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民俗文化

贵州省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打镏子》是流传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的一种民间传统吹打艺术。发源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洪渡镇。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武陵山区,位于贵州省东北角,乌江下游。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德江县及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相连。《打镏子》又称《打行李》、《拍闹台》,起源于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传说锣鼓响器乃张天师发明……[详细]
  贞丰土法制陶的窑上村,隶属贞丰县挽澜乡。这里南北走向气势磅礴的龙头大山位于贞丰与兴仁、安龙的交界处,是集科研考察、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山上森林蓊郁,草场繁茂,流泉飞瀑秀美,风光迷人,有许多珍稀动植物,窑上村500多户人家散落在大山腹部约五里长的山间盆地和两个坡头上,梯田层层,屋舍俨然,炊烟袅袅,陶窑排排。窑上村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窑上制陶所需的陶土、煤、土釉、灰釉、石英车盘,耐火石……[详细]
  “故央”——布依族传统手工水磨制香技艺,流传于贵州省安龙县戈塘镇香车河两岸的洞广村和其相邻村的一些自然村寨的。香车河,因其河边有木质香粑水车常年转动而得名,它是戈塘镇岔河与柘磨河汇流后流入洞广村境内的河段。从汇流处的洞广村冬瓜寨算起,至相邻的纳利村龙路寨,大约长7公里。沿河两岸住着纯朴的布依族、苗族人家。关于洞广村布依族制香的历史,现已无文字可考。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上天有位专司制作……[详细]
  印江印染技艺伴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发展而兴起,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印染分为染色和印花两部分,民间称为普染和印染。染色,即以土蓝靛为主要染料,将本地生产的白土布染成月白、月兰、青蓝等各种颜色;印花,即以自制雕版(又称花版、图版、印模、印版)放到白土布上刮灰浆,印制各种图案,经一系列染色工序,成为蓝底白花的成品。据有关文献记载,印染源于秦汉,兴于唐宋,宋时称“药斑布”,明清时又称为“浇花布”。自汉至魏晋……[详细]
  德江县保存有完整的古老傩堂戏,是有名的“傩戏之乡”。傩堂戏表演使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是地方传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德江傩戏面具民间称“脸壳”、“脸壳子”、“鬼脸壳”,是表现傩堂戏人物性格特征和面部神态的主要道具。《明嘉靖思南府·风俗篇》有“境内土著人信巫屏医,有疾则信巫屏医、专事祭鬼……冬时傩亦间举”的记载。既有巫傩活动,必有面具制作,现见有明洪武五年袁场黄姓傩法墓石上雕刻“八仙图”人……[详细]
  贵州广大布依族、苗族都喜欢种植蓝靛和进行蓝靛染。据史料记载,贵州的布依族、苗族的先人在明以前就已经掌握了靛染技艺。用蓝靛草加工成蓝靛,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牛皮胶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蓝、蓝、深蓝、浅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专业染房(大染缸)外,几乎每户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后用犁树皮或刺犁树熬水上浆,色泽鲜艳,保色期长。布依族妇女喜青……[详细]
  大方漆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享有贵州三大宝之一的美誉。大方县位于黔西北毕节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大娄山西端,黔西高原与黔中山原过渡地带。全县山峦重叠,切割较深,沟壑纵横,河谷交错分布。气候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为11.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短冬长,春秋相近,雨雾日多,适宜漆树生长,漆质优良,尤其是生长在油沙地的漆树所产生漆质更佳。明洪武年间,水西彝族女政治家,摄贵州宣慰使奢香……[详细]
