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南省民俗文化

海南省民俗文化介绍

  花瑰艺术是海南民间对木雕神像、偶像、人物像等的俗称。在海南,以澄迈县的花瑰艺术最具代表性。花瑰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与宋代佛、道、儒的兴盛有关。过去,佛、道、儒的各种神像都要靠花瑰老艺人制作。宋代,在澄迈县的白石岭的早期道观,祭祀万天大王和雷公神,相传出现了最初的雕刻神像。明代澄迈县开始兴起军坡节,又称“游公节”,人们将各路民间保护神抬出来- ,供人祭拜。清代的佛、道活动更盛,各类庙堂遍布城乡。从年……[详细]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
  海南岛制陶历史悠久,在黎族聚居地区的史前遗址中曾发现过陶片,文献中也不乏相关记载。如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亦记黎人:“缌绠绩木皮木布,陶土为釜。”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区域。黎族制陶工具包括木杵、木臼、木拍、木刮及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竹垫等,制陶过程由挖陶、挑陶土、晒陶土、粉碎陶土、筛陶土、和泥、制坯、……[详细]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
  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聚居区有极为丰富的木棉、野麻等纺织、印染原料。在棉纺织品普及之前,野麻纺织品在黎族地区盛行。人们一般在雨季将采集的野麻外皮扒下,经过浸泡、漂洗等工艺,渍为麻匹。麻匹经染色后,用手搓成麻纱,或用纺轮捻线,然后织成布。野麻布质地坚实,多用于制作劳动时穿着的外衣和下裳。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主……[详细]
  树皮布又称纳布、楮皮布、谷皮布等。古代文献中所称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树皮制成的衣冠产品。海南岛黎族树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保亭县黎族树皮布文化的起源可上溯至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用麻和木棉纺织之前,曾经历过相当长时期的“无纺织”年代,用于蔽体的衣物主要是这种粗纤维的“树皮布”。由晋人裴洲《东观汉记》一书可知,汉代已有用树皮……[详细]
  黎族传统泥片制陶技艺历史悠久。从海南出土的陶片分析,新石器早期已出现土法制陶。宋赵汝适《诸蕃志》“海南条”云:“按《隋志》谓:(黎族)人性轻悍……以土为釜。”泥片贴筑法制陶出现在泥条盘筑法制陶之前,历史更为久远,是史前文化的孑遗。泥片制陶技艺是我国早期制陶技艺的活化石,对人类社会发展史、手工技艺发展史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泥片贴筑法制作的陶器,为黎族人民世代所用。陶器的造型艺术呈现了古代黎族妇女的艺术……[详细]
  海南省儋州市洋埔半岛盐田方圆七百五十多亩,是当地重要的海盐产区,共有大小晒盐石槽七千三百多个,其中有些石槽已存在了一千多年。洋埔盐田使用的传统晒盐工艺属板晒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工艺是先让涨潮时的海水淹没蓄海水池,用以浸泡晒盐泥地(盐田)里的泥沙。退潮后将海水淹浸过的泥沙翻耙曝晒两三天,泥沙干后再铺垫干茅草,将之夯填入堆筑起来的过滤池(盐泥池)。随后把蓄海水池中的水倒入过滤池以湮浸池中泥沙……[详细]
  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自治县古老的骨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骨簪精美,雕刻技术高超,所含的文化密码也极为丰富,其雕刻精致,图案精彩,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黎族人民的智慧,也蕴藏着黎族社会丰富文化内涵的宝贵实物资料。色彩对于骨簪中尤为神奇的着色技艺,王启敏亦有记载:把木炭捣成粉状后,渗入所刻的骨头图案纹中,再抹上蜜蜂腊把碳粉封闭,然后用小火慢慢地把……[详细]
  妈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海南省海口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妈祖作为沿海地区百姓的海上保护神,曾被历代皇帝先后36次叠奖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海南民间习惯称妈祖为天后圣母、天妃圣娘、天妃娘娘。历代海南史书和地方志记载,元代海南岛已建有……[详细]
  冼夫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革命家。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她临危不惧、为稳定岭南和海南的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的经济文化、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她: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海南人“闹”军坡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作为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特有的节目,军坡节是海南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精华、文脉所在,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冼夫人信俗为海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本土信俗。其最重要的纪念活动在海南被称为“军坡节”,是海南最具民俗特色、也是最为隆重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期间,人们都自觉聚于冼夫人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等纪念活动,由于此间仿当年冼夫人军队出征仪式的装军巡游最为壮观,俗称“装军”,久之相沿成俗,形成军坡节。……[详细]
  冼夫人信俗为海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本土信俗。其最重要的纪念活动在海南被称为“军坡节”,是海南最具民俗特色、也是最为隆重的传统民间节日。每年的农历二月期间,人们都自觉聚于冼夫人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等纪念活动,由于此间仿当年冼夫人军队出征仪式的装军巡游最为壮观,俗称“装军”,久之相沿成俗,形成军坡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