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3页

  在鱼河众多的寺庙中,位于古堡北城永昶门东侧城隍庙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创建之日算起,它已经有了500余年的历史,当地“城隍救康熙,获封府城隍”的传说,更是为鱼河堡城隍庙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正月十三这天,适逢鱼河堡城隍庙庙会。作为延绥三十六堡中的一座普通军堡,鱼河堡城中的城隍却位居府城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呢?据史料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登基称……[详细]
  坐席“偷红筷子”现在不值一提的竹筷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可说是家里的奢侈品之一,家里有一把竹筷子,着实让人羡慕。高粱秸秸当筷子十分普遍,吃完扔掉,下一顿再扳一双。爱好的庄稼人,用红柳修一双筷子,就是高档餐具了。“有炒面,没筷子”的俗语,就是筷子短缺的真实写照,一家人竟连沾起一碗黄炒面的竹筷子都没有。就连红白事,全村都借不够筷子,用秸秸筷子并不罕见。面饭用的是一般筷子,甚至是秸秸筷子,经济条件好的……[详细]
  八月十五“偷瓜果”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中秋节。八月十五炉雪花、吃瓜果。晚上,秋高气爽,一轮明月照如白昼,在院子中央,摆上条桌,雪花和各色果品装盘摆放,献月赏月。男主人焚香叩头后,全家人在院子里吃雪花、水果,品茶赏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孩子们吃饱喝足之后,满院子追逐嬉戏。三炷香过后,人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收拾几案,回家睡觉。可惜,家父去世早,食不果腹,哪里还顾得了玉兔,村里几……[详细]
  转九曲“偷灯儿”九曲也称灯场,转九曲称转灯儿。转灯儿可以转换运气、消灾祛病,早生贵子。所以感觉运气不顺、病魔缠身的、新婚夫妻和久婚不育的都要转灯儿。而求子女的转完端一盏灯儿回家,预示将儿女带回家。端个头灯儿则更保险,等于菩萨将今年的第一个“准生证”发给你。端灯儿也叫“偷灯”。转灯儿讲究转圆,一是指转灯儿的人前面的已经转完出了彩门,后面的还在进门,沿续不断,灯场内没有空隙。站在高处观灯,锣鼓家什通天……[详细]
  在陕北好多地方,男女结婚时,那对儿新枕头里面装的都是麦秸。其实,平常装枕头大都是用的荞麦皮,也有用蚕屎的,据说,蚕屎有打凉败火的药用价值,就是荞麦皮也是凉性的,并且柔软舒适,可结婚时为啥偏要装些麦秸杆杆,巴巴拉拉的,扎人拨刺的?据说,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感到扎人难受,让你睡不好觉。传说,春秋时期,吴国把越国打败以后,越王勾践也被抓起来了,后来买通吴国的宰相伯喜否以后,才放他回了越国。对于这-之辱,别……[详细]
  扶风县,位于西安和宝鸡两大城市的黄金分割点上,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在位于扶风县段家镇东北7公里处,有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山峰,因山下韦河水环绕山峰,蜿蜒而过,形景极像一条青龙,故起名为青龙山。青龙山似山非山,山顶上建有一座古庙,庙因山而得名,称为“青龙庙”。青龙庙悬山峰顶端,四面古柏环抱,郁郁葱葱,势如星辰倒映,俯视西崖,似如身临华山西峰之壮观,故有“……[详细]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民间深受欢迎的传统节日。唐宋时称这一天午时为“中天节”,所以又称端阳、午节。明清时北京人还称其为“五月节”或“女儿节”。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主要有四:一是端午节起源于民间原始崇拜,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事物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争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事也”。二是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懔《荆楚岁时记》,认……[详细]
