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民俗文化

甘肃省民俗文化介绍第10页

  陇剧是甘肃独有地方戏曲,原名陇东道情。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经环县民间皮影艺人解长春(清同治时人)改造唱腔后在宁夏、内蒙、陕北及当地广为流传。在抗战时期成为陕甘宁边区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1959年陇东道情剧被搬上舞台,《枫洛池》晋京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被誉为“陇上奇葩”,接着巡……[详细]
  环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面积923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人口34万。曾是匈奴、羌、戎、狄等民族交往及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道情皮影”这一民族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已有千年历史。历经沧桑,形成了环县独特的道情皮影戏。经清末“道情皮影大师”解长春等一代人的改革创新,使其更加完善。……[详细]
  拉扎”节在甘肃省莲花山地域的方言中简称“拉扎”,也叫节令,“拉扎节”流行于康乐、临洮、渭源等地的部分乡镇村寨,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又一个隆重的节日。“拉扎”实际上是藏传节日,在藏语里就是“山神”的意思。是祭祀山神、祈求风调雨顺、避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节日。这一天各村各庄的人们要宰杀牛羊、摆上新面盘馍等供品来祭祀山神,也叫“攒拉扎”。其主要活动就是“跳神”,感谢山神一年来对其“管辖”范围内五谷和生……[详细]
  筵席曲又名“哈来目”,是阿拉伯语,意闹洞房,回族和东乡族青年在结婚的当天晚上都要闹洞房,贺“哈来目”。贺词即兴由一人领唱,众声随和。有显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气息。例:恭喜恭喜大恭喜,一家有喜大家的喜。养下儿子满路红,养下女子一门亲。高山上跑马路不平,平川里跑马雾沉沉。新女婿骑马身挂红,新媳妇后头坐车中。恭喜恭喜大恭喜,大门上安着下马席。油食奶茶摆桌上,快请新亲来歇气。红对子贴……[详细]
  《岷州志·风俗·岁时》中说“立春前一日,里民具春幡,扮故事曰社火,并赴公堂演春,乃迎春于东郊,岁于是乎告始。”又说:“上元日社火如前,至晚,山村水墅,灯光烂然,与雪岭晴川,上下相映,游人杂沓,达旦不休,歌乎呜呜,秦声盈耳,亦点缀荒塞之一景也。”这是近三百年前修《志》者对县民春节闹社火的简略记载。实际这种民间文艺活动在当地,历史更为悠久。文献中对“社火会”的多少、规模的大小、表演形式的多样与内容的丰……[详细]
  元宵节,古时也叫“上元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我国古人曾用正月十五的夜月、风云来占测雨水,预卜庄稼的丰歉,占测的同时对主管雨水的神祗要进行祭祀。点灯燃薪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仪式。人们还把这几天挂出的灯叫“占岁灯”。这种民俗至今仍沿袭在民间。有些史料记载,元宵张灯始于东汉佛教的传入。佛信者把火光比作佛的神威,灯也就成了佛前的供具之一。据传说,释迦牟尼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十二月三十日,即东土……[详细]
  内画(鲁派内画),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鲁派内画技艺最初由北京传入。清光绪年间,博山协顺庄的王凤诰在去北京做生意,得知京城艺人周乐元熟稔内画技艺,便多次拜会周乐元,希望可以窥知内画艺术的技法。有一次,王风诰看到了绘制内画的钩形竹笔,了解到了内画的奥妙。于是,他返回博山闭门学艺,反复摸索内画绘制技艺,逐步掌握了内画的一些初步技法,但由于自身不善绘画,所以他并没有在内画……[详细]
  剪纸窗花岷县的剪纸艺术源远流长,岷县农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实人家是“虎张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贴窗花时,最上面一排空格留烟眼儿,贴“轱辘贯钱”、“对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团”等。整个窗空四边是“角云儿”,斜角配方。每个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对称配搭。窗花有各种花卉、十二生肖、人物传奇如《白蛇传》、《二十四孝》、《孙悟空大闹天宫》、《黛玉葬花》、《武松打虎》等。让巴掌大的方块上,展现……[详细]
  二郎山花儿会“花儿”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0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花儿”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它是当地民众的口头音乐表达,在民间传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影响的“花儿会”有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二郎山花儿会。岷县花儿被联合国社教文卫组织列入人……[详细]
  漳县“系五方杂汇之区,习染多方,故齿牙较轻,语言稍近宁远(今武山)。”今将其方言汇集如下,以方便外人理解。一、称代、指代类(括号内的注音为方言读音)我(ge哥或gao高):我,我们。你(niao鸟或niu牛):你,你们。咱(cao曹):咱们。他/她(tao陶):他/她,他们。阿谁(asi啊司):谁。阿谁(asi啊司)格:谁。阿谁下(asiha啊司哈):谁家。啥(shuo说):什么。阿(a啊)么:怎……[详细]
  盐川丧葬中的棺木绘画,做工考究,闻名遐迩。棺木制作工艺与邻近地区不同,有独特之处。先说五道棺木,必须在亡者活着时制作完成。第一道衾,用大红绸缎一丈二尺,缝成筒状,上端开口,亡者断气后放在里边,用纽扣从上往下扣住,置于金匣之中。第二道金匣,略小于内棺,入殓后放于内棺中。用柏木材质最好,由技艺高超的木匠精雕细刻,大档刻绘“二龙戏珠,海水朝阳”,小档绘“三元一品”或“五蝠捧寿”。两侧篆刻“福如东海,寿比……[详细]
  盐川婚俗与中国传统的婚俗大体一致,即男方主动求婚,然后纳彩、完婚。男女到了结婚年龄时,往往是男方家事先看中目标后,托人去女方家求亲。女方如初步同意,男方将索要女方的生年八字进行“合婚”,有的女方也要看男方的八字。“合婚”是请阴阳先生或算命先生为男女双方推算命理,看有无相克相害,如大相相合即可,因为“男家择妇,贵看夫子二星;女家择夫,贵得中和之气。”这时女方家的人要去男方家看看家里的修建等。合婚以后……[详细]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无论是田间劳动的阿哥、拔草的尕妹,或是千里跋涉的脚户哥,泛舟黄河的筏子客,还是猎手、牧人、工匠,都是花儿的创作者和传唱者。花儿的内容涉及时事政治,伦理道德,劳动生产,家庭生活,历史传说,生活知识,祈祷祝福,尤以爱情生活为最。生活的艰辛掩不住他们的情感,在苦涩、单调的日子中,他们放出粗犷的喉音,大胆、炽热、火辣,甚至有点越轨、……[详细]
  “社火”起源较早,《辞海》解释“社火”:“①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0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②犹言同伙。《水浒传》第五十八回:‘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详细]
  “打夯号子”,属劝力即兴山歌,其起源甚早。《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ehu),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多见于建筑屋基打夯,也可用于挽车上坡、挽舟上水等情势下。号子节奏分明,音律舒展,层次感强,内容丰富,粗犷激昂,唱调简练,朗朗上口。“打夯号子”形式基本固定。“号子”分为两节:前节为“花调”,是打夯时推选的领唱人唱的调子;后节为“跟腔”,即等领唱人唱完之后,其他人齐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