节目有“五马投唐”、“时装”、“金兀术打围”等。表演者腰挂竹劈和纸糊制成的马或麒麟,扮演历史人物并跑出各种阵势。整个舞蹈以“跑”贯穿始终,跑中见阵、阵中见情,阵容分明,舞姿“稳”、“晃”、“变”、“快”。表演过程佐以打击乐、唢呐及歌唱等音乐形式伴奏,载歌载舞,十分热闹。邳州跑竹马不讲究十分严格的传承关系,从晚清至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众多的竹马艺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张庆友和张学明两家,至今已相继传……[详细]
  邳州年画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邳州地区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时,邳州年画已进入邳州千家万户,邳州先后开办了数十家各具特色的年画作坊,随着京杭大运河在境内贯通,沂河、泗水、汶河在邳州汇流,咖口、官湖、邳城、四户、港上、窑湾、土山等古镇纷纷开设年画制作批发销售商铺,苏、鲁、豫、皖及南北客商云集,更加促进了邳州年画的发展。邳州年画的绘画形式和技法多种多样,有手绘、半印半绘、木版手工印刷、机器印刷、刻纸彩绘等。绘制材料载体有:纸张、板、墙、家具、器物等。邳州年画吸取了传统雕刻画的精华,不断创新和提高。构图大胆、泼辣、简练、夸张。色彩艳丽,……[详细]
  邳州舞狮是邳州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据史料记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记载了邳州“乡会”狮子舞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花车、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演州闾”。清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词》:“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子、莲湘轻捷多姿,花车、独杆轿、大头和尚诙谐幽默,博得众人开口笑”。他在描写狮子舞的词中写道:“前头狮子一声吼,东倒西歪人乱走,果然大小尽如狂,相习成风今已久”等诗句。证明狮子舞已早在邳州盛行,并创造了独具邳州地方特色的狮子舞……[详细]
  邳州柳编,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从邳州大墩子遗址的陶器底部的条编编织纹为邳州柳编历史提供了依据。战国、汉代的武士们的柳编头盔、马头防护柳编罩,说明当时柳编技艺已普及,不仅进入平常百姓家,而且运用到军事防御上了。邳州因地洼宜于杞柳的繁殖生长而推动了柳编技艺的发展。明清时期柳编成为家庭必用品,邳州形成了人人学柳编,家家有作坊的场面。新中国成立后,邳州成立了许多柳编厂,生产的柳编制品不仅供应国内,还远销日、韩等国家。邳州柳编主要分布在邳州市的官湖、邳城、陈楼、炮车等乡镇。邳州柳编主要是手工编织而成,材料用去皮的杞柳条和麻线通过穿折工序而成。邳州传统柳编形态以圆型、抹角方型为主,很少有方型器具。圆型的品种有大笆斗、大箢子、小箢子、量斗、针线筐等;抹角方型的有大蒲……[详细]
  邳州八义集臭豆乳制作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乾隆年间,邳州八集街农民刘祥胜以做豆腐谋生。一次当地接连数十天阴雨绵绵,刘祥胜做出的豆腐无法出售,只好放在豆腐坊里。但豆腐房里温度很高,没过几天豆腐上就长出了白毛,刘祥胜担心豆腐变质,生意折本,就用盐腌制。腌制几天后,见豆腐块色彩鲜亮,略有臭味,就吃了一口,觉得臭中带香,越吃越香,于是上街喊卖,很快就销售一空。后如法炮制,经二、三年不断总结、改进终成佳肴。新中国成立后,邳州八义集成立了八集酱菜厂,以生产臭豆乳为主,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传承至今。邳州八义集臭豆乳以优质大豆,当地井水,祖传秘方,精心调制而成。八义集臭豆乳其貌不扬,每块切成火柴盒形状,色泽青灰、肉质松软、气味别致(即使是常年做臭豆腐的老师傅在启缸……[详细]
  邳州香包,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已普遍佩戴,如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邳州境内汉代养蚕、织布业已很发达,香包在汉代邳州民间已有缝制,唐宋时期已普遍流行,明清时期已作为家庭女孩和妇女必学必备的针线活,一直延传至今天。邳州香包多用绸缎、五色丝线、香料、棉素和茅香樟根粉拌辛夷、朱砂等5种香料手工缝绣制作而成,有去汗臭、爽身、装饰和避邪的功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邳州地域特色的香包。因此邳州人们普遍佩戴香包,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人人都佩戴香包,这也成为邳州的民俗习惯。邳州香包制作造型上多种多样,以新、香、美、精为造型主体,形态淳朴,色彩鲜艳,有较高的观赏、实用、收藏……[详细]
  邳州打铁花,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邳州打铁花,也称“打礼花”,是民间传统手工施放观赏礼花的技艺。传说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时尤为盛行,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邳州志》载:“邳之物产见于汉地志者有铁,冶铁为钱镈,攻木为耒耜”,说明邳州的冶炼、铸造、锻打等铁业早在汉代前就已非常成熟,并被普遍应用。打铁花技艺源自于铁器匠人们的锻造生活,冶炼匠人在开炉前取铁汁抛洒,一为观察铁汁的温度,二为敬奉祖师太上老君。后来人们在观察总结铸造、打铁时飞溅的火花,创造出特殊的铁花施放技艺,并逐渐应用于节日庆祝娱乐,成为具有观赏性的铁礼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打铁花艺人在年节、喜庆日、民众的婚礼、庙会、商铺开业庆典时被主家邀请施放,生意十分红火,应接不暇。邳州打铁花技艺看似简单,……[详细]
  邳州花车,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邳州花车,据史料记载已有500余年历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代《邳州志》等史籍都记载了邳州“乡会”花车舞的演出盛况。邳州花车流行于邳州全境及周边接壤的苏、鲁、豫、皖地区。20世纪80年代前,邳州各乡镇都有花车会班。目前,仅有张楼红旗村、运河镇、滩上镇、戴圩镇、官湖镇等村镇坚持排演花车。邳州花车的表演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妻,同家人一起,由丈夫推着媳妇赶庙会。通过翻山越岭、车陷泥塘,险过独木桥,赛歌比美,大头和尚戏耍新媳妇,庙会受阻,欢乐庙会,祭拜等情节,展现该舞有捧有逗、有说有唱、人车互动、情感交织,惊险滑稽、幽默诙谐,充满喜庆、不惧艰险、团结奋进的热烈调笑气氛。由推、拉、坐、女丑、大头和尚等6—8人表演,如……[详细]

全部邳州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