  大荔剌绣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造型简洁夸张,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构思奇巧,色彩强烈鲜明,寓意含蓄,针法灵活,绣工精细,形象布局错落有致,充分体现着朴素的先民意识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大荔县位于陕西渭北平原东部,黄、洛、渭三河交汇处,古称“同州府”,地处黄河之滨,华山脚下,素有“三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 大荔刺绣工艺,已有2000多年历史渊源,可追朔到商周时期。早在虞舜周代就有“绣缋共职”的……[详细]
  社火是流传于陕西关中大荔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我们老家的社火主要以地雷、火枪、摇杆、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锣鼓、拐子、打犟驴、秧歌、旱船、血故事、耍后台组成。而其中以穷摇杆、芯子、抬高、日破瓮、日破天、打犟驴、锣鼓、耍后台最具地方特色。追溯 大荔县社火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详细]
  关于“背花锣” ,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呢。相传元代某年百日大旱,土地龟裂,寸草不生。时任同州刺史的亚哥为民请命,在九龙村“太皇庙”内设坛祈雨,以女许神。此举后,天降甘霖,其女亚媛气绝身亡,乡民将亚媛安葬在九龙村“太皇庙”附近。感戴亚哥父女泽被四方,遂筑起娘娘庙塑有娘娘像,娘娘庙里同时还敬奉有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村民去耀县药王山背药水,又去娘娘庙内接药水,传说喝过药王爷的药水后能除百病。于是,“背……[详细]
  南留锣鼓是陕西大荔县的汉族传统音乐。发端于明、成熟于清,因起源于陕西省原朝邑县南留村而得名。南留村位于原朝邑县(今大荔县朝邑镇)南十五公里处。自古以来就是东渡黄河西进关中的交通要衢。这里南依滔滔渭水,北连关中平原,东望中条,西通长安,远眺华山。这里有文明遐迩的岱祠岑楼和丰图义仓,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傍水而居的南留人在这片地肥水美的富庶之乡,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丰衣足食的农耕文明的同时,在长期的祭……[详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七夕又称乞巧节、双七节、中国情人节等。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等鹊桥相会的悲剧故事传至今天已经演变成劳动人民(主要是妇女)向巧娘乞巧、求福的民俗活动。大荔乞巧节活动独具特色。活动有组织、有宣传、有内容、集传承传统、娱乐人民、宣传地方、挖掘技艺能人,体现了……[详细]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因在音乐中有铜碗伴奏而得名。周总理曾命名为华剧,当地的老百姓仍然习惯称它为碗碗腔。陕西皮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以渭南皮影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皮影这一艺术瑰宝的主要源头。 陕西东路碗碗腔皮影戏代表了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存在于民间,没有被戏剧作家特殊雕琢,味道纯正。东路皮影戏中有些反映传统的节日民俗,如春节、元宵节等这些淳朴的民间节日习俗。在皮影戏的演出中,我们可以从饮食用具……[详细]
  传说在清朝的中期,有一个手艺高超的老铁匠几乎是在同时给浦城的尧禾和奓村的张家分别打制了耍芯子的铁架子,从那时起就有了南赛和北赛的社火。按照这种说法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所谓南赛,就是在传统的农历二月十五奓村张家桥渡庙庙会上,为了祭神而举行的文艺活动。按传统的说法就是耍社火。南赛的社火种类很多,有龙灯、狮毛、海巴、高跷、锨把背娃(也叫顶芯子)、大头和尚戏刘翠。新中国成立后又加入了新的文艺形式——……[详细]
  此馄饨不是用薄面片儿包馅的,煮熟后连汤吃的那种“馄饨”,而是关中东部活动频繁、频率较高的一种礼馍。. 馄饨的外形成园立椎体,可分三部分:一部分是用油,葱末,花椒干叶末垫起的芯儿,一部分是用上等的白面做的白皮,再一部分是馄饨嘴儿和美化装饰的馄饨沿儿。. 馄饨源于荷叶,实难考究。若从“馄饨”与“浑沌”世界而言,那就早得很了。但从它颇像高耸,挺拔、坚硬、平滑、丰满的乳房,再从它使用的价值就诠……[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