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民俗文化

甘肃省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在我国自唐代开始历经宋元,儒、释、道三教各流的历史进程沿续近千年,其间有曲折变化,但三教合流混同的总的历史趋势没有改变。环县兴隆山以道教无量祖师为第一尊神,因此其壁画也以描绘道教神话故事为主,儒、释故事合流混绘,是三教合流混杂这一宗教历史发展进程形象化的体现和反映。绘制是依据壁画“粉本”而绘,布局合理,主次分明,以丰富多变的线条把人物的形象服饰、建筑,山石花草树木等完美地勾画出来,动笔如行云流水,……[详细]
  新石器时代,环州(环县古称)地域即有了“夫妻之道”,从周祖移居凤城庆阳开始,环江流域便有了男婚女嫁的礼仪,先秦两汉时,婚礼逐渐完毕,唐宋之时(公元618-1279),婚礼习俗基本形成,并绵延至今。主要形式:1.牵线。农村男女大了,媒人从中说合,诸事完妥后,择日相面。2.相面。男女双方约定时日,请来媒妁,然后双方见面。3.挂锁。诸事商量妥当之后,即在媒人主持下,男女双方举行婚姻挂锁仪式,并商定彩礼及……[详细]
  追远是为逝去多年的亲人进行超度的一种仪式。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进而转化为对亡者的超度,借此来慰藉心灵。环县本地的追远仪式更多体现了道教文化,所以可以肯定,这种追远仪式也和道教同时产生在东汉时期并成熟并固定下来。追远一般是儿孙为逝世多年的亲人亡灵超度而作的仪式活动,县南北有着明显的差别,县东面的八珠乡、樊家川乡一带的追远仪式相对较复杂,一般必须有三天的答醮仪式(亡醮),同时还有开山仪式、迁坟等相关活动;……[详细]
  据考证,刺绣的发生、形成期在黄帝时代,大概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裳绣”时期。从民俗节日的民俗心态理念推演,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香包)的习惯约有近四千年的延续期。明清时期是环县刺绣内容的丰富期,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这种针工技艺普及于家家户户,属兴旺期。“文革”中许多内容被当做“四旧”破除,香包民俗艺术一度陷于沉寂。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国家知名专家张道一、冯真、曹振峰、靳之林……[详细]
  醋,又称醯(xi)、苦酒、米醋,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各地物产气候不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醋。醋的性能:味酸、甘,性平。归胃、肝经。能消食开胃,散淤血,止血,解毒。高台食醋酿造技艺最早自中原地区传入,又在当地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发展,是高台农业文化历史悠久、饮食文化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高台食醋酿造工艺如下:一是煮投子。也叫煮醋,按2.5公斤青稞、5公斤麸皮的比例……[详细]
  高台面筋、凉粉,是高台县历史悠久的地方特色小吃。高台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纵贯全境,自明代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地域,盛产小麦、水稻等作物,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与临泽、甘州等县区共同成就了“金张掖”的美誉。发达的农业基础,为饮食文化的兴旺发达提供了可能。正因如此,“金张掖”孕育了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高台面筋。其工艺独特、味美爽口,为待客佳品,可热吃,可冷吃,也可晾干……[详细]
  根治婴幼儿疝气秘方,是高台人民在久远的生产生活中探索总结出的治疗10岁以下婴幼儿疝气的简便易行的“土方子”,具体方法如下:按幼儿腰围大小,用8号铁丝箍成一个玦形环,置于腰部,看病症发生部位,在相应一侧玦形环开口处制直径约2.5——3厘米圆圈,圈内置球状药包(内置麝香、草果等7种中药材),使药包紧贴发病幼儿小腹,再用线绳连接铁丝环两端以进一步固定,日夜不离其身,该装置连续使用6——12个月,症状便可……[详细]
  高台唢呐曲主要有《封都官》、《十里墩》、《方腊坐帐》、《行五方》、《开门》、《马道岑》、《三皈依》、《诸真忏》、《二尊咒》、《四合四》、《小摆队》、《孟姜女哭长城》、《超十殿》、《十王忏》、《三官鐟》、《救苦鐟》、《朝天子》、《祭菜》、《弼马温》、《沙滩宴》、《劫江》、《苦柳青》、《抱马坑》、《马秀英吊孝》、《小儿子出兵》等。代表性传承人有高台县新坝乡边沟村的邓应鼐、邓应勤、邓应杰、邓有俭和罗城乡……[详细]
