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青海省民俗文化

青海省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青海湖祭海是环青海湖地区规模最大的一种民间祭海活动。祭祀青海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天宝十年(751)正月朝廷在敕封东南西北四位海神时,将西海海神封为广润公并遣使礼祭,青海湖祭海活动由此延续下来,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青海湖祭海于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届时在海滨搭建煨桑台,点燃松柏枝,由喇嘛诵经,藏、蒙古等族群众投献哈达、白酒、五色粮食、酥油炒面等祭品,向空中抛洒纸风马“隆达”。祭献完……[详细]
  千户营高台是流传于青海省湟中县的一种艺术样式,主要于在春节期间展演,湟中县城每年春节的文艺社火调演中以千户营高台的演出规模最大,艺术性也最高。千户营高台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千户营高台集当地绘画、刺绣、木雕等民间艺术于一台,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制作绝妙,不但能塑造传统的戏曲人物,还能不断创新,表现现代人物和现实生活。千户营高台是青海民间艺术的突出代表,是研究西北高原……[详细]
  藏族传统服饰,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一带的藏族聚居地区。它主要包括措美县扎扎服饰、林芝工布藏族服饰、科迦妇女服饰、藏北安多服饰、巴扎藏族服饰、玉树传统服装、华热服饰等类型。措美县扎扎服饰历史悠久,其来源在当地有着动人的传说。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扎扎服饰在社会上被视为高尚生活用品而得到推崇。服饰中的彩靴“甲黔”相传原是哲古宗给地方政府缴税时的一种贡品,它底子厚,皮面结实,穿着起来美观舒适。在有……[详细]
  藏族同胞特别重视“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详细]
  土族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最古老的服饰有“托欢”、“扭达”、“普斯尔”、“秀苏”、“恰绕”等。互助土族服饰具有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特征,其中凝聚着土族的民族精神,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内涵,显示出很高的历史及民族文化研究价值。随着时代的变迁,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互助土族一些古老的民族服饰已经失传,现存的很多土族服饰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大力挖掘整理土族传统服饰,……[详细]
  尖扎达顿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顿”系藏语,意为“箭宴”之意,是安多藏区的一项特有的隆重的庆祝箭赛的活动,是尖扎地区在举行群众性射箭活动时,双方箭手们在紧张激烈的箭技比赛后,为达到和睦相处、友谊长存之目的而举行的一种宴会。尖扎“达顿”自成体系,极具地域、民族特色,是一个以民间射箭和对唱情歌为主要载体,将切磋箭技、表演歌舞、说唱艺术、美酒佳肴融为一体的藏族综合性文体娱乐活动。“达顿”一般由门……[详细]
  塔尔寺“花架”乐队,是专为酥油花的制作、展供设立的僧侣乐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他们演奏的音乐称为“花架音乐”。因塔尔寺有上、下两个酥油花院,花架乐队也分属这两个单位,上酥油花院的乐队称为杰宗增扎乐队、下酥油花院的叫果芒增扎乐队,是两支性质相同的乐队。花架乐队是迄今为止青海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唯一的乐队。每年农历10月至12月,在长达3个月的酥油花制作过程中,花架乐队为各自酥油花院的每个重要制作环节……[详细]
  塔尔寺僧众主要食品是面粉、奶类、肉类和糌粑。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基本为一日三餐。塔尔寺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闷、炸。在保持自身传统特色的同时,注重“绿色”和“保健”。藏餐的主要原料大都来自无污染的高原地区,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详细]
  会龙山雷祖庙会(简称雷会)是河湟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有着悠久的历史。会龙山龙福观是道教、佛教、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信仰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区(道教殿宇:雷祖殿、斗母殿、三清殿等,佛教:菩萨殿、露天大佛等,藏传佛教:宗喀巴、四臂观音等)。多元信仰的存在充分反映着河湟地区民间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有诵经祈福、正一道士传度授箓、拜斗消灾、怀古祭祖……[详细]
  塔尔寺每年举行四次祈愿0会,当地的僧俗群众俗称为“四大观景”。因为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是佛教的斋月,在这4个月中塔尔寺都有传统的供养法会。法会期间寺内举行诵经、讲经、辩经、祈祷、施供、布施、跳神舞、展献大佛、转金佛等佛事活动,既是塔尔寺的四大佛法盛会,也是传统的佛教节日。塔尔寺四0会是青海宗喀地区(西宁湟水流域)重要的民俗活动,法会期间省内外的游客和方圆百里的群众像赶盛会一样云集在莲花山间,……[详细]
  酿皮是湟源丹城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酿皮加工用“蒸”、“馏”两种方法,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蒸的酿皮,色褐沉重,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酿皮是用当地的小麦加工制成的食品。因为它经济实惠,调料独特,味道鲜美,很得群众的称赞,男女老幼都爱吃。清道光年间丹城有一姓严的经营酿皮,人称“严酿皮”,他卖的酿……[详细]
  桥儿沟砂罐是民间陶器制作工艺之一。砂罐底小肚大,口小,大的高二十多厘米,小的有十多厘米,同时具有耐高温、耐酸、耐碱、韧性好、不炸不裂等特点。工匠们烧制坩埚时,发现砂罐皮层较厚,不易传热,耐腐蚀,温度均匀,恒温性强,它熬出的肉汁原汁原味,尤其是煎熬的中药汤剂,药性不变,其他任何金属制品远不如此,便试着制作砂罐,形成了当地制作烧陶工艺。桥儿沟红土资源丰富,为烧制砂罐提供了先天的物质条件,烧制的砂罐种类……[详细]
  长久以来,美丽的青藏高原上盛开着一种独特的酥油花,以酥油为原料,调以鲜艳的颜色,塑造出各种佛像、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形象,用来礼佛供奉。在青藏高原大大小小众多制作展出酥油花的寺院中,青海塔尔寺的酥油花规模最大、最具特色、技艺也最为精湛。塔尔寺花架音乐就是为酥油花制作和展示而演奏的音乐,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音乐形式。酥油花的展出是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法会上,法会期间广大民众从四面八方赶来,……[详细]
  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鎏金技术是中国古代的发明。方法是把一毫米厚左右的金箔剪碎,放在坩埚中加热至400℃时,放入汞(1)。黄金与1的比例为1:7,加以搅拌后,倒入水中,形成“金泥”。用“金棍”沾“……[详细]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这一体裁的某些因素。汉代的相和歌就是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同徒歌谣(清唱一类的歌)有明显不同,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因而加工提炼的成分较多,词、曲即兴性少,较定型化,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善。所以……[详细]