  苗族堆花绣(简称堆锈),它是苗族服装上的主要饰品,分布在凯里清水江沿岸的翁项、地午、凯棠、九寨、板溪等30个多村寨。查翁项青杠寨的李巫冷(杨昌贵的妻子)有几套不同时期、不同堆花绣为花饰的苗族服饰。据她介绍,其中有一套服饰的绣片从高祖太杨巫类传给曾祖太潘巫娜,再传祖太杨巫口,传母亲杨巫欧,现在传到她的手头,她现在60余岁。花绣翻用了几次,衣服换了几代。历经二百年左右。从她的服饰来看,服饰有两大类,一……[详细]
  苗族马尾斗笠的原产地在凯里市湾水镇。湾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苗族聚居大镇,米薅、格种、里仁行政村中的火星、米薅、格种、小寨、小翁凼等苗寨村民。素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代代传技艺,户户编斗笠”,“家家嫁姑娘,马尾斗笠配嫁妆”。“送金送银不稀奇,必配斗笠好回归”(指新娘穿金戴银到新郎家办婚宴回娘家后,如果娘家没配有马尾斗笠,新媳妇没脸回归丈夫家)。使编制马尾斗笠的高超技艺得以代代相传。明、清时期,马……[详细]
  从江侗族用杉木建造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侗族鼓楼,全县有大大小小侗寨212个,分布各式各样的鼓楼108座。根据民间传统地理区划,从江县鼓楼可分为五个群体。九洞鼓楼群共有鼓楼29座,分布在往洞乡大部分村寨。是从江县密度较大的鼓楼群之一,特点是建筑年代久远,楼体雄伟壮观,造型优美流畅,以增冲鼓楼为代表。六洞鼓楼群共有鼓楼28座,分布在贯洞、洛香、庆云等乡镇,鼓楼群密檐层数较少,具有小巧玲珑的特点,以佰二……[详细]
  黔东南地区苗族过去都会织锦,但现在只有部分地区的苗族掌握这种技艺,雷山主要在郎德镇的上郎德、报德、乌流、西江、丹江、公统等地流传;麻江主要分布在下司镇的新华村、铜鼓村、摆仰村、白午村,宣威镇的龙江村、富江村、卡乌村、罗伊村,龙山乡的共和村、大塘村等。其中首推雷山县公统村的织锦最为精致、美观。史载三苗先民女子“鸟章卉服”,说明古代的苗族人已经穿上了有花鸟图案的漂亮衣服。《楚辞·远游》载:“建雄虹而采……[详细]
  石氏面塑是以家族传承为主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城关镇的石姓人家。据《兴仁县志》记载:面塑艺人石家让“用面食捏人像及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抗战时期,美军驻县,他用面食捏美军人像,美军认为被辱,欲踢其摊,他灵机一动,又捏一日本兵跪着向美军投降状,美军大喜,视为珍品,争购带回美国。”此事当时在兴仁引起轰动并广为流传,由此也证明了石家让高超的技艺和过人的才智。由于民间各种传统民俗活动……[详细]
  望谟麻山绝技主要流传于纳夜镇、新屯镇、麻山乡、乐旺镇、桑郎镇、郊纳乡。望谟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黔西南州东部,土地面积为3005平方公里,东与罗甸县接壤,南与广西乐业县隔红水河相望,西与贞丰县、册亨县以北盘江为界,北与紫云、镇宁县毗邻。望谟于战国至秦代属夜郎国,汉属牂牁郡,唐属明州罗殿国,明属广西布政使司泗城州,清属泗城府。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置永丰州于县境长坝,隶贵州南笼府,民国29年(19……[详细]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流传承着一种布依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杂技艺术——布依族高台狮灯。兴义市系贵州省黔西南州府所在地,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是黔西南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市境属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具有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马岭镇瓦嘎村位于兴义市东北部,距市区13千米,辖5个自然村寨,即上瓦嘎、下瓦嘎、滑石板、王家坡、邓家坡。古寨群山环抱,千年古榕盘根错节,茂密的枝叶……[详细]
  高台舞狮系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借助普通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于其上舞“狮”而得名。高台舞狮主要流布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大磏、三桥、三江、忠信、旧城、洛龙、隆兴、阳溪8镇及上坝土家族乡和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周边分别与重庆所辖南川市、武隆县、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的正安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