  大轱辘车是历代农业运输,乃至运人载物、短途长途的主要工具。大轱辘车以其轱辘大且结构合理、坚固实用、经济而闻名遐迩,成为高台的一大特色。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高台已有大轱辘车的辙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大轱辘车才被手扶拖拉机、小三轮等现代机械替代。如今大轱辘车已从人们的视线和记忆里逐渐消失,大轱辘车的制作技艺也因此而面临失传。高台大轱辘车主要由车辕、车匣、大轱辘以及相关配套的勾心、鞧……[详细]
  高台雕彩玻璃画是与制镜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工艺画,在制镜生产过程中为制镜装饰,特殊制作方法也成为一种独立画种。其制作工序如下:一、清洗玻璃涂蜡液以水洗、干擦清洁玻璃,熬炼石蜡溶液,根据季节,冬季加适量甘油软化,夏季纯粹加硬脂酸,将熬制好的蜡液用毛刷均匀的涂刷于玻璃表面。二、雕画线条及蚀刻将涂刷腊液干燥后的工作面置于图案墨稿上,按照画稿的要求,用粗细不同的竹笔,雕画图案的造型线条,边雕边用干净软毛刷,扫……[详细]
  高台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下游,当地居民大多为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军民之后裔,具有浓厚的尚武好斗之风。流传在当地的《通背捶》、《八虎棍》皆起源于中原地区,而在当地发扬光大。通背捶的主要特点是动作舒展大方,不尚花絮,劲力纯厚,终于技击。通背捶就是胳膊比别人长的捶,捶就是拳头。手法上主要有展劈挑撩、砸砍撞推,挨崩挤靠等,腿法上主要有踢踹蹬踩、绞绊扭拐等,上下兼备,协调自然。……[详细]
  梧桐泉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高台县城西南榆木山西侧山崖岭坡之上,距县城38公里,为佛道两教活动场所,因山涧有滴滴泉及梧桐树而得名。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前后,适值春夏之交,游览者络绎不绝,梧桐泉香火旺盛,场面蔚为大观。从四月初一开始,信教教徒及群众就已开始前往寺中朝拜住宿,筹备浴佛节诸项事宜。四月初七晚戌时,在寺内举办放焰口仪式,诵《焰口经》。四月初八日辰时举办浴佛典礼,由主持从藏佛殿请出鎏金佛降……[详细]
  高台民歌为典型的汉族民歌,历史悠久,流传久远,充分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高台民歌具有质朴、高亢、豪迈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高台民歌的特点是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高台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台民歌,节奏轻缓,悠扬不绝,使人闻听如饮甘醇,身心为之舒畅,内心深感抚慰。内容或为……[详细]
  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的高台县,1958年以前隶属于酒泉地区,1959年划归张掖地区至今。高台地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中下游地区,境内山川险峻、戈壁广袤、大漠绵延,自古就是匈奴、月氏等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自汉代至明代,自中原地区迁移而来、屯田戍边的高台人民形成了尚武好斗、慷慨任气的传统,创造和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种,其中包括秦腔艺术的绝活--獠牙绝技。高台秦腔獠牙绝技,主要分布在该县罗……[详细]
  铁芯子是流传较广的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其特点是设计奇巧惊险,是高层次的活动形式。把十二三岁的男女小孩装扮成某一故事中的人物,分两层或三层固定在铁支架上,铁支架不外露,而是隐藏在戏装下面,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支架根端固定在平台上。有的人物看来悬在空中,实际上有一根与支架连结的铁圈把人物稳定在铁架上,既不会出险情,也不感到难受。建国前的铁芯于是由大商号承办的,雇1……[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