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邳州市民俗文化

邳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喜床画顾名思义,就是画在喜床上的吉祥画。在邳州当地一些乡镇,早年时候,年轻人结婚,打制一张上好的喜床,是上辈老人给子女准备婚嫁用品时的必备流程之一。为了突出喜床的“喜”气,往往还要请画师在喜床的面子板上绘制三幅寓意婚姻美满、心想事成、合家安康、人丁兴旺等吉祥意义的传统风俗画,取其纹样的谐音,饱含着对子女婚姻的期望和美好祝福。邳州喜床画起源,要追溯到汉代。在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能看到精彩的床画造像……[详细]
  邳州工艺葫芦为邳州传统美术之一,艺人需有较好的绘画功底,以电烫烙烤色为墨,以铁烙笔为笔,以葫芦作纸,绘画出各式各样体裁的画面作品,用于家庭装饰和人们佩戴欣赏。根据葫芦型体和大小构设图纹内容,先用画针画出图纹造型轮廓及主线条,再用烘针烫出阴阳向背,突出画面的粗细、深浅、浓淡及线条块面。邳州工艺葫芦题材广泛内容繁多,形式有烙画、针刻、镂刻、葫芦各类造型,主要用于观赏、盛物和昆虫饲养等。不仅具有文化艺术……[详细]
  邳州大鼓,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项目。邳州大鼓,外称淮海大鼓,用邳州方言演唱。邳州大鼓项目于2016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详细]
  邳州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是建国初期最早出现的农民画乡,全国第一幅农民画就诞生在这里。邳州农民画还是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58年《人民日报》曾对邳州农民画作过详细报道,同年被国家确定为壁画县。邳州农民画夸张、抽象、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法,构图饱满,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彰显出雅拙的审美情趣,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邳州农民画先后入选全国优秀农民画大展、新时代中国……[详细]
  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经过历代统治者和鉴赏家的使用赏玩,经过礼学家的诠释美化,最后成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的物品,玉成了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寄托。邳州,既是汉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又是中国著名的“玉雕之乡”。邳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和梁王城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饰,这说明在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邳州先民就已经开始采玉、磨玉,并用玉来装饰自己的生活,展柜里的玉饰品即使……[详细]
  徐州玉雕是江苏徐州邳州市的民间雕刻艺术之一,当地玉雕产业独具特色,仿古玉雕技术水平遥遥领先,貔貅雕刻技术名扬千里。在徐州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邳州市的玉雕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共有玉雕加工单位2000余家,玉雕技术人员10000多人,从事经营销售人员2000余人。玉雕产业既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的兴起对邳州市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玉雕产业将发展成为邳州市四大支柱产业外的……[详细]
  邳州草编历史悠久,据明、清《邳州志·物产礼俗卷》附载:“贫媪亦善女红,编蒲为扇,织草为履,颇精美,而海外瑰奇日”。明清以来,邳州蒲扇编织成为邳州广大农村手工业的一项支柱产业,形成了十多个蒲扇编织专业村,数千人从事蒲扇编织。1915年邳州编扇艺人李凤祥、黄作编织的“蒲编桃花扇”,被选送至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展出,荣获银质奖。邳州蒲扇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深得民众的喜爱。邳州蒲扇编织技艺分布于邳州全境,编织……[详细]
  邳州叙事诗——胡打算,​​​​​​​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胡打算》长篇叙事诗,源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邳州境内及苏北、鲁南接壤地区广为流传。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邳州及周边接壤地区几个县的私塾和学管,均把《胡打算》作为学生的启蒙书,当时在农村流传着“学会胡打算,万……[详细]
  邳州黄石公的传说,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邳州黄石公的传说讲述的是黄石公与张良在下邳圯桥上相遇,张良不耻下跪纳履,黄石公授其兵书的故事。最早出自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此传说以黄石山上黄石公庙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扩散传播到鲁南部分区域,中心区域为岔河镇、戴庄镇、邢楼镇、四户镇、铁富镇、邳城镇等。由于人员的流动和文字的传播,关于黄石公、张……[详细]
  邳州泥玩具,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邳州泥玩具的制作历史悠久,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邳州四户大墩子、戴庄刘林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就出土了三件泥响瓿和陶兽、陶猪、陶鸡、陶鸭、陶房等泥玩具,这些泥玩具均为腹空,有的在背后、有的在头、有的在两腿上各开一小圆口,与现代货郎所吹的小泥响瓿极为相似,出土时仍能吹之有声。据史料考证,汉代就已有了民间泥玩具制作销售的记录。……[详细]
  邳州蒲扇编制技艺,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邳州草编历史悠久,据明、清《邳州志·物产礼俗卷》附载:“贫媪亦善女红,编蒲为扇,织草为履,颇精美,而海外瑰奇日”。明清以来,邳州蒲扇编织成为邳州广大农村手工业的一项支柱产业,形成了十多个蒲扇编织专业村,数千人从事蒲扇编织。1915年邳州编扇艺人李凤祥、黄作编织的“蒲编桃花扇”,被选送至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展出,荣获银质奖……[详细]
  邳州花鸟字,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邳州花鸟字,又称“鸟字”、“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藏字画”、“飞帛板书”、“字谜语”、“意匠文字”等,是由古代“飞白书”演变而成,流行于汉魏,唐宋时期又与“鸟虫书”、“竹节书”、“蝌蚪文”、“虎爪书”、“龙爪书”、“鸾凤书”、“穗书”、“云书”等书体和传统民间花鸟画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画艺术形式。据明清《邳州志》及……[详细]
  邳州门笺,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邳州门笺也称“门钱”、“过门笺”、“门吊子”。据史料记载,门笺始于汉代以前,古人初用幡胜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祈求吉祥。宋代开始在年节时把幡胜悬挂于门楣,作为新年的吉兆,并开始用布和纸镂空,制作挂门钱。明清时,挂门钱已演变成型,幡胜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门笺。每当春节,邳州城乡家家户户张贴门笺,五彩门笺,色彩……[详细]
  邳州唱花相,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邳州唱花相,也称“说花相”、“数来宝”。商周时期称之为“说乐”,汉代“说乐”已流于民间,俗称“金口”。唐代称之为“唱双簧”,宋代以后称之为“说花相”、“唱花相”。明末清初,苏北、鲁南广大地区连年遭遇自然灾害,许多灾民为了谋生而背井离乡去乞讨。乞讨时,灾民们多学习唱花相,说些吉利话以多求得施舍,后来人民则把唱花相艺术作为休闲娱乐之词……[详细]
  邳州扬琴戏,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邳州扬琴戏是由“丝弦”、“扬琴”、“琴书”演变而成,它源于明代小曲。邳州扬琴戏初为单档、双档,清朝末年后逐渐演变为多人组合演唱的曲艺形式。演唱者化彩妆,着戏服,根据唱本的故事情节,扮演角色,以唱为主,辅以舞蹈动作,跳入跳出,生动活泼,深受听众喜爱。邳州扬琴戏强调说表和演唱。扬琴戏的表演动作不作硬性规定,主要讲究手、眼、身、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