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民俗文化

云南省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详细]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存在于云南苗族聚居区的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天星镇芦笙以苦竹、桦槁树皮、杉木、铜片为料,使用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工具制作。芦笙通常由笙管、笙斗和 三部分构成,常见的芦笙发音管一般为六根,大关县芦笙制作传人王杰锋在继承祖传秘技的基础上作了创新,将发音管改成八根或十根,又在高温冶炼黄铜笙 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增强了芦笙 的弹性及韧性,这样制成的芦笙发音……[详细]
  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现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详细]
  纳西族东巴纸又称白地纸,其制作技艺较为独特,现保存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祥地,东巴纸是东巴最重要的写经用纸,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负盛名。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经鉴定为瑞香科丽江荛花。其造纸过程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东巴纸的……[详细]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历史悠久,特色显著,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四川省稻城县赤土乡阿西村和青海省玉树地区囊谦县等藏民居住区。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民具有烧制黑陶的传统手工艺,这一技艺在当地的传承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在文化旅游开发的环境下,汤堆村的原始制陶业得到发展。汤堆村的藏族黑陶烧制工艺采用黏性大、可塑性强的白色和红色陶土,加上风化沙石……[详细]
  傣族织锦是傣族先民劳动的产物,是傣族传统手工艺最早期的重要品种。傣族织锦与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佛教信仰、鬼神崇拜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傣族织锦出于妇女之手,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傣族妇女劳作之余,在彩锦上织造出高洁的荷花、挺立的槟榔、吉祥的孔雀、庄重的大象、威严的麒麟和龙凤、佛塔等图案,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详细]
  滇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滇红茶,又称云南红茶,简称滇红,大家都习惯称之为云南滇红茶。滇红茶主要产于云南的西部与南部两部分。云南所产出的红茶有一个独特的特点“颜色香艳、香味高而淳浓”,成品的红茶外形肥硕饱满而又紧结,叶子底部呈现红润乃是红茶中的极品。滇红茶加工工艺1、萎凋萎凋是指鲜叶经过一段时间失水,使一定硬脆的梗叶成萎蔫凋谢状况的过程,是滇红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经过萎凋,可适当蒸发水……[详细]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下关沱茶是白族人民创造的十分典型的传统技艺,它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云南下关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整个云南地区空气湿润,四季温和,日照时间长,适于……[详细]
  宣威火腿,因产于宣威县而得名,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蜚声中外。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其品质优良,足以代表云南火腿,故常称“云腿”。宣威火腿最迟明末产生,清雍正五年(1727)成名。1923年参加广州名特食品会,获得优质奖章。20世纪80年代再度获奖,90年代……[详细]
  “筒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文章,那是阿佤山的民谣,那是与生命相依的古歌。”一针一线,藏着佤族人民的古往今来,记录阿佤山的前世今生。佤族织锦传承古法技艺,一经一纬循环往复,形式多样,主要以黑、红为主色,黄、绿、白、蓝相间,粉色、棕色为辅助色,像极了挂在佤山苍穹下的一道道彩虹。融入了绿水青山、森林花草、彩霞云霓,独特的色彩和纹样构成佤族织锦独树一帜的风格,体现了阿佤人民诗意浪漫的衣食住行、民……[详细]
  银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丽江是一个拥有三大世界遗产的城市。来到丽江,除了看美丽的雪山,感受纳西族独有的风土人情以外,丽江还有一种独有的古老工艺---珐琅工艺。珐琅工艺是13世纪初,由意大利工匠发明的,最早是做在珠宝和钟表上的一种工艺。元朝时期,蒙古军队特别强大,当时占领了大半个欧洲;由于蒙古大军是一个游牧民族,非常缺少手工艺人,蒙古大军就实行“唯匠可……[详细]
  迪庆藏医骨伤疗法是以传统藏医创伤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具有接骨功效的天然鲜草药捣成糊状外敷和内服传统藏药相结合。吸取传统藏医创伤治疗的精华,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疗法。迪庆藏医骨伤疗法由整复、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功能锻炼三个基本步骤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外敷药加夹板或牵引固定。这个步骤中包括了骨折初期、中期、后期。初期应用具有清热、消肿、止痛、活血化淤功效的外敷药伤科一号(……[详细]
  彝医药是彝族人民的传统医药,分布于云南楚雄和四川凉山等地。彝医学将天地元气分为清浊二气,蕴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基本物质。人体以清气络胸、腹、五脏,以浊气循肌表、腹、背,上下六气贯通,制衡内外邪毒。这是彝族人民对生命和健康的认知,成为彝医学的基础理论。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法。彝族地区气候湿热,虫虺蚊蚋为害,瘴疠疫气为毒,疖肿痈疽时有发生。水膏药疗法用井水或冰水、雪水(在冬天或从高山收集后贮……[详细]
  据《云南省志医药志》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通海秀山沈育柏创建老拨云堂,生产拨云锭眼药,首开云南制药先河”。老拨云堂以“医以济世,世守其业”价值观世代相传。清朝末年,老拨云堂第八代传人沈元能用拨云锭治好了云南开化总兵夏豹伯久治不愈的眼疾,夏将拨云锭选为贡品受皇室嘉奖。夏欣喜之余赠藏头联予老拨云堂:“拨翳抽丝眼光若电,云开雾散医道通神。”从此,老拨云堂声名远播,与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杭……[详细]
  德宏泼水节是世居云南省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清明节后第七至第十天。泼水节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础上融汇11至13世纪南传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渐形成的,是南传佛教宗教仪式与德宏傣族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呈现着傣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泼水节的活动形式多姿多彩,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主要活动包括民众采花、信众赕佛、祭祀龙亭、浴佛